什斯比爾遺址
八月二十四日,今天的早餐時間是十點,因此本可以好好睡一覺,可我八點就下了床。已經睡足了。最近雖然一點不累,可睡眠時間卻連六小時都不到?;蛟S是多少有些亢奮吧。
到招待所的大院里走走。有兩名戴著民兵袖章的士兵,一人站在大門口,一人在院子里巡邏。四處都是花壇,開著各種花,可全都蒙著一層沙塵。大麗花也被沙土弄得白蒙蒙的。院子里有許多鉆天楊樹,可全都蒙著沙塵,白茫茫的。沙塵很細。在院子里走不上幾步,鞋就被沙子弄得白晃晃的。
我返回房間,將放在寫字臺上的線香點上。線香的香氣在這里出奇地好。來到這里后,似乎任何東西的性狀都會多少有些改變。
上午是絲織廠,下午是水力發電站與黑玉河,晚上是民族舞蹈,明天上午是白玉河,然后和田的行程全部結束,正午由空路去烏魯木齊——這便是昨晚正式敲定的日程。遺址一處都沒法看,這一點讓人甚是遺憾??蓪Ψ秸f所有遺址都被埋進了沙子里,什么都沒有,又說那些地方基本上都很難去。昨晚在地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王彬舉行的招待宴會上,事情也沒能再進一步,因此只好放棄。
早餐后,我們去參觀絲織廠。孫平化、團伊玖磨、白土吾夫等出席,其他諸人缺席??磥泶蠹叶祭哿恕淼匠抢镆豢矗硥m蒙蒙。因為路是沙子路,路面上鋪的沙子在空中飛揚。路兩邊是麻田,麻葉與楓葉很相似,不過上面也涂滿了沙子。
城里到處堆著土,仿佛施工現場。據說每堆土都是被大風毀壞的土墻殘骸。不久,路沿干河道而行。干河道一如河的尸體。汽車所行駛的路也在不覺間變成了沙石路。沙石路的中央鋪著沙子,車便行駛在這沙子上。
通過這種路段后,車子進入絲織廠。出迎的隊伍很壯觀。工廠所有職工及家屬全都出來歡迎。寬敞的工廠內到處是人墻。
接待室收拾得很好。蘋果、葡萄、桃、西瓜、甜瓜、白蘭果(類似哈密瓜)、櫻桃等擺滿了桌子。
這家工廠有1400名職工,其中60%是少數民族。從前的絲綢之路之城,如今竟變成了絲綢的產地。
下午的水力發電站和黑玉河之行我決定缺席。我估計黑玉河已變成了水庫,便決定割愛,自己留在房間里整理日記。在昨夜的招待宴會上,我將從同桌之人聽來的內容做了筆記:
——由于風大,該地區一夜之間搬走一座沙丘也毫不稀奇。因此,人住的地方也不斷被風沙往南趕。可現在,可以說,人類反倒是在倒追著沙漠走了。在新疆地區,竟然已經將100萬町步(町步為日本面積單位,1町步大約為0.9917公頃——譯注)的沙漠變成了耕地。
——沙塵暴從春季持續到夏季,五月份最多。天空一角剛冒出黑云,瞬間便會散開,洶涌而來。霎時狂風大作,時間長的時候,風能連刮上兩三天不停。天昏地暗,即使白天也要開電燈??煞块g內還是會進來沙子,因此,有時候連電燈都看不見。
——七月到八月最炎熱。溫度最高也就41度左右,沒有吐魯番厲害?;旧蠒?1~35度左右。一月最冷,最低溫度能到零下20度。很少下雪。即使下了也不會積雪。
——樹木發芽桃花開放是在三月。
——該地區向日葵多。到處都種著向日葵。大概是氣候風土的關系,向日葵花朵的黃色格外美麗。在周圍的灰山或是灰土屋等背景的襯托下,向日葵的黃色顯得格外鮮艷,格外惹眼。種向日葵的地也很多,可以榨食用油。做馕(面包)時,也會抹上葵花子油來烤。炒雜燴飯時也會用這種油。并且治關節炎的時候也能用這油??ㄗ舆€可當作下酒菜。
——該地區沙棗多。沙棗是一種沙漠里的樹。招待所院子的墻邊就長滿了這種沙棗樹。開花時香氣怡人,因此別名叫“香妃”。
——區分維吾爾族人時,可以憑借他們所穿的衣服。維吾爾族男人女人都會戴某種東西。老人跟從前一樣,即使在家中也戴?,F在的年輕人則一進家門就會摘掉。孩子的帽子叫“布庫”,女人的帽子叫“朵巴”。雖然形狀相同,可布庫上的紅色多,朵巴上的綠色多。女人的衣服叫“艾得萊斯”,艾得萊斯的布料新疆地區的全維吾爾族人都會生產。在中國穿染色花樣衣服的只有維吾爾族。
——現在的于田是以前的毗沙。這是漢名,維吾爾語叫“克里雅”。即使現在,維吾爾族人仍不叫于田,而叫克里雅。當然,現在的“于田”并非往日“于闐”遺跡?,F在的于田人跟和田人的生活樣式有很大差異。盡管都是維吾爾語,地方口音卻不同。于田女人的帽子同和田女人的相比小很多,并且還縫在頭巾上。這種帽子只有于田才有。帽子小這點倒是跟喀什地區很相似,口音也跟喀什十分接近。于田人都說,自己的祖先是來自喀什。衣服也多少不同。和田人的衣服是豎條紋,于田人則是外罩上有橫條紋。雖然下面的服裝相同,可像外套一樣罩在外面的衣服上是有橫條紋的。
——維吾爾族的喪葬方式是用布纏起尸體,然后抬進洞窟,用泥土抹好入口。只有民豐縣附近的維吾爾族才做棺材,鄭重埋葬。民豐縣是漢代的精絕國,現在當地人仍稱之為尼雅。往日佛教曾在此繁榮過,因此對死人的埋葬也十分鄭重。如此說來,我本人也在這座城里從汽車上親眼看見過一場葬禮。當時是一群20人左右的男女聚集在一起,互相挽著胳膊,邊走邊喊著什么。樣子與挽臂號啕痛哭的情形十分類似。并且,在挽臂人群的最后面,有四名男子正抬著一個長方形箱子或包之類的東西。原來是在舉行葬禮。
——待客方式,沒有什么能勝過烤全羊,最喜歡烤全羊的地區,和田第一,葉爾羌則是第二。
——從長安到和田,從前單程要花一年時間,一個來回就是兩年。若是中途遇上點事故什么的,恐怕得花三年或是四年時間。至于10世紀前半期的高居晦,往返一趟估計得花五年。
——塔克拉瑪干沙漠漢語叫塔克拉瑪干沙漠,維吾爾語則叫塔其里·瑪干。塔其里是滅亡、毀滅、死亡之意,瑪干則是廣袤無邊的遼闊地域之意。因此,塔克拉瑪干沙漠便是死之沙漠,不歸的沙漠,是一個人一旦進入便再也回不來的地方。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這種看法至今仍活在當地人的心里。只要沒有特別的事情,無論個人還是群體,都沒人會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去。
——塔克拉瑪干的里面也有原生林。烏魯木齊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現任副館長李遇春在調查尼雅遺址時曾發生一個故事。他請一個獵人做向導,從尼雅遺址往北,越過一座座沙丘后,竟然在沙漠中發現了一處紅楊和胡楊的原生林。那里既有獸類,也有鳥。樹林里只有紅楊和胡楊兩種樹。因為這些植物即使在沙漠中也能生存。
——塔里木河將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的水匯集在一起,向東流過沙漠北邊后,在盆地東部形成一個內陸湖——羅布泊。這條塔里木河時而流淌,時而鉆入沙漠地下,然后再次鉆出地面,又再次鉆進去,是一條鉆上鉆下的河。
——白玉河和黑玉河的匯合點名叫紅白峠,在和田北方100公里外的沙漠中。之所以取了個“峠”的名字,大概是因為需要翻越一座座沙丘吧。白黑兩河匯合一處,變成了和田河。和田河也是在合流之后忽而鉆入地下,忽而又鉆出來,朝阿克蘇方向流去,不久便被納入了塔里木河。
——現在的和田曾經被叫做“伊里奇”,不知從何時起被叫成了“和田”。從前的和田,即于闐王城的所在地去了哪里呢?在現在和田以北的沙漠中,有一處被斯坦因視作于闐王城所在地的約特干遺址。對于這一觀點,現在的中國雖未正式表態,但基本采取了否定的看法。因此結論便是在這種地方不可能有于闐的主城。并且,斯坦因所發掘的寺院遺址丹丹烏里克,現在仍不明位置,一切都被吞進了沙漠里。
正在房間整理筆記時,白土吾夫忽然前來,說是和田南方25公里處似乎有處古代遺址,可以帶我們去看看,問我去不去。我回答說當然去。過了一會兒,白土再次前來,說前提是不能帶相機,這樣也不嫌棄?
“相機之類,帶不帶的根本就無所謂。只要能讓我進到塔克拉瑪干沙漠里,我就心滿意足了。更何況,若是能讓我到其中的遺址之一上去站上一站,別人如何看我不管,可最起碼能對得起自己了。千里迢迢地跑到這西域南道的和田來,倘若只是參觀一下絲織廠,我看也只有去投白玉河的份了?!?/p>
我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道。我笑了,白土也笑了。盡管這樣,連我自己都猜不透為什么會這樣。
四點四十五分出發。一行有孫平化、白土吾夫二人與我,另外還有一些當地人加入,陣容龐大。大家分乘五輛吉普車。
我們奔向機場方向,即南方。車子很快來到沙漠地帶。究竟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包著和田,還是和田綠洲被塔克拉瑪干沙漠擁抱呢,總之,和田跟沙漠便是這樣一種關系。
路上騎驢者很多。在這里驢是一種交通工具。車在和田縣紅旗人民公社的前面停下。一個向導從里面出來,乘上后面的吉普車。據說,我們的目的地就在該公社的管轄之下。
昨天從機場走來的那條長長的直道,今天又乘著吉普車反向走了一次。不久,吉普車進入機場內,然后立刻左拐,駛入沙漠。空曠的機場內,只停著我們明天將要乘坐的一架飛機。從城區到機場據說有9公里。
一路向東。一片草木不生的荒地鋪開。這里完全是小石灘,略微長著些駱駝草。不久,前進方向改向東南,車行駛在勉強算是道路的地方。左邊浮出一片沙棗群落。前面行駛的吉普揚起茫茫沙塵。
但見一名男子正在走路。這里同樣只有少量駱駝草,遠處是沙棗群落。還有10頭毛驢馱著白袋子。吉普車拐向南邊。不久,道路消失,我們跟在先導吉普車后面。一條低矮沙丘的帶子從左邊遠處浮現出來,一道龍卷正在前方疾馳。
沙漠中有一名男子在走路,不知欲去往何處。右面則并排著一片低矮的沙丘。
眼前變成一片全是黑色小石頭的地帶。吉普車改變方向,直奔右面沙丘的尖端部。美麗的沙丘。接著,我們從傾斜沙丘的腳底方向下坡而去。突然,一條巨大的河流闖進視野。據說是白玉河?;趾甑娘L景。
停車。五點二十分。我們下了吉普車,來到白玉河的河灘上。這里四處都是淺灘,水流淙淙。河流中有巖石,也有沙洲,沙洲上還生著雜草。河流左邊是連綿的大沙丘。
出發。車子不久進入一處小綠洲上的聚落。紅旗人民公社第二農場。據說,我們要去的遺址就在穿越該綠洲后的兩公里處。這里完全是一個土墻聚落。每家每戶都圍著土墻。
聚落中有五名男子,戴著五種不同風格的帽子,站在路旁迎來吉普車,又目送吉普車遠去。四處種著沙棗樹。土屋與土屋之間有時是高粱地,有時是葵花地。不過,聚落中的路很難走,起伏劇烈,而且石子多,吉普車行進艱難。田地和土屋全被土墻圍著,吉普在土墻所夾的路上搖搖晃晃地行進。
我們漸漸離開小聚落,進入沙漠中。不愧是同沙漠斗爭的人民公社。大沙丘綿延無盡。駱駝草點點。
不久,一片四處散落著巨石狀東西的地帶浮現在前方。我們繞了個大彎,繞過駱駝草之原。前方的風景逐漸有了遺址的氣息。目之所及,全是散落的土壇或城墻地基類的東西,一處大型遺址。
吉普車進入遺址,駛向點點分布著城墻地基的最深處。我們在此下車。中途乘上后面吉普車的那名向導走了過來,說:
“這里就是黃文弼在《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所寫的什斯比爾遺址。什斯比爾用漢字表示就是‘三道墻’,即三重墻壁之意。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圍有三重城墻的城市。據黃文弼調查,這是一處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即沙丘與白玉河之間為2公里的細長形大遺址。剛才所通過的聚落入口,原先是有一段大土墻的,就是說,那一帶也屬于遺址范圍。這里究竟是一處什么樣的遺址,國家文物局尚未作出結論。你們也都看到了,簡直是處無與倫比的大遺址。”
向導向我們做著介紹??傊@是一座完全被裹在沙漠中的白玉河西岸的遺址,遺址和白玉河的遠處、近處與周圍都配著沙丘。那些疑似城墻地基的東西當然是巨大土塊,可如果不上前,遠望就像石頭,根本猜不透有幾十個。
我們登上一處土塁狀地方。東南西北,無論望向哪里,都會有城墻的土壇映入眼簾。廣闊的遺址內只是稍稍生著些駱駝草,陶片和石片散落一地。一名同行者還撿到了幾枚古錢。其中一枚還是開元通寶。還有一人發現了一個古石臼。
不久,一片沙塵從北方升起。沙塵暴!轉瞬間,白玉河上游便被沙塵覆蓋。沙塵暴持續了約十分鐘,北邊和東邊全被沙塵封住,完全遮蔽了視野。過了不久,仿佛一層薄紙被揭掉一樣,周圍又恢復了光亮。
“黃文弼來這遺址時,是騎駱駝從和田出發,第二天才到達的。吉普車來這里這是第一次。由于有了剛才的聚落,才可以開吉普車進入。而在此之前,要想來這里就只能依靠駱駝。當然,沒有人會專程來這里的。從前沒有,現在也沒有?!?/p>
向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