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浪日本史(套裝共5冊)
- (日)野口悠紀雄 (英)賈爾斯·米爾頓等
- 3181字
- 2022-07-13 09:31:13
3 經濟高速增長前的助跑
迎來朝鮮特需
日本經濟由戰后復興階段邁進高速增長階段的契機是1950年6月發生的朝鮮戰爭。我那時讀小學四年級,每天都會看報紙關心戰況。而且電影院里放映電影之前,總會先播放新聞影片,我從那里也了解到許多朝鮮戰爭的情況。

東京站前的小型出租汽車(1952年)
?朝日新聞社、時事通信Photo
對日本來說,這場戰爭無異于救命之神。因為美國為了支援韓國參戰,將日本作為補給基地,戰爭產生的特殊需要使日本的市場需求隨之大增。因“道奇路線”而陷入低迷的日本經濟就此得以再度振興。
價格方式與配給方式
不論是資金還是物資,主要都有兩種分配方式,即通過價格進行調整的方式和通過統制進行配給的方式。例如教室里有50個學生,卻只有20個氣球,這時就會出現如何將20個氣球分配給50個學生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種方法是先讓希望獲得氣球的學生提出交換條件,例如“我來打掃教室”等。然后按照學生提出條件的高低順序依次發放氣球。這就是通過價格進行調整的方式。
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老師決定哪個學生能領到氣球。比如“A是乖孩子,所以發給他氣球;B不聽話,所以B領不到氣球”。這種完全由老師來決定的方法就是通過統制進行配給的方式。
按照通過價格進行調整的方式來分配普通的經濟資源,就是先由買家出價,將資源分配給出最高價的人。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基本以這種方式來分配有限的資源。
但在戰時經濟中,政府往往采用配給的形式來分配資源。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食品配給。

東京國鐵有樂町站附近的高架橋下(1955年)
?朝日新聞社、時事通信Photo
根據1938年的《國家總動員法》,日本對企業的各種生產原材料實行統制和配給制度。金融體系由直接金融向間接金融的轉換,也是為了確保這種分配方式的順利實施。
這種情形并不僅限于日本。戰爭期間,許多國家都進行物資管制,連美國也不例外。
戰后日本在一段時期內對生活必需品實行配給,但后來經濟活動恢復正常,物資管制也隨之解除,重新回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
對于企業所需的資源與資金,本來也應該按照市場機制進行分配,也就是讓企業競價,由出價最高者獲得所需資源。但是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卻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來進行配給的。
通產省的外匯管理
第一種方法是對外匯進行管理,相關業務由通產省負責。這項制度以1949年12月公布的《外匯及外國貿易管理法》(通稱《外匯法》)為基礎。其原型是1932年的《資本逃避防止法》。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期間,大藏大臣高橋是清試圖通過發行日本銀行承購的國債來擴大財政和增加貨幣供應量,為此制定了《資本逃避防止法》。該法的目的是防止國內資本因為日元貶值而大量逃往海外。這部法律于1933年被廢除,其相關條款在同年開始實施的《外匯管理法》中得到繼承,后來又成為戰后《外匯法》的主要內容。
《外匯法》規定,日元與外匯的兌換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外匯銀行進行。進口貨物當然需要外匯。而支付進口貨款所需的外匯資金必須得到外匯銀行的“進口許可”后才能獲得。
不過1949年《外匯法》還規定,“進口許可”必須要獲得通商產業大臣的批準。也就是說,不論從外國購入何種商品,都必須得到通產省的許可。政府由此堵住了企業私自籌措外匯的渠道。這就是外匯資金的配給制度。
在戰后日本經濟的復興過程中,為了解決國內的資金不足問題,引進外資的必要性受到關注。因此作為《外匯法》的補充,1950年5月制定公布了《關于外資的法律》(簡稱《外資法》)。該法規定了《外匯法》的例外情況,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外國向日本投資,允許與外資的利潤和本金相關的匯款。
通過《外匯法》,通產省大權在握。為了拿到通產省的許可,企業相關人員經常在通產省的走廊里排成長隊。這里被稱為“虎之門銀座”。
美國的國際政治學者查莫斯·約翰遜(Chalmers Ashby Johnson)在其著作《通產省與日本的奇跡》中指出,“當時的通產省在日本經濟中握有絕對強權”,這個見解無疑是正確的。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經濟受到世界矚目,查莫斯的觀點也常被引用,因此經常有人說“日本經濟就是由通產省管理的日本株式會社”,并由此得出“是日本的企業體系使日本經濟實現了奇跡般的增長”的結論。但是,這個觀點卻不對。
因為通產省掌握強權的時期僅至20世紀50年代末為止。60年代以后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外匯法》被修訂之后,通產省就失去了外匯配給的相關權利。
日本銀行的窗口限制
配給方式的第二種做法是來自日本銀行的窗口限制。
在1940年體制下的金融體系中,企業主要依靠銀行貸款來獲得資金。日本銀行介入這個過程的做法被叫作“窗口限制”。為什么日本銀行能介入民間銀行對企業的貸款呢?其背景如下。
如同本章第1節提到的,日本在戰爭時期根據1937年制定的《臨時資金調整法》,對企業資金分配實行統制。
根據該法律,企業通過融資或發行公司債券及股票等籌集資金的手段都必須得到政府許可。由官僚組成的“臨時資金調整委員會”按照重要性的高低對企業進行排序。根據這個排序,各銀行及證券公司對具體案件進行自主審查,抑制對“不重要、不緊急”的產業的貸款,將資金集中分配給軍需企業。
這一機制由《銀行等資金運用令》加以補充完善,《銀行等資金運用令》是以《國家總動員法》為基礎制定的。除了戰爭時期以外,戰后也繼續沿用為設備資金統制的法律框架。
1945年《臨時利息調整法》制定,規定了銀行的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票據貼現利率、賬戶透支利率等金融機構的利息上限。利息被政府通過政策手段人為地降低,從而誘發了過剩的資金需求。這實際上限制了市場的調節功能,通過配給進行資金分配的制度框架由此初具雛形。
向企業進行資金配置的是民間銀行。因此銀行員工的工作被認為是地位穩固,高枕無憂。
但是銀行僅靠存款無法滿足資金需求,還需要從日本銀行貸款。因此,日本銀行對于民間銀行擁有絕對支配權,甚至可以干涉某些具體案件,統制對企業的貸款。這就是窗口限制。
當時的日本銀行總裁一萬田尚登被稱為“法王”。“川崎制鐵問題”充分體現出其權力之大。道奇路線實施后不久,川崎制鐵公司計劃在千葉縣修建大規模鋼鐵制造廠。但是這個計劃遭到一萬田總裁的反對,他認為該工程是對緊縮政策的倒行逆施,據說還曾經放言“如果企業膽敢強行開始建設,我就讓千葉成為一片荒地”。
1947年栗棲赳夫(日本興業銀行前總裁)就任大藏大臣,據說他在去大藏省赴任之前,曾經先到日本銀行向一萬田總裁問候致意。據說當時的大藏省主稅局局長池田勇人聞聽此事后勃然大怒。從此以后,池田與一萬田之間的爭斗被演繹成許多逸聞趣事。
但是,不論國內實行多么嚴厲的金融統制,如果企業能在海外市場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籌集到資金,那么國內的統制也終將變成一紙空文。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戰爭時期和戰后的較長時期,日本都實行了金融鎖國政策。其法律根據就是前述的《外資法》。
就這樣,戰后的日本處于抑制銀行利息、資金分配統制和金融鎖國的狀態之下。戰后初期,戰爭時期形成的1940年體制仍然掌控著日本經濟。
有了1940年體制,重化工業才得以發展
正是在上述體制之下,日本重化工業才實現了發展。如果當時采用由市場主宰的價格分配方式,則未必能夠實現重化工業化。這是因為,當時在日本,紡織纖維等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在產業中占據較大比重。有限的資本為了在短期內謀求回報,很可能會被投向輕工業或者商業。從長遠出發,投資重化工業,使其實現現代化的資源分配違背了市場原理,也只有在1940年體制下,才能得以實現。
但同時,這種人為配給資源的方式也成了滋生腐敗的溫床。因為負責資源配給的官僚權限過大,很容易被腐敗侵蝕。1948年6月的昭和電工事件就是典型事例。當時,昭和電工公司為了得到復興金融金庫的貸款,向掌權的政府高官和復興金融金庫的干部行使賄賂。昭和電工事件以外,肯定還有許多沒有被曝光的事件和問題。只不過這些事件和問題還不足以撼動當時的體制。
但是有一點應該強調,那就是將如此巨大的產業資金的分配權緊握于手的日本經濟官僚制度可能不夠廉潔,但也沒有腐敗到激起民憤,危及體制存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