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烏克蘭
UKRAINA

烏克蘭是這樣一片土地,絕大多數歐洲民族正是通過它最后抵達自己的家鄉。古時候,那些早在斯拉夫人到達之前就占據了旁提卡草原(Pontic)的人把它稱作斯基泰或薩爾馬提亞[半島城]。其面積覆蓋了南歐平原的大部分地區,介于伏爾加走廊與喀爾巴阡峽口之間;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主要陸路通道由此經過。它的現代斯拉夫語的名字意思是“在邊緣上”,近似于美語“邊疆”這一概念。第聶伯河的湍流上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地點,草原通道與水上商路在此交匯,過往的人們在此發生激烈沖突,因為這里是西方定居地區與東方開闊草原之間的過渡地帶。烏克蘭富有礦物資源——例如頓巴斯的煤炭和克里沃羅格的鐵。歐洲這個最富裕的農業區的地底下蘊藏著著名的“黑土”層,該地區在1914年以前成為歐洲大陸名列前茅的糧食出口地區。

然而,除了克里米亞半島和德涅斯特河、第聶伯河、迪恩河等主要河流的河谷地帶——它們既是[卡扎里亞]的中心,也是第一批東斯拉夫國家的中心——以外,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到近代才進行了系統的移民安置。直到那時,廣闊的“荒野平原”一直受到異教徒和游牧民族的侵襲以及哥薩克和韃靼人的戰爭壓迫。15—18世紀奧斯曼的統治拉近了它與黑海和穆斯林世界的距離。1569年之后,波蘭的統治帶來了許多波蘭地主和波蘭猶太人。在1654—1945年之間逐漸擴大的俄國統治把俄羅斯人和俄羅斯化帶到這里。1775年,俄國軍隊摧毀了第聶伯河一座小島上的扎波羅什哥薩克的據點,1783年摧毀了克里米亞的韃靼汗國。在沙皇的統治下,整個地區被正式命名為“小俄羅斯”。被指定為新殖民地的南方諸省名為“新俄羅斯”。

經歷了這么多反復無常的命運之后,難怪烏克蘭的現代居民對土地的依戀之情特別強烈。一首樸實無華的詩歌突出地反映出了這一特點:

遺囑

我死以后,請將我高高葬在

古老的山岡上,

在我深愛著的烏克蘭

在那遼闊無際的大草原。

從那里可以看見無邊無際的

麥田伸向遠方

還有第聶伯河岸邊的,

峭壁嶙峋。

從那里可以聽見奔騰的大河

發出驚心動魄的咆哮。

它滌蕩暴君的污血

奔向遙遠的藍色海洋。

我將離開永恒的山岳和田野

站在全能的上帝面前

在祈禱中安息

命中注定,直到那時方才明白上帝的旨意。

用我的死使你掙脫枷鎖

用仇敵的血換來你的自由!

年輕、自由的一代人啊,

不要忘記我,

請將我的故事娓娓道來。1

然而,由于大平原從來就是權力政治的競技場,因此烏克蘭人很少能夠有機會掌握自己的命運。在20世紀,他們一次次遭到鎮壓。他們的短命的共和國在1918—1920年間成為蘇俄紅軍與白軍之間的主要戰場之一,最后被勝利的紅軍推翻。他們在1918—1920年戰爭中,在1930年集體化運動中,在1932—1933年可怕的饑荒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者達到2 000萬人。[切爾諾貝利][豐收]他們中有一些人因自己在俄國人、波蘭人、德國人面前的軟弱無能而感到萬分沮喪,又沒能找到受壓迫的根源,絕望中使用暴力反抗他們的鄰居。[布恰奇][集體迫害]烏克蘭的人口規模近似于英格蘭或法國,并包括許多重要的少數民族,但是,他們在歷史書中的地位卻很小。多年來,對于外部世界來說,當他們受到贊揚時,常常被當成“俄羅斯人”或者“蘇聯人”,只有在他們做了什么壞事的時候,才被稱為“烏克蘭人”。[拉脫維亞]直到20世紀90年代,他們才恢復了自由的聲譽。烏克蘭共和國,盡管前途未卜,終于在1991年12月宣布獨立。2

萊茵河與奧德河之間是大平原最不易防守的地段。這里聳立著不可穿越的、森林茂密的山嶺。阿登高原、條頓堡林山、哈茨山即使在今天仍是堅固的屏障。它們阻擋住沿平原進行的水平移動和從平原到阿爾卑斯山的縱向運動。現代德國地圖表明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是如何被幾乎完全限制在平原上,或者在萊茵河、美因河、內卡河、多瑙河四個河谷盆地之中的。

有一個長期的缺陷使得居住在平原上的人民深受其苦。他們找不到地理上的自然界限來區分他們所選擇的居住地。他們不得不為此打斗。低地居民把自己看成溫順的種地者,不同于兇狠、殘忍的山地居民。在現實中,正是平原居民不得不學習系統的軍隊組織、軍事征服藝術。在平原上,人們學會了要先發制人,否則就會被人所制。平原一直是定居地的首選位置絕非偶然。而且,在適當時候,它還孕育出了歐洲歷史上最堅強的軍事大國。法國、普魯士和俄羅斯——都是通過不間斷的平原戰爭成長壯大起來的,并且全都培養了一種尚武傳統,以便應對它們所處的困境。低地給最偉大的軍事巨人們提供了施展身手的戰場:庫訥斯多夫(Kunersdorf)、庫爾斯克、萊比錫、坦嫩貝格、滑鐵盧、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

歐洲平原的地形走勢指向兩個不同方向——一方面從阿爾卑斯山山背向北部沿海傾斜,而另一方面,由東向西,從烏拉爾峰(1 894米)向法國的大西洋海岸傾斜。東西向落差大約為每3 000英里下降6 000英尺1英尺約等于0.3米。——譯者注,或者每英里下降26英寸1英寸約等于0.0254米?!g者注——下降率僅為0.04%。

“文化坡度”在歐洲平原上的走勢與其地形走勢正好相反,這一觀念的發展與歐洲特有的定居模式和政治演變有關。它是這樣產生的:最初的永久定居地出現在南部和西部,后來在北部和中部,最后在東部出現。因此在上一個4 00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從平原翻越高山,然后下降到地中海地區,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文化升級”運動。與此類似,在近代,沿著歐洲平原自西向東的運動,則被普遍視為“文化降級”。

日耳曼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就滲透著“文化坡度”這一概念:它對西歐文化的主宰地位十分反感,同時又認為自己比東方更優越。從法國人對待比利時和德國的態度、德國人對待斯拉夫人的態度、波蘭人對待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態度、俄國人對待中亞地區民族的態度,可以看出這一點。人類的天性總是促使人們把自己想象成居住在文化高地上,而他們的鄰居則住在地獄中。例如,在不列顛群島,占人口多數的英格蘭人傾向于把所有的文化坡度的走勢看成從牛津的世界屋脊或海德公園拐角開始,朝著“凱爾特邊緣”“蘇格蘭輕霧”“愛爾蘭沼澤”“海峽大霧”的方向,逐漸走下坡路。英語諺語“從加萊開始,統統都是外國佬的地盤”(wogs begin at calais)與法國的“比利時的那些玩意”(histoires belges),與梅特涅最具維也納風格的名言“亞洲從藍德斯特拉塞大道的盡頭開始”,與波蘭諺語“既在俄羅斯,只好將就些”(Na Rusi si? musi),如出一轍。與富有彈性的文化地理相一致的偏見,毫無疑問,由于對平原生活不穩定的擔憂而得以強化。

歐洲大平原的路線配置使得每個小分支都具有特殊重要性。位于現在的匈牙利的潘諾尼亞平原是僅有的一塊山脈地區以南的草地延伸部分。它以北部的喀爾巴阡山背為屏障,向南伸展,直抵多瑙河中游河段。它有三個天然門戶——西邊的門戶在維也納,東邊的門戶穿越了鐵門(Iron Gates)峽谷,北邊的第三個門戶穿過了摩拉維亞峽谷。水源充足的草原為自東向西運動的游牧民族提供了天然平臺,為許多準備入侵羅馬帝國的蠻族部落提供了一塊方便的跳板。它接連不斷地成為格皮德人、匈人(匈牙利由此得名)、阿瓦爾人、庫曼人、斯拉夫人,最后是馬扎爾人的故鄉。馬扎爾人自稱Alf?ld(低地),有時稱puszta,該詞源于斯拉夫語,意思是“狂野”。

2. 高山。連綿的群山形成兩道優雅的弧線,從普羅旺斯的瀕海山脈到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喀爾巴阡山脈,由此可見半島的核心特征。這道令人印象深刻的屏障構成了半島的脊梁,造成一道分水嶺,將北部平原與地中海地區分割開來。西部的最高峰如勃朗峰(海拔4 807米)、馬特峰(海拔4 478米)、大帕拉迪索山(海拔4 061米),都大大高出東部山脈諸峰——尤利安山的特里格拉夫峰(海拔2 864米)、塔特拉山的格爾拉赫峰(海拔2 655米)、羅馬尼亞的摩爾多韋亞努峰(海拔2 543米)。即便如此,由于朝南的“陽光地帶”海拔3 200米以上、朝北的山嶺海拔2 500米以上終年覆蓋著積雪,所以那些較高的山脈幾乎無法翻越。歐洲大陸最大的冰川——阿萊奇冰川在位于伯爾尼高地的少女峰腳下延伸,東部地區沒有類似的冰川。但是,在冬季的幾個月中,最高的通道通通不得不關閉。因為在長達1 200英里的線路上,只有三個重要的隘口——巴伐利亞的多瑙河隘口、波希米亞的易北河隘口以及把西里西亞與匈牙利聯系起來的摩拉維亞隘口。

由于顯而易見的原因,居住在高地山谷中的人們往往置身于低地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事件之外,把他們的山岳之家視為抵御入侵者的庇護所和堡壘。瑞士,一個誕生于13世紀的山區聯合體,直到今天仍保持著這種外表下的某些特征。[阿爾卑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麻城市| 江西省| 通州市| 区。| 彭泽县| 陕西省| 宜都市| 泰安市| 永靖县| 沭阳县| 鹤峰县| 马边| 酉阳| 山东省| 富民县| 正宁县| 石林| 太湖县| 临湘市| 洛浦县| 广河县| 工布江达县| 清徐县| 沈阳市| 桦川县| 镇巴县| 苗栗市| 黔西| 普兰县| 象州县| 会宁县| 盈江县| 弋阳县| 常山县| 大洼县| 方山县| 临漳县| 桓仁| 瑞昌市|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