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阿童木與核能的和平利用
1.阿童木、鈷金剛和烏蘭
前一章講述了原子彈所謂危害之物的情況。但是,以基于核能的原子取名的一個動畫形象卻是十分惹人喜愛。不用我說,大家也猜到了吧,就是手冢治蟲筆下的漫畫主人公鐵臂阿童木[1]。在成為漫畫和動畫片作品之前,阿童木的誕生故事卻并不廣為人知。這是了解阿童木這一形象非常重要的背景元素,所以就先從這里說起吧。
世界聞名的機器人科學家天馬博士唯一的兒子飛雄在車禍中喪生,悲痛不已的博士制造了和兒子長得一模一樣、具有人類情感的機器人阿童木。但是,阿童木到底只是機器人。天馬博士看著不能成長的阿童木,意識到他并非自己的兒子,就把他趕出了家門,賣給了馬戲團。善良好心的科學廳長官茶水博士把阿童木帶回家,制作了機器人,作為他的父母、弟弟和妹妹。阿童木在心懷正義的茶水博士的教導下,成為“正義的”機器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成長。[2]
漫畫《鐵臂阿童木》自1952年開始在光文社的《少年》雜志上連載,并被改編成了電視動畫(1963年開始播放)。上述情節是漫畫最初的設定。在漫畫中,阿童木的內部構造圖出現了很多次,他的心臟是“超小型核能發動機”。據稱,“這就是阿童木的能量來源,其中有電子腦”(《少年》1956年4月號)。阿童木的內部裝置中,這個“電子腦”似乎最為重要,作為阿童木名字來源的“核能發動機”反倒并沒有特別受重視。
所以,從現在的觀點來看,與其說鐵臂阿童木是核能科學之子,不如說它是計算機科學之子。自然,作者手冢治蟲在當時還沒法預想到即將到來的“計算機社會”。雖然,他預想的機器人工學現在只發展到了阿童木故事中的初級階段,但計算機科學(電子腦)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他當時的預想。
阿童木名字的英文是“ATOM”,即英文單詞“原子”。“原子彈”(英文為“atomicbomb”)的英文名也是來自這個單詞的派生詞。后來,漫畫中的阿童木還有了父母、弟弟和妹妹,妹妹的名字叫烏蘭[3][在烏蘭這一形象誕生之前的《鈷金剛之卷》(《少年》1954年9月號)中還出現過一個叫“烏蘭M44號”的反派角色];比阿童木瘦一點,臉形長一點的弟弟叫鈷金剛。阿童木一家人可謂是“原子家族”。
漫畫《鐵臂阿童木》的前身叫《阿童木大使》。漫畫家手冢治蟲在其帶有自傳性質的隨筆集《我是漫畫家》(1979年)中表示這是一部以和平利用核能為主題創作的作品。
絞盡腦汁想了很久,想起了圣誕島[4]核試驗的事情。啊,這種技術能不能得到和平利用呢?我感到有些擔心。我構想了一個和平使用核能的國家的故事,名為《阿童木大陸》。“阿童木”這個說法,當然就是原子的意思。
然后,編輯部認為“大陸”這個說法太宏大了,帶有個人性質的詞會更好一點。所以,我趕在截稿的最后一刻改成了《阿童木大使》。坦率地說,當時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和構思,只是腦子里浮現了一個標題并使用了而已。
“心地善良的科學之子”——阿童木是從日本在二戰后對科學的信仰之中孕育的人物形象。這個過程十分曲折,在手冢治蟲的最初設想中,“阿童木”并不是作為主人公的名字,而只是作為對原子的指代名稱。
日本之所以敗給美國是因為科學發展不夠成熟,沒有科學的思考能力。這樣的說法在二戰后的日本十分流行,也的確有其正確的一面。在不斷反省中滋長的對科學的強烈信仰也是二戰后日本社會的一大特征。向科學合理性、科學思考方式及理性的過度的傾斜導致日本人出現了“科學萬能”的想法。因此,作為未來能源的核能成為了科學時代的象征。
文藝評論家荒正人有一篇名為《原子核能(火)》(收錄在小田切秀雄編《核能與文學》一書)的文章,且該文章作為文學家中最早批評核能及核爆的文章而聞名。這篇文章講述了核爆被害者的切身經歷,同時也是表達了二戰后日本人對“核能”的矛盾看法。文中多次提到了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希臘神話。談到火的歷史時,作者認為普羅米修斯帶給人類的第一種火是自然之火,第二種是電氣之火,第三種是核能之火。關于火的歷史,作者感嘆“被詛咒的作為雙刃劍的火啊”,注目于其破壞性和建設性并存的“雙刃劍性質”。文中這樣寫道:
發動機、直流發電機,此后也會出現原子發動機吧。人們無法完全駕馭火藥燃燒的力量,所以只用它做了硅藻土炸藥。利用核能作為發動機能量,肯定也要歷經曲折的過程。但是,一定有一些“普羅米修斯”會沿著這條路前進吧。那個時候,人類會站立在多高的地方呢?得到了宙斯之火的人類,總算獲得了將雷霆之力握于掌中的成功。那么,發現與創造核能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呢?我想稱它為“人工之星”。
敗北于科學兵器原子彈的日本的文學家,夢想控制代表科學精神的“原子之火”,將其做成“人工之星(人工恒星?太陽?)”,這篇文章闡述的科幻小說一般的夢想十分引人注目。可是核能的無限可能性,會帶來以“原子彈、氫彈爆炸”這種形式的災難,落到和荒正人一樣的日本人的頭上,但這一點似乎被人們遺忘了。
曾經是醫生(科學家)的手冢治蟲創作出的阿童木的故事,同荒正人這樣的科學樂觀主義(他屬于把二戰后被解放的體驗稱為“第二青春”并感到高興的戰后一代文學家)所表達的態度是一致的。雖然能夠通過相關思考感受到戰后生還的人、繼續生活下去的人的特殊性,但或許出于戰后日本人共有的科學樂觀主義,人們還是會把科學的進步與人類的進步直接聯系在一起。
【注釋】
[1] 《鐵臂阿童木》的主人公阿童木名字的日語發音為“atomu”,從英文的“atom”而 來,意即原子。
[2] 《鐵臂阿童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展現阿童木成長過程的教養小說。把阿童木從馬戲團買來,把他的力量從“十萬馬力”升級到“百萬馬力”的茶水博士,盡力把阿童木教育成具有情操的“心地善良的科學之子”。在動畫中,抹去了阿童木的陰暗面(成為孤兒,只有科學性而沒有人性),而是單純地把他塑造成一個懲惡揚善的小英雄,作者手冢治蟲曾經表達過對此處理的不滿。——原注
[3] 烏蘭,日文發音“uran”的中文音譯,該詞意指鈾元素。
[4] 圣誕島,此處指圣誕島試驗場,為美國核試驗場。該島嶼位于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境內,美國在此進行過24次大氣層核試驗。——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