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溝通,學會愛:如何消除誤解,讓親密關系更穩固
- (美)阿倫·貝克
- 666字
- 2021-12-29 15:57:39
懲罰
還有一種規則被稱為“雙重應該”。多數人一般根本意識不到“應該”的存在,正如他們意識不到其他自然產生的想法一樣。然而,如果生氣時能夠關注一下自己的想法,他們自然會注意到正在起作用的“應該”和“雙重應該”。“雙重應該”包括最初的想法,這種想法是對問題的負面評價,如“對方不應拒絕傾聽我的意見”或“她不應生我的氣”。由此產生第二個“應該”,像是一種指示其實施報復的信息:“如果我對此不管不問,她便會僥幸不挨說。我應該沖她大吼大叫。”
馬克斯是這種“雙重應該”的鮮活案例。每當西比爾犯了錯誤時,他都會想:“她本應更加小心些才是。”(第一個“應該”。)他接下來的想法是指責她一番:“我應該告訴她,讓她知道自己太粗心大意了。”(第二個“應該”。)比如,當西比爾開車轉錯方向或壓線時,馬克斯會想:“她開車開得一團糟,真是太可怕了。”他會不停地想:“我得跟她講,她車開得不對。”
奇怪的是,盡管事實屢次證明出言訓斥無濟于事甚至破壞和諧,但規則制訂者依舊不改。他們有過度強迫的想法,比如他們會一遍遍地重復著洗手的動作,防止被想象中的病毒感染。
如果雙方能夠審視自己內心懲罰對方的指令,便能夠戒除不斷指責批評對方以控制對方行為的惡習。然而,終止這種連鎖反應的最佳時間點是人第一次感覺被冒犯時(“她本不應這樣做”)。如果他們認定自己生氣是合情合理的,連鎖反應就會繼續下去;然而,如果他們認定根本沒有必要這樣生氣,就可能在當時停止這種連鎖反應。但這需要快速重估當時的狀況,明白報復毫無道理可言。而敵對情緒一旦形成,便很難停止相互指責的情況發生(詳見第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