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慈溪與她身邊的人
一、老佛爺的“干兒子”
人們都說慈禧太后有個干兒子,名字叫管劬安。
管劬安是陽湖(今江蘇省武進縣)人,父親做生意,家境不算富裕。管劬安卻從小養成了游手好閑的習慣,結交一幫喜歡聲色犬馬的朋友,把家業損耗幾盡。但他生得面目姣好,明眸皓齒,而且小有才情,擅長繪畫,又會唱小曲,特別喜歡唱各種靡靡之音。父親認為他是朽木難雕,把他趕出了家門。管劬安索性拋棄了父母妻子,跟著一些同鄉流竄到了京城。此時,正好如意館招考畫工,管劬安前往應考,竟考了個第一名,從此便進入該館做事。
內廷的太監常到如意館要畫,對管劬安的畫很欣賞。加上他善于阿諛逢迎,對宮里來的人百般奉承,極意結交,不久,便和李蓮英勾搭上了。經李蓮英推薦,慈禧在秘殿單獨召見管劬安,令其當面作畫,大稱心意,一下就被封為如意館館首,時時進出于宮禁之中,成了一位特殊人物。
管劬安早聽說慈禧喜歡歌舞戲劇,便常以江南淫靡小曲挑弄慈禧。慈禧果然被其所迷,不時宣他入宮奏聞。慈禧聽慣了北方高亢粗獷之聲,一聽江南纏綿委婉的曲調,頓覺心弦頻動,如醉如癡,對管劬安寵幸得不得了,不僅動輒就大加賞賜,而且令內務府在東華門外為其安置家室。管劬安對慈禧感激涕零,決心奮力圖報。他經常周旋于慈禧左右,聽其差遣,慈禧常親昵地稱他“吾兒”,所以外面傳說他是慈禧的干兒子。
管劬安在京城里大走鴻運,早已忘掉了他在南方的父母妻兒,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他積攢了數十萬金的家資,還在京城置辦了商業。上了年歲之后,他蓄起胡子,長而柔的美髯,配上明朗的雙眼和白凈的皮膚,極有派頭。這時他雖不常進宮,但慈禧對他卻仍念念不忘,隨時給以照應。
二、太監李蓮英的“鬼把戲”
慈禧太后愛講迷信是出了名的,每年四月十五日,都要在頤和園排云門前搞一次“放生”的把戲。每次放生,她總是預先準備下一些金銀財物,賞賜給跟班的人,一來討個吉利,二來收買人心。慈禧身邊的那些親信大臣、宮女、太監,有的把這天看做是逢迎拍馬、邀功爭寵的好機會,有的只是為了討點施舍,撈筆外快。
有一年四月十五,迎春花開了,柳條泛綠了,昆明湖水像面鏡子,照出了藍藍的天空。慈禧高高興興地帶著一幫隨從,又來到排云門前。大太監李蓮英的手里提著一個鳥籠子,邁著碎步跟在慈禧后邊。還沒等慈禧在龍頭寶座上坐穩,籠子里的黃雀就“唧唧喳喳”唱起來了。李蓮英湊上去對慈禧說:“老佛爺,這是我從鳥市上花了二十兩銀子買的一只黃雀。它不光是叫得好聽,還很通人性,會算卦呢!”慈禧太后一聽李蓮英又玩出新花樣,很開心,就說:“鳥兒能算卦,我還是頭一回聽說。先給我算一卦,看看靈不靈?”
李蓮英取出一疊紙牌,上面寫的都是一些吉利話:什么大地回春呀、百鳥朝鳳呀、三陽開泰呀,還有的寫著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十二屬相。他問:“老佛爺,您想算什么?”慈禧想了想,說:“讓它先算算今年的年景好不好?”李蓮英把紙牌攤開,招呼黃雀來叼紙牌。只見那黃雀蹦過來,叼起一張紙牌,送到李蓮英手里。他接過來讓慈禧一看,上面寫的是“五谷豐登”。慈禧太后喜笑顏開,說道:“好兆頭!好兆頭!”李蓮英忙接上說:“現今大清國是天下太平,國勢興旺,全托老佛爺的福啊!”
慈禧聽了這些話,心里非常高興,又讓黃雀算一算她的屬相。那小鳥兒又從紙牌中叼出一張,蹦到李蓮英手里。翻開一看,寫的是“未羊”二字。慈禧看得發呆了,滿心歡喜地說:“小李子,事不過三,這第三次要是再算準了,我重重有賞!讓它算算我這屬羊的命好不好?”只見李蓮英打了個手勢,黃雀就叼出了一張“三陽開泰”。他讓慈禧看了看這紙牌后,對她說:“前明宣德皇帝登基時,歲數很小,由屬羊的太后和兩個屬羊的大臣輔佐朝政,使宣德年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就叫做‘三陽(羊)開泰’。今天黃雀叼出這張紙牌,說明老佛爺垂簾聽政,萬民歸順,五谷豐登,老佛爺的命是好得沒法再好啦!”慈禧聽完,高興得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當下就重賞了李蓮英,對那些跟隨放生的人,也都獎賞給一份金銀。
當隨從大臣和宮女、太監在排云門前謝恩的時候,慈禧下令放生。小太監打開鳥籠,那黃雀撲棱棱飛起來,在半空轉了一圈,又飛回鳥籠里,慈禧問:“黃雀為什么又飛回來了?”李蓮英說:“它感戴老佛爺的恩德,舍不得離開。不光黃雀舍不得離開老佛爺,那金魚也愿意供老佛爺觀賞,不肯離開呢!”
小太監捧出一個魚缸,慈禧下令放魚。李蓮英撈出一尾金魚,放到昆明湖里,那條金魚連湖岸也不離開,總在湖邊游來游去。慈禧從頭上摘下一枚“祖母綠”耳環,吩咐戴在金魚的頭上,又把魚放回昆明湖里去了。據說,這條金魚后來長到一尺多長,頭上還戴著一枚“祖母綠”耳環呢!
見過那次慈禧放生的太監說:“李總管最會揣測慈禧老佛爺的心思,想著法子來討好老佛爺,把她哄得心花怒放。李蓮英為了訓練那只黃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把需要的紙牌粘上幾顆米粒,那鳥兒就能按他的意思叼出那張紙牌來。放生的時候,那條金魚為什么不走?因為李蓮英在湖岸邊拴了幾個細絲紗袋,袋里裝了好多魚蟲,那餓極了的金魚看到了有這么好的誘餌,肯定會掉過頭舍不得離開了。”
三、袁世凱的哭拜
簽訂了《辛丑條約》,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投降派,完全淪為外國侵略者掠奪中國的工具。慈禧所得到的就是一時的茍安偷生。她又從西安返回北京的時候已經六十七歲了。
一路行來,當鑾駕到達長辛店的時候,專程前往接駕的袁世凱率領一幫文武官員夾道相迎,比迎接一個打了大勝仗的將軍班師歸來還要熱烈隆重。
萬萬沒有想到,為首的袁世凱跪地磕了一連串響頭以后,卻放聲大哭,弄得迎接和被迎接的兩支隊伍都驚詫不已,猜不透這個赫赫有名的人物演的是哪一出戲!開始,連慈禧本人也覺得他此舉有點煞風景,但她一想到他是扼殺變法維新、保住她地位的大功臣,也就不好發作了,并強作溫柔地問道:“愛卿為什么這樣?”袁世凱抹了抹眼淚,抽抽搭搭地回答說:“臣許久未睹圣顏,今日一見,看到圣顏消瘦多了,想必是為江山社稷操心,又受遠途行旅之苦,不覺傷情心酸起來,望太后赦臣失態之罪!”
慈禧聽了感嘆不已,忙說:“難得愛卿有如此孝心,快起來!快起來!”
袁世凱這次即興之作,很快被一些逢迎拍馬的臣僚奉為討好慈禧的成功經驗。慈禧回到頤和園,來參見的文武大臣,總要照例先大哭一頓,然后敘話。后來,簡直越來越邪門。慈禧咳嗽一聲參拜者要哭,嘆氣一聲參拜者也要哭。有一次,群臣齊集仁壽殿議事。慈禧說了一句:“我也是近古稀之年的人了,體力、精神越來越感到不濟。”大臣便爭先恐后地嚎哭起來,整個庭堂頓時響起一支哭的交響曲,好像送葬似的,弄得慈禧只得生氣地說:“罷啦!”眾人就像遇赦似的收住哭聲,慌忙走出仁壽殿。慈禧從后面看到一條條黑的、麻的、白的辮子擺來擺去紛紛遠去,真像一群受驚的蝌蚪向深水處游去一樣,不禁憂從中來,揣想:“難道他們是真的心疼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