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毛澤東品讀《秦紀》
書名: 跟毛澤東讀資治通鑒作者名: 周溯源 于立文本章字數: 6761字更新時間: 2021-12-27 15:30:29
秦始皇滅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統一,毛澤東對秦始皇的這一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贊揚。他反對大罵秦始皇,主張對秦始皇要一分為二。秦朝的迅速滅亡也引起了毛澤東的深深思考。他贊成賈誼關于秦亡的分析。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毛澤東認為是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歷史上占據很大地位。但是,對他們失敗的教訓,毛澤東積極地加以總結,認為他們有兩大失誤。以史為鑒,毛澤東不僅是要反思過去,還要展望未來……
19.秦始皇是第一個有名的皇帝
原文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
——摘自甄不賈《毛澤東讀書筆記》,見《希望》1992年新總第1期。
原文
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評論,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后,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于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游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
——摘自楊建業《在毛澤東身邊讀書——訪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蘆荻》,見《光明日報》1978年12月29日。
原文
范文瀾同志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歷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興。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史學的傳統。敢于站起來說話了,這才像個樣子。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可惜沒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當然,我也不贊成秦始皇。
——摘自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見王子今《毛澤東與中國史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316—317頁。
品讀解析
當海內一統,人們從七國紛繁的戰亂中逃出生命的時候,人們衷心感謝秦始皇;當徭役無虛日,苛捐雜稅如牛毛,人們隨時可能淪為刑徒,書籍毀于煙火,儒生被活埋的時候,人們對這個殘暴的皇帝又恨之入骨。贊譽者欣賞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毀棄者大罵他的殘暴,幾千年來,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遭到多少毀棄?又受到多少贊譽?毛澤東對秦始皇的態度是:不要大罵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功績,毛澤東給予充分肯定。但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開始追求享樂,其生活奢靡無度。他不惜民力,修造曠世無比的阿房宮。為了能夠長生不老,他四處巡游,求取神仙和長生不老之藥。為了追求來世的幸福,他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造驪墓。為了滿足其生活需要,他對百姓橫征暴斂。毛澤東對秦始皇的這些方面也有過一分為二的批判。批林批孔運動中,有人大捧秦始皇,不準人們對秦始皇作歷史的分析。1975年夏,毛澤東對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蘆荻談到了秦始皇(見前第二段引文)。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肯定,是以肯定法家在中國歷史上的進步作用為出發點的。解放以后,毛澤東對法家思想多所肯定,尤其是法家思想中的厚今薄古思想,更是得到毛澤東的稱贊。法家的實踐者秦始皇,被稱為厚今薄古的專家。毛澤東還針對黨外有些人對鎮壓反革命不理解,罵為秦始皇、獨裁者,他說:“你罵我們是秦始皇,是獨裁者,我們一貫承認,可惜的是,你們說得還不夠,我們超過了秦始皇一百倍,秦始皇只坑了四百六十個儒……”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肯定性評價,始終和對儒家的批判聯系在一起,“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運動的另一方面便是對秦始皇的肯定。林立果在搞《五七一工程紀要》時,說毛澤東是當代的秦始皇。“九一三”事件發生后,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便加入了許多個人感情的成分。毛澤東接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說,稱贊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著眼于法家的觀點,又加入了個人的感情成分,因此也出現一些偏頗,其中對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始皇暴政的評價,偏頗之處最為明顯。對此,我們應當有一個較客觀的認識。
20.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
原文
李斯的《諫逐客書》,有很大的說服力。那時候各國內部的關系,看起來是領主和農奴的關系,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戰車、武士。
——摘自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見《黨的文獻》1994年第5期。
原文
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思想上屬于荀子一派,主張法后王。
——摘自1964年8月30日的談話,見甄不賈《毛澤東讀書筆記》,《希望》1992年新第1期。
原文
在范老的書上,對于法家是給了地位的。就是申不害、韓非這一派,還有商鞅、李斯、荀卿傳下來的。
——摘自1968年10月在擴大的八屆十二中全會閉幕會上的講話,見甄不賈《毛澤東讀書筆記》,《希望》1992年新第1期。
品讀解析
秦始皇初年,秦王拜李斯為客卿(當時別國人在秦國做官的稱客卿)。客卿影響了秦國貴族勢力,秦國宗室貴族借韓國派水工修灌溉渠陰謀消耗秦國力量這一事件,請秦王逐客,說客卿都是為他本國的利益來秦國,并不真心為秦國。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就作《諫逐客書》勸阻。文中首先歷敘秦穆公以來,都是以客卿致富而成霸業,列舉了由余、商鞅、張儀、范雎等外來的人物對秦國的重大貢獻。足見用人唯才,不必限于本土。指出對“客”不應一概排斥,否則將不利于秦。文中還列舉種種器物玩好,雖不產于秦,而秦用之,以其與異國人才相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指出下令逐客無異于“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虛外患是不可取的。秦王看后馬上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職務。
《諫逐客書》是李斯上給秦王的奏章,實際是一篇說理極強的文字。李斯的這篇奏章,最大的特點是非常鮮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從而暴露出逐客之非。文章除了一般議論文所具有的各種論證方法外,行文還具有婉轉的措辭與犀利的語鋒完美結合的特點;而詞采繽紛的大肆鋪陳,以及氣勢充沛的排比句式,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所以,毛澤東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贊揚這篇文章“有很大的說服力”。并接著發揮說:“那時候各國內部的關系,看起來是領主和農奴的關系,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戰車、武士。”言外之意,那時各諸侯國各自為政,關系復雜,統一程度很低,李斯《諫逐客書》的主張,為秦國招賢納士,蓄兵買馬,積累力量為日后統一中國是很有利的。
21.焚書坑儒還有待商量
原文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摘自毛澤東《讀〈封建論〉呈郭老》。
品讀解析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一種極端野蠻粗暴的舉動,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從毛澤東一貫的思想主張看,他是決不會肯定這種做法的。“以古非今者族”,毛澤東肯定的是秦始皇反對“以古非今”的決心和魄力,肯定的是秦始皇“厚今薄古”的真知灼見,所以稱他為“專家”,其重點全不在“族”上。至于毛澤東批駁罵我們是“秦始皇”、“獨裁者”的那段話,這是政論中的極而言之。早在1949年他寫《論人民民主專政》時就寫道:“‘你們獨裁’。可愛的先生們,你們講對了,我們正是這樣。中國人民在幾十年中積累起來的一切經驗,都叫我們實行人民民主專政,或曰人民民主獨裁,總之是一樣,就是剝奪反動派的發言權,只讓人民有發言權。”我們鎮壓的只是那些血債累累,對人民犯有嚴重罪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反革命,這和秦始皇所坑的“儒”,是性質不同的兩碼事,不可同日而語。毛澤東是接過別人的子彈,反其意而用之。這是他常常采用的論證方法。
22.陳勝、吳廣起義拉開了舊社會農民戰爭的序幕
原文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完全是正義的。這次戰爭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歷史上有很大意義。
——摘自楊建業《在毛主席身邊讀書——訪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蘆荻》,見《光明日報》1978年7月7日。
品讀解析
對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毛澤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首先肯定了這場起義的正義性,一反歷代正統史書將農民起義貶為賊、盜的評價。第二,陳勝、吳廣起義拉開了這一正義行動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這種首創性值得贊賞。第三,在歷史上有很大意義,這場起義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統治,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23.《中庸》也是為學之道
原文
仆讀《中庸》,曰博學之。朱子補《大學》,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至乎其極。表里精粗無不列,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其上孔子之言,謂博學于文,孟子曰博學而詳說,竊以為是天經地義,學者之所宜遵循。
——摘自毛澤東1915年致蕭子升信,見《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頁。
品讀解析
1914年春至1918年夏,毛澤東就讀于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毛澤東不僅目的明確,認真刻苦,而且勤于鉆研治學讀書的方法。經過堅持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毛澤東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治學方法,使其治學過程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這反映在這一時期他的一些文章和書信中。在這些文章和書信中,毛澤東對其經學方法進行了許多精彩的表述。尤其是他對治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關系,如“學”與“問”、“自學”與“共學”、“博”與“約”、“通”與“專”、“精”與“粗”等關系的體認和闡述,更顯其獨特之處。
1915年9月6日,毛澤東就為學之“博”與“約”、“通”與“專”的關系,在致蕭子升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見前引文)。《中庸》講:“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認為,作為道德修養境界的“誠”是天賦予人的,努力追求“誠”是人生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須做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樣,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便成為主體意識修養的方法和過程。通過博學深思,增廣知識,提高主體素養,以臻理想的道德境界。《中庸》所倡言的這一修身治學之道,對于正在為尋求濟民救世之真理而如饑似渴、精進不已地追求知識的毛澤東來說,自然有很大的啟迪意義,因此深受毛澤東的推崇。
毛澤東征引《中庸》、《大學·章句》、《論語》以及《孟子》的有關論述,意在說明其博學的主張是見證于古之圣賢的,從而強調“博學”的必要性,并使其觀點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而在此,我們也可看到毛澤東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之一斑。
在處理治學之“博”與“約”、“通”與“專”的關系上,毛澤東認為,“博”、“通”與“約”、“專”是相輔相成的,由博返約,由通而專,沒有廣博宏容的知識積累,便很難對學問有精深的造詣。在給另一位朋友的信中,毛澤東指出:“為學之道,先博而后約,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專門。”(《給湘生的信》1915年6月25日)在他看來,這是治學的規律。因此,毛澤東十分強調知識的拓展和積累,認為只有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奠定厚實的學問基礎,才會有所創獲。
由于毛澤東對博學之于心性修養和治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深刻的體認和理解,因此,博覽群書、廣泛涉獵、精進不已便成為青年時期毛澤東讀書生活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從國學到西學,從歷史典籍到新潮學術,從人文、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毛澤東幾乎都有所涉獵。
前引的這封信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毛澤東談及《中庸》的最早文字,實際上毛澤東早在幼年就開始讀《中庸》了。毛澤東后來曾談到他幼年讀四書、五經的情形。1936年,他在接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時說:我八歲那年開始在本地一個小學堂讀書,一直讀到十三歲。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讀孔夫子的《論語》和“四書”。1962年8月在北戴河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又談及這一點,他說:“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五經,讀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
《中庸》為四書之一,毛澤東讀四書自然包括《中庸》在內了。
成年之后,毛澤東重新研讀《中庸》,并多有心得,對該書的認識和理解越來越深入、精辟。如在其1917年所著《體育之研究》以及《毛澤東選集》中,《中庸》一書曾被多次引用,并對其中的一些觀點進行了評析。而最引人注意的,則是他對該書所闡發的“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評說。
1939年2月20日毛澤東在致張聞天的信中對《中庸》“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理解發表了一番議論,認為“兩端”“即是指‘過’與‘不及’。‘過’的即是‘左’的東西,‘不及’的即是右的東西。依照現在我們的觀點說來,過與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時間與空間中運動,當其發展到一定狀態時,應從量的關系上找出與確定其一定的質,這就是‘中’或‘中庸’,或‘時中’。說這個事物已經不是這種狀態而進到別種狀態了,這就是別一種質,就是‘過’或‘左’傾了。說這個事物還停止原來狀態無發展,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滯,是守舊頑固,是右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觀念,沒有這種發展的思想,乃是排斥異端樹立己說的意思為多。然而是從量上去找出與確定質而反對‘左’傾則是無疑的。這個思想的確為伯達所說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范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
24.陳勝有二誤
原文
一誤
二誤
——摘自《毛澤東讀文史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22頁。
品讀解析
毛澤東在《史記·陳涉世家》中,用紅、黑兩種顏色的筆跡,做過不少圈畫,說明這篇傳記是他多次讀過的。傳記中說:“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勝、吳廣起義時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及“陳涉雖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競亡秦,由涉首事也”等處,毛澤東都在句旁畫有著重線,說明他對陳勝、吳廣團結士卒頑強戰斗的作風,蔑視封建統治的反叛精神和起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視的。
陳勝的失敗是令人痛惜的。司馬遷總結其教訓,一是功成忘本。陳勝在耕田時,對另一農民說:“茍富貴,無相忘!”就是假如富貴了,你我不要相忘。這說明他并不嫌棄跟他同樣窮困的人。后來他稱了王,富貴了,那個農民特地趕去找他。那個農民住在陳勝的王宮里,跟人談陳勝窮困時的情況,陳勝認為那是丟了他的臉,就把那個農民殺了。其次,他所信任的,既不是有才能的人,又不是正直的人。他用朱房做中正,就是管人事的,用胡武做司過,就是管監察的。文武官員的考績升遷和黜退刑殺都掌握在這兩個人手里。這兩個人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人就任意加以罪名,不送法官處審理,擅自審判處置。這樣,君王所以維系統治的用人和刑賞大權都亂了,陳勝派出去的將官就不敢再親附他,自己有了地盤和實力就各自獨立,陳勝的勢力孤弱,這是失敗的又一個原因。在這兩段原文中,毛澤東都用粗重的紅鉛筆畫上著重線,并分別在開頭上批道:“一誤”、“二誤”,表明他是很注重司馬遷的敘述的。事實正是這樣,這兩個失誤使陳勝本來在軍事上占有很大優勢、望風披靡的情況轉為失敗,其政權僅僅維持了6個月便夭折了。
毛澤東是少有的能夠居元首之位仍自覺且頑固地保存農民本色的偉人。真是: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
25.賈誼分析得很有道理
原文
朱敬則政治家、歷史家,年七十五。
——摘自《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26頁。
原文
賈誼云: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摘自張貽玖《毛澤東批注歷史人物》,鷺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7頁。
品讀解析
秦王朝的迅速滅亡,引起后人不斷的感嘆、思索。賈誼曾寫過一篇著名的《過秦論》。他在文中縱覽秦國興衰成敗的歷史軌跡,分析秦統一中國前后的功過得失,在對歷史的回顧與梳理中,力圖總結出其中的經驗教訓,以期為漢文帝的政治改革提供歷史借鑒。
《過秦論》的主旨在于揭示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仁義不施”,不知“攻守之勢異也”,即在奪取天下、統一天下之后,秦政權沒有及時地意識到形勢的變化,沒有及時地調整政策和策略,文中對此說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由“取”’轉變為“守”,由“并兼”轉變為“安定”,政策、策略必須相應轉換,然而秦始皇沒有能夠努力克服長年戰爭后形成的強大的歷史慣性,“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因而沒有“取之”和“守之”的區別,這樣縱使有強將利兵,金城千里,終難免滅亡的命運。
毛澤東顯然同意并贊賞賈誼的這一觀點。毛澤東提到賈誼的“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話,是在他讀《舊唐書·朱敬則傳》的時候。據王子今介紹,毛澤東在《舊唐書·朱敬則傳》開篇的天頭上批注:“朱敬則,政治家、歷史家。”他注意到朱敬則善于以歷史經驗完善現時政治的特點。朱敬則在武則天當政時任正諫大夫等職。他曾上書借秦亡的歷史教訓來闡發自己的政見。他說,臣聞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門,張公室,棄無用之費,捐不急之官,惜日愛功,話耕急戰,人繁國富,乃屠諸侯。此救弊之術也。秦政推行法家之術,政策以苛急酷烈為特征,在當時情況下促進了人口增長,國家富強,于是有了消滅六國的基礎。然而這都是不得已的“救弊之術”。政策、策略的刻薄與變詐,只適合于進趨與攻戰的形勢,進入和平時期之后,政風就應當轉而寬泰淳和。秦王朝“不知變”,于是導致敗亡之禍。毛澤東在這段話的開頭上批注:賈誼云: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