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藏起炫耀之心,低調做人不做出頭鳥
- 做人要藏心 做事要留心
- 李睿主編
- 10200字
- 2021-12-30 15:48:01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自視頗高,他們銳氣十足、鋒芒畢露,待人牛氣沖天,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十二分地表現出來,表現得無所不知,這樣的人太過于炫耀,不懂得隱藏自我,往往會因此而遭人嫉妒,導致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波折。
炫耀是遭人嫉妒的箭靶
有道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如果你要特立獨行,與眾不同,那就會有很多人對你看不慣,群起而攻之,就要想辦法把你搞得和他們一樣。因此,做人就應當少一點炫耀之心,適時地糊涂一些,得讓人處且讓人,事事留有余地。這樣在生活中才能夠不結仇,不結冤,不吃虧。
在電視連視劇《水滸傳》中,武松醉打蔣門神的片斷非常精彩:武松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東倒西歪,步履輕漂虛浮,蔣門神于漫不經心之際,鼻梁突著一拳,尚未回過神來,眼額又遭一腿……當其終于醒悟這絕非是酒鬼的“歪打正著”之時,其身已受重創而無還手之力了。武松所用的“醉拳”,乃武術中一高難度拳術,委實厲害之極。“醉拳”的厲害,在于一個“裝醉”,表面上看來跌跌撞撞,踉踉蹌蹌,不堪一推,而其實呢,醉醺醺之中卻殺機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時,卻被“醉鬼”打趴在地。
因此,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只是迷惑對手的手段。人生也是這樣,要學會裝醉。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就是這個道理。不然,當你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時,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春秋時期,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眾將首先進行擊劍格斗,都使出了渾身本領,爭先恐后。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射箭比賽。在射箭項目上,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只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最后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立有大功。穎考叔上前,三箭射擊,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打了個平手。
只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對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里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車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云梯沖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里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沒有防備的穎考叔射死了。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穎考叔的死就是因為他不知道糊涂保身,鋒芒太霹的緣故。當今社會,此理仍然。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下了墳墓。
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圣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
杜甫有句名詩:“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后來也不知是哪個聰明人演繹出一個推論:“出頭的椽子先爛”,據說還很靈驗。“出頭的椽子先爛”,這是一句老話。應當說,這句話在客觀世界中反映了客觀事實。對此“屋檐下的小雨”可能理解的更深。君不見,一年四季,風吹雨淋,年復一年,日久天長,出頭的椽子先爛是自然而然的了。在客觀世界中,類似的事情很多,人們已經司空見慣了。
然而,在社會生活中這類事情也是屢見不鮮。我們這些人在工作、學習中或多或少地都會嘗到“出頭的椽子先爛”的滋味,恐怕也都是受害者。君不見,有的人工作成績突出受到上級的表揚獎勵。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上級表揚和肯定了這個人的工作是要引導大家向這個人學習。但事與愿違,這種表揚獎勵往往搞得這個人很尷尬。風言風語、冷嘲熱諷會隨之而來。甚至有人還會顛倒黑白向受表揚的人施放冷箭、潑臟水。搞得誰也不愿意再出頭,只能是隨大流得過且過了。
一篇小說《臥底》,就深刻地揭示了這個道理。《臥底》講的是一名試用記者為了把工作搞好,為了伸張正義,為了給窮人出一口氣,到一個小煤窯作臥底記者,結果出現意外,他失去了光明,也失去了那份工作。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的力量相對于強勢是有限的,揭露這個社會的黑暗面是一個記者的職責,但是在現實社會里畢竟深藏著勢力、金錢、利益等一系列難以想像的東西,靠一個記者的身份去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記者畢竟是一個凡人,俗話說得好,縣官不如現管,再能干,在有些問題面前也顯得很蒼白,很無力。
為了揭露社會黑暗面,他失敗了,不但失去了人身自由,更失去了工作,一個30多歲的人,下一步將去何方,古人的教訓,古人的名言,我們為何不用?
由此看來,“出頭的椽子先爛”,也許不僅僅是輕輕松松的瀟灑之言,而是人生痛苦經驗的總結。
一個人事業有成、春風得意,難免鋒芒畢露。若不知收斂,一味賣弄乖巧,耍小聰明,甚至逞強斗勇,定會傷及上下左右,招致詆毀誹謗,最終落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下場。如果糊涂一點,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孫臏裝瘋賣傻、司馬懿裝傻充呆,不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為最后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因此,韜光養晦,來點糊涂,則未嘗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越是聰明就越不應該賣弄
你或許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群猴子住在江邊的一座山上。這座山飛瀑流泉,樹木繁茂,風景十分秀麗。
有一天,吳王帶著隨從乘船在江上游玩。當他在江兩岸的奇山異峰中發現這風景秀麗的猴山時,感到異常興奮。吳王令隨從在猴山腳下的江邊泊船,他要帶領他們下船登山。
山上的猴子們往日的平和與寧靜,突然被這么多上山來的人打破了。它們嚇得驚惶失措四下逃走,躲進荊棘深處不敢出來。
一只猴子卻與眾不同,它從容自得地停留在原地,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手舞足蹈,滿不在乎地在吳王面前賣弄著它的靈巧。吳王用箭射它,這只猴子并不害怕,吳王射過去的箭都被它敏捷地抓住了。吳王有些氣惱,便命令隨從們一起去追射這只猴子。面對這么多人射過去的箭,猴子難以招架,當即被亂箭射死。
這個猴子,倚仗自己的靈巧,不顧場合地賣弄自己,以至于就這樣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作人應以此為戒,千萬不要恃才傲物,在人前顯示和賣弄自己的一點兒雕蟲小技。否則,必將作繭自縛,甚至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隨著秦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呂不韋的權勢也一天比一天大,甚至蓋過了秦國的君主秦始皇。秦始皇親政后,說呂不韋私通叛黨,免除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讓他去河南就職。
呂不韋到了河南之后,河南就變成了政治、經濟、外交,甚至是文化中心。各國使節或是來訪大臣到咸陽之前,都會先到呂不韋那里停留議事,到達成陽見秦始皇時,所提出的往往是在呂不韋那里得到的結論。在成陽的大臣遇有重大問題和疑難事件,也會和呂不韋書面往來商議,甚至親自跑到河南求教。秦始皇聞知,心中越發擔心了。誰知呂不韋一點沒有收斂的跡象,他召集門客吟詩著作,議論時事,儼然成了首腦。呂不韋的門客到處游走,希望為他重新選一個主人。也有的國君,極力要求呂不韋到他們的國家擔任重要的官職。
呂不韋仗著這些越來越大膽了,還企圖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再次發家。這次秦王終于忍不住了,他不能坐視呂不韋的風頭蓋過自己,也無法容忍呂不韋對他的權威提出挑戰。秦始皇送給呂不韋一封信,信上寫道:“你對秦國有什么功勞,秦國要封你河南十萬戶?你與秦是什么親屬關系,可以稱為‘仲父’?你和你的家屬還是滾回到蜀地去吧。”
呂不韋已經年邁,怎么能夠走到四川呢?呂不韋知道事情已不可挽回,便飲鴆而亡。
呂不韋的悲劇就在于他超越了做人的界限,他聲勢顯赫,“傲”字當頭,給秦皇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從這個層面來說,呂不韋的悲劇不可避免。
智慧的人都知道藏而不露,有了一點點本事就喜歡賣弄的人是愚蠢的。在職場上,這種人往往會狂妄自大,樹敵太多,與同事之間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語言表達、行為舉止上鋒芒太露,以至影響到他人。喜歡炫耀的人,他們的這種鋒芒好比額頭上長出來的角,如果不想辦法自己磨平,時間久了必會被人折斷,那時候,受的傷就重了。
解縉是明初著名才子,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喜愛他的才能,讓他每天在自己身邊,朝夕談論不倦,待之如家人,寵遇一時無人能比。
解縉受寵日深,便想到“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古訓,又自負高才,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給朱元璋上了一封萬言書,指出朱元璋“御下嚴苛”、濫誅大臣、以喜怒為賞罰等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親王的權力過大,恐后世會危及朝廷。
解縉所言無不深中朱元璋的弊病,所言分封權力過大當時雖未見弊端,但后來成祖朱棣起兵燕京,奪去侄兒建文帝的皇位,也印證了解縉的先見之明。然而這些都是朱元璋的大忌,群臣應對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隱喻這些弊病的意思,都會被嚴刑處死,甚至滅族,解縉盡言無隱,言辭也犀利無比,朱元璋卻體諒他的忠心,雖然并不采用,也不怪罪,對左右侍臣連聲夸贊解縉“高才”。
解縉受此鼓勵,越發敢言。明初宰相李善長因受胡惟庸謀反一案牽連,被朱元璋殺死,舉朝無人敢言其冤。解縉卻想為李善長鳴不平,恰好工部侍郎王國縉也有此意,兩人一拍即合,以王國縉的名義,由解縉草疏,上章為李善長鳴冤。
朱元璋看罷奏章后大怒,本想重懲王國縉,后來知道奏章出自解縉之手,只好置之不理;卻也怕解縉再鬧下去,令他無法收拾,便讓解縉的父親把他領回家,再讀書十年,然后再回朝做官。朱元璋對群臣從不姑息,稍有過錯便嚴刑立至,獨獨對解縉愛護備至,解縉屢觸忌諱,還能保全首級,也算是例外中的例外了。
解縉回家鄉讀書只有八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即位。不過建文帝欣賞重用的是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些人,并不起用解縉,解縉在建文帝時期只能默默度日。
明成祖朱棣起兵燕京,經四年血戰,攻取南京,大臣不是逃去,便是自殺殉國,降附朱棣的人很少。解縉卻率先到宮中朝拜朱棣,朱棣早聞解縉的才名,又知他是父親最喜歡的人,況且他又最早歸附自己,可為群臣表率,馬上予以重用,讓他和楊榮、楊士奇、胡廣、黃淮、金幼政、胡儼等人組成內閣,充當自己的顧問,而以解縉為主,這就是明朝內閣制度的由來,解縉便是明朝內閣的第一任首輔,只不過此時的內閣不過是皇帝的一個智囊團,權力也沒有后來內閣那樣大。
解縉深得朱棣賞識,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無隱諱。應該說朱棣對臣下的寬容比他父親要強得多,朱元璋把手下功臣殺得一千二凈,朱棣對手下功臣卻是一個不殺,個個富貴天年。解縉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越發放言無忌,無事不敢為,卻為自己種下了殺身的禍根。
一次朱棣在一張紙上寫了幾位朝廷大臣的名字,讓解縉品評其短長,解縉直言無所隱,把這些人的毛病揭示得淋漓盡致。朱棣也認為他說得很對,但這些大臣知道后,卻恨解縉入骨,一有機會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縉的過失,大進讒言。眾口鑠金,久而久之,朱棣也不能無動于衷,況且解縉才高氣傲,不拘小節,本就是容易犯小錯誤的人,積累到一起,就成了大毛病了。
解縉又在隨后朱棣要更換太子的“易儲”風波中死保太子,聯絡群臣,大造聲勢,維護太子的地位。朱棣雖迫于群臣的壓力,最終沒有更換太子,但一想到要讓自己厭惡的兒子承繼江山,心里就堵得慌,罪魁禍首自然非解縉莫屬。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因沒當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縉的肉,天天尋找機會置解縉于死地,誣陷解縉向外泄露宮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屬實,便把解縉貶官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永樂八年,解縉從廣西回京述職,朱棣正領兵出塞攻打蒙古,解縉沒見到朱棣,便向當時監國留守京師的太子稟報事情,然后就回廣西了。朱高煦知道后,便誣陷解縉趁皇上不在時,私自朝見太子,圖謀不軌。朱棣蓄怒于心很久了,再加上朱高煦的誣陷、身邊大臣的挑撥,勃然大怒,派錦衣衛把解縉捉回京師,投入詔獄,嚴刑拷問,所牽連的人無不下獄。五年后便命錦衣衛指揮紀綱在獄中把解縉處死,年僅47歲,一代人杰就此殞滅。
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真正的智者是低調處事、善于隱匿、深藏不露的人。
顯露才華要適可而止
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就像人們顯露出來的才干。一個人若無鋒芒,那就是立不起來的藤蔓、提不起來的豆腐,在社會上是不可能行得通和站得住的。所以有鋒芒是好事,是個人立世的前提,事業成功的基礎。但鋒芒是把雙刃劍,它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因此顯示自己的鋒芒時應該小心謹慎,平時應將其收斂在劍鞘里。藏起炫耀之心,所要告訴我們的是,即便是你再有才華,也不可能鋒芒畢露,即使要顯露,也要適可而止,否則的話,他會令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痛敗。
可惜的是,在初入社會時,朋友會告訴你:“一定要鋒芒畢露,這樣才能在同輩中脫穎而出,是千里馬就應該跑在最前頭!”同時長者也會告誡你:“年輕人切忌鋒芒太盛,‘直木先伐’,所以應當藏而不露!”其實這兩種說法都走了極端,如果你能學會儒家的中庸之道,適當顯露才華會讓你更加出色。
或許你有別人不具有的特殊才能,甚至還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沒有人了解你,領導看你就像一張白紙,文章做得怎么樣就看你的發揮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要想懷才而遇,就必須才華外露。不露,就沒人知道你有這種才能;領導不了解你,也就沒法重用你、提拔你。如果你把自己的能力一直隱藏起來,時間一久,領導就會認為你是無能之輩,不再理你了。
“露”還要看你的領導是怎樣的人。上司開明,他會因你外露的才能而重用你。如果你在嫉賢妒能的領導面前“露”起來沒完,就要走背運了。有些領導不愿意把風采和才華俱勝于己的人留在身邊,因為他們要防著不讓人取而代之,在這樣的領導面前亂露而走背運的例子從古至今比比皆是。
中國還有句俗語,叫做“出頭的椽子先爛”,說的正是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莊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挺拔的樹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華橫溢、鋒芒畢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把握好露與不露的分寸,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當你志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才不會被別人當靶子打。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還是收斂起鋒芒、掩飾起才華最為明智。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一些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處世不留余地,辦事咄咄逼人。他們雖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這種人卻往往過于天真,沒有把握好露與不露的關系。有一位分配到某單位的大學生,他從下車間開始,就對單位的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未到一個月,他就給單位領導寫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他一一綜列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他被單位的某些掌握實權的領導視為狂妄、驕傲乃至神經病,不僅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還借別的理由將他退回學校再作分配。兩年之內,他因同樣的情況,換了好幾個單位,而且一個比一個更不如意,他牢騷更甚,意見更多。
此人作為鋒芒畢露的典型,在新的人際交往圈子中未能處理好包括上下級在內的各種關系,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才能,還招來了妒忌和排斥。這種人就是看不到社會的復雜性,把社會看得過于簡單和理想化,而且不知道及時改變自己的思想,因而,他們往往不是因為鋒芒畢露走向成功,卻極易因屢受挫折而一蹶不振。
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匯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濫殺功臣之事,所謂“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后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后,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并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劉備死后,阿斗即位。劉備當著群臣的面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于地說:“臣怎么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說完,叩頭流血。劉備再仁義,也不至于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么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制”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為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鋒芒是非常扎眼的,會讓許多心胸狹窄的人受不了。一些喜歡炫耀的人,急于顯露自己才能和實力,處處張揚自己,往往會“出師未捷身先死”,而一些善于掩飾自己的人,卻往往能抓住時機,一舉成功。含蓄節制乃生存與制勝的法寶,其中的分寸需要你在為人處世中慢慢修煉。
藏起炫耀之心,就是要適時放下身架
對每個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要成就一番事業,并不一定一開始就得從事“高人一等”的職業。縱觀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經歷,更多的人都是經歷了別人眼中所謂“低人一等”的工作,積累了經驗,增長了閱歷,才取得最后的成功的。甚至有人就在那些所謂“低人一等”的職業上干出了成績。
有一位大學生,在校時成績很好,大家對他的期望也很高,認為他必將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機關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賣蚵仔面線賣出了成就。
原來他是在畢業后不久,得知家鄉附近的夜市有一個攤子要轉讓,那時他還沒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錢”,把它買了下來。因為他對烹飪很有興趣,便自己當老板,賣起蚵仔面線來。他的大學生身份曾招來很多不以為然的眼光,但卻也為他招來不少生意。他自己倒從未對自己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產生過任何懷疑。
現在呢,他還在賣蚵仔面線,但也搞投資,錢賺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架。”這是那位大學生的口頭禪和座右銘:“放下身架,路會越走越寬。”那位同學如果不去賣蚵仔面線或許也會很有成就,但無論如何,他能放下大學生的身架,還是很令人佩服的。這里并不是說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類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時候,實在也應該有這樣的勇氣。
人的“身架”是一種“自我認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這種“自我認同”也是一種“自我限制”,也就是說:“因為我是這種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種事”。而自我認同越強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厲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飯,博土不愿意當基層業務員,高級主管不愿意主動去找下級職員,知識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識”的工作……他們認為,如果那樣做,就有損他的身份。
其實這種“身架”只會讓人的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說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時刻,如果還放不下身架,那么,就會讓自己無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來,那么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學歷、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中”。同時,也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走你認為值得走的路。
有一位留學美國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后在美國找工作,結果接連碰壁,好單位沒人要,壞的單位自己又放不下面子,結果許多家公司都將這位博土拒之門外。這樣高的學歷,這樣吃香的專業,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萬般無奈之下,這位博士決定不在乎面子,換一種方法試試。
他收起了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再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電腦公司錄用,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這是一份稍有學歷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這位博士卻干得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丁他出眾的才華: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這絕非一般錄入人員所能比的。這時他亮出了自己的學士證書,老板于是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畢業生對口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在新的崗位上游刃有余,還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這比一般大學生高明,這時他才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老板也比較注意觀察他,發現他還是比碩士有水平,對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談話。這時他拿出博士學位證明,并敘述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此時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因為對他的學識、能力及敬業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這個博士是聰明的,碰了幾次釘子后,他放下身份與架子,不在乎博士的面子,甚至讓別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實際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次地對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漸高大起來。
許多年輕人初人社會時,往往把自己的一堆頭銜、底牌全部亮出來,夸耀自己,結果或者讓別人反感難以與你合作,或者招來很高的期望值而讓人失望,稍有失誤便不好翻身。倒不如放下身架,低姿態走入社會,反而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為何會如此呢?那是因為“放下身架”比放不下身架的人在競爭上多了幾個優勢:
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而能吸收各種資訊,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的資訊庫,這將是他的本錢。
能放下身架的人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沒有身架的顧慮。
所以,即便你的水平再高,即便你的能力再強,即便你的頭銜再多,即便你的人際再廣,只有放下你的“身架”才可能真正提高你的“身價”。
懂得謙遜的人才會贏得尊重
為人過于炫耀,做人太張揚,會讓人覺得反感。當你有了功勞時要收起炫耀之心不要驕傲自大,不要把功勞獨占,以免引起別人疑忌,在這方面,郭解就做得非常好。
郭解,是西漢時一位很有聲望的俠客,經常替人行俠仗義,打抱不平。
洛陽人有相互結仇的,城中有數以十計的賢人豪杰從中調解,兩方面始終不聽勸解。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說明情況。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后,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他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也算不負人所托,完成了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瀟灑走人。然而郭解并沒有就這樣離開。他接下來對后事的處理,讓人覺得敬佩。
當和那人一切講清楚后,他對那人說:“這件事,聽說過去當地許多有名望的人也來調解過,但都沒有調解成。這次算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面子,讓我得以把這件事解決了。但我畢竟是個外地人,在你們這邊占這份功勞恐怕不好。因為本地有頭臉的人出面都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我這個外地人來解決了,難免會使本地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感到丟了面子婀。”郭解接著說:“不如我們這樣吧:請你再幫我一次,讓別人從表面上看以為我沒辦成這件事,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有頭面的人物還會上門,你把面子留給他們,算是他們調解成的,好吧,告辭了!”
后來那人和洛陽地方的人聽說了,對郭解謙虛的心胸十分佩服。
郭解在這件事的處理上顯示出他謙虛的風范,也反映出他懂得照顧別人的面子,因為他知道,那些當地的頭面人物是愛面子的人。
如果他不給他們臺階下,不僅會傷害別人的榮耀,也對自己在當地的處境不利。
謙遜的人之所以受人崇拜,就是因為他能認識到自己,同時重視別人的存在。謙遜并非自我否定,而是自我肯定,肯定為人的尊嚴和正直,是情緒的調節器,使人保持自我本色,保持青春常駐。
美國的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曾擔任過駐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
外長故意問:“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
而杰斐遜巧妙地回答:“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他。”
杰斐遜的謙遜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許多成就大事者始終都抱有一種謙遜的態度,不會因自己的成功而囂張,旁若無人,也不會因自己的失敗而托詞,怨天尤人。謙遜給低調帶來的是冷靜,是分析,保持著自己原有的本色,它是情緒的調節器。低調者因為謙遜,能正確認識自己,相信一切成就都是社會給予的,不會因此而沾沾自喜,高高在上。成功的低調者總會以不完美的心理來向您請教的,即使你并不是一個專業的人土。
由此可見藏起炫耀之心,保持謙遜的態度不僅是事業的需要,也是應有的覺悟、胸懷和品格。只有做到對人謙虛有禮,寬宏大度,容人以德,才能感人肺腑,令人尊重。
謙遜是成功與失敗的融合,它使我們對于過去的失敗有所警惕,對于現在的成功有所感念。我們不能讓成敗支配自己。謙遜具有平衡作用,不讓我們凌駕于別人之上,也不讓我們劣于別人;謙遜即是寧靜,使我們不致受往日失敗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張狂。謙遜是情緒的調節器,使我們保持自我本色,保持平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