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管住自己是對一生負責任
- 領導干部修身三件事:品行正,心態穩,淡名利
- 李睿編著
- 13965字
- 2022-03-02 15:15:24
1.掌控自己是一輩子要練的功夫
權力不僅僅是手中握有的一份權力,更是扛在肩上的一份重大責任,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所以,領導干部特別要把“權力”兩字的分量掂清楚,修煉正確的態度,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擺得正、帶好頭,具有十足的正能量,這樣才有可能管住自己,真正起到表率作用,才有可能更好地管住其他人,帶好大家走正路、辦正事。
張某某,年近60歲,1982年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車輛專業,曾任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高鐵技術引進首席談判代表,有“中國高鐵第一人”之稱。2011年至2013年,相繼被停職審查、羈押、審判。
2000年至2011年間,張某某利用擔任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客車處處長、運輸局局長等職務上的便利,接受廣州中車鐵路機車車輛銷售租賃有限公司、廣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公司負責人請托,為解決列車使用、列車配件業務、技術產品應用、工程項目中標、技術合作等提供幫助,為此收受或索取上述單位負責人給予的款物,折合人民幣共4755萬余元。張某某涉嫌受賄案中,其中最低的一筆受賄額為3萬元人民幣和1萬美元;最高的一筆則達人民幣1850萬元,行賄方多是民營企業。
具體案情主要有:張某某接受廣州中車公司法定代表人楊某某的請托,為藍箭列車使用以及列車配件銷售等問題提供幫助,多次收受楊某某給予的字畫、瓷器、手表,裝修房屋費用等款物,共折合人民幣1050萬余元。楊某某送張某某的情人10塊手表、30萬元車款,以新員工的名義給張某某情人發工資,月薪1.6萬元;另外,他向今創集團總裁戈某某索取800萬元、收受武漢正遠鐵路電氣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某1000萬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陳某某500萬元。
在法庭最后陳述階段,張某某一口氣說出了他在過去900多個日日夜夜的感受和想法。談到了高鐵、家人和自己:“人呢就怕思想放松,在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績后,我放松了思想,追逐名利。總想評這個評那個,在犯罪的道路上從小到大,漸行漸遠,我對不起很多關心我的人,對不起我們的高鐵事業。最對不起的就是我年過八自的老父母。10年了,我沒有和老父母吃過一頓飯,請你們原諒我吧。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吸取我的教訓,淡泊名利、清白為官,在這個國土上,你要做官員,就要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凈。”“我在法庭上又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并且對自己所犯的罪,有了比過去任何一次都深刻的認識。這900多天使我認清自己的罪過,重新做人。我會認真改造自己,重新做人,另一方面,我會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繼續為高鐵做事情。”
張某某的懺悔道出了自己想要成為好官的一些基本原則,可惜他悔之晚矣。類似張某某這樣的領導干部掌權而管不住自己的案例如今已不少見,今后也不會絕跡。所以領導干部怎樣才能真正管住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1)擺對位置,就不會出問題,就會管住自己
天下最難的事情之一,當是管住自己的言行。領導干部要想管住自己如何正確地使用權力,首先必須擺對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給自己定準位。
那么,怎樣給自己定準位呢?
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明確指出:“當領導就是為人民服務。”后來劉少奇在接見淘糞工人時說:“你當淘糞工人,我當國家主席;我們的崗位是一樣的,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因此,不論是多大級別的領導干部,權力的本職和責任都集中在這五個字——“為人民服務”!
大家知道:權力觀是領導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工作觀的集中體現,直接影響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一言一行。在工作生活中,領導干部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才能站得穩、做對事。常講“不為民解憂,何以言公仆”,強調領導干部要用權力為民眾而不是為自己服務。當前,要求和倡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不單是一個理論認識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如何實踐的問題,也就是領導干部必須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當年,羅榮桓元帥曾告誡一些高高在上、搞特殊化的領導和機關干部:“不要以為你很高,這種高是因為你騎的馬高。下了馬,該多高還多高。”當了“官”、騎上“馬”,較之平民百姓,確實權力大了、地位高了。然而,對這種“高”的本質和要義,不同人的認知卻有軒輊之別,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就存在一個能不能管住自己、帶好隊伍的問題。
當前,一些領導干部因為不能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而走歪了路子,甚至鋃鐺入獄,究其原因,是他們不能正確行使權力、沒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從而管不住自己所致。在任何情況下,領導干部只有牢固樹立完全正確的權力觀,才能完全正確對待和行使權力,才能完全對得起被賦予的權力。這三個“完全”是必要條件,而不是選擇關系。要不然,就會不自覺地走上歪門邪道,肆無忌憚,把自己逼上絕路,這是對自我管理的失敗,必須加以高度警戒。
第一,要牢記權力是誰給的,是為誰服務的,才能真正管住自己。領導干部一定要明白這個最基本的道理——權力是國家和人民給的,真誠地用手中權力為人民謀利益、為單位服務好。認識到并真正做到了這一點的,就是好干部;反之,就是另外一個樣子。這就是說,權力不是領導干部花力氣掙來的,而是大家賦予的。想不明白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就很容易出現管不住自己的大問題。
進一步說,領導干部弄清手中權力的來源,是牢固確立為誰掌權、為誰用權、怎樣用權最重要的基點。極少數領導干部自認為手中的權力是靠埋頭苦干得來的,憑真才實學換來的,靠關系好的上級恩賜的,把組織和人民的培養教育忘在腦后,一旦手中有了權,就忘乎所以,為所欲為,不是殫精竭慮地運用手中權力為人民服務,而是處心積慮地運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幣”服務,演繹出一幕幕為官不仁、見利忘義、貪戀錢財的官場現形記。這就是嚴重管不住自己的表現。
不可否認,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固然與自身平時的努力分不開,但如果沒有組織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沒有廣大群眾的擁護支持,即沒有組織的培養教育和大家的關心幫助,個人的本領再高、能力再強,要干成一番事業,都是不可能的。領導干部把這個問題想透了,坐在位置上就能腦子清醒,時時刻刻管住自己。
第二,必須用好干部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真正管住自己。好干部的標準就是一一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人們常說:“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有德有才重點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無德無才棄之不用。”所以,想做好干部必須把“德”字訣記在心頭,不斷修煉自己,不斷管住自己,不管提高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工作生活中真正做到“三重”——“重品行、重實干、重公認”。
領導干部要“重品行”,就是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政治堅定,對組織忠誠,品德高尚,清正廉潔;領導干部要“重實干”,就是堅持求真務實、崇尚實干,敢于擔當,勇于做事,埋頭苦干,不務虛名;領導干部要“重公認”,就是堅持群眾公認、注重實績,奮發有為,不講私利,讓群眾滿意。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德的干部還要有實干、苦干、巧干精神,要想讓群眾公認,就要用實績說話,要想讓群眾都滿意,就要將“三重”標準結合起來,缺一不可。
第三,只有始終想認真當好站得住的帶頭人,才能真正管住自己。優秀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必須公道、正派、為民、務實、清廉,才能真正當好帶頭人。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金山銀山不如人民靠山。”所以,各級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過程中,一定要把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作為根本出發點,經常想一想“當官干什么,給群眾留下什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把自己視為人民的“孺子牛”,認認真真管住自己,踏踏實實忘我工作,堅持做到有權不辱崇高使命,位高不失公仆之心,用行動回報人民的厚愛。
(2)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硬了,就會管住自己
領導干部自身硬,就是能管住自己,能約束自己,能攤開自己,保證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這樣才能打造出可貴的公信力。提高公信力,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對腐敗丑陋現象的滋長,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對健康純凈事物的生長,陽光是最好的“營養劑”。領導干部掌權、用權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權力運行不見陽光,或有選擇地見陽光,公正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就會出現一些管不住自己的現象。領導干部掌權、用權既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增強主動公開、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這是管住自己的一種好辦法。
領導干部要自身硬起來,隨時管住自己的權力,提高真正的公信力,必須讓權力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權力是一把“雙刃劍”。超出制度籠子行使權力,是濫用權力;游走于籠子邊緣打擦邊球,也是一種需要警惕和克服的用權行為。要讓權力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形成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的管理體系。
大單位、小單位要提高公信力,必須讓權力在公正的領導干部手中運行。打鐵還須自身硬,讓自身硬的人來打鐵,才能讓人信服。自身硬不硬?要通過工作來檢驗,要看大家如何評價打分。自身如何才能過硬?要牢記宗旨使命,扎根群眾。這就需要領導干部從思想深處解決好“權從何來”“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的問題,回答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擺正自己與大家的關系;只有弄清“為了誰”,才能始終堅持為大家服務;只有弄清“依靠誰”,才能不斷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領導干部把自己擺在群眾面前,自身的毛病得到隨時糾正,就容易隨時管住自己。
當今社會,領導干部,尤其“一把手”能不能管住自己很關鍵。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一把手”作為單位的“火車頭”,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單位其他人的工作心態、工作情緒、工作動力。對于各項規章制度,只有“一把手”帶頭抓落實,為其他人示好范、帶好頭,才會形成一層抓一層、層層推進的生動局面,讓大家看到決心,增強信心。相反,“一把手”管不住自己,就會管不住一攤子。
我們知道,不良風氣的形成,往往積弊甚深、沉疴已久,最終成為“老大難”。但俗話說:“老大難,老大出馬就不難。”領導干部要想自身硬起來,能夠管住自己,消除各種頑癥流弊,作為“一把手”就要帶頭破除,以身作則,“上為之,下效之”,其他人就會積極響應,想辦法管住自己,不正之風就會轉得快、改得徹底。反之,一兵散,唯一人散;一將散,則全軍散。“一把手”輕描淡寫、不以為然、敷衍塞責,傳遞負面情緒,釋放消極信息,自然就會停留在務虛功、走過場上,雷聲大雨點小,陣勢大實效小,最終讓大家反感、社會失望。所以,“一把手”最好的做法就是管住自己,不去做不對的事情,而要做大家認可的事情。
古人說:“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一把手”不愿動真碰硬,談何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要想管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把手”要抓好、組織好領導機關、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的自省意識。如果“一把手”不能以普通一員的身份把自己擺進去,不能做到認識高一層、學習深一步、實踐先一著、剖析解決突出問題好一籌,就很難用嚴格標準來要求別人。從自己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從自己改起,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只要“一把手”帶頭,堅持上級帶下級、主要領導帶班子成員、骨干領導帶一般干部,帶動全單位上上下下行動起來,再積久的沉疴,也能革除,再頑固的積弊,也能扭轉,那時單位就能出現自己管、互相管的優良風氣。
從上面兩點看出,領導干部應當把好自己的人生關、工作關、管理關,恪盡職守,公而忘私,善始善終,善做善成,真正對得起手中的權力,千萬不要走歪了路。
古時河南某縣的衙門前有這樣一副對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好欺,自己也是百姓。
這副對聯道出了當領導干部的本質——當一個好干部,便能造福一方百姓;當一個差干部,便會耽誤一方百姓;當一個壞干部,便會殃及一方百姓。其實,“官”與“民”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許許多多事務需要專人去管理,于是就有了“官”。一個人從一般社會成員變成“官”,就意味著多了一種責任,不僅要管好自己,還要管好別人,管好一個地方或部門。“官”由小變大,也就意味著責任的范圍由小變大。為了方便管理,大家賦予“官”以一定的權力,當官也就是掌權和用權。不言而喻,權力應當是“官”用來履行職責的手段和工具,而絕非地位高人一等的理由,更不是為了私利而為所欲為的理由。
領導干部在單位既然是官,就得做一個大家滿意、大家認同的官,做一個“當官一任,造福一方,無憾一生”的官,牢記“為民、務實、清廉”這六個字,不愧對手中的權力和責任,不愧對大家對自己的期望和信任。這是領導干部管住自己、帶好隊伍、贏得好評的最好辦法。
2.把“管住自己”這根弦繃緊
一個人管住自己,需要修煉到家的本事。談到“權力”二字,歷史記載了很多與這兩個字相關的人事。可以講,古往今來,當官之道各式各樣,當官之術五花八門,當官之招千奇百怪。當官者千人百面,千姿百態。千古流芳者有之,遺臭萬年者有之,名垂青史者有之,煙消云散者有之。所以,自古以來權力能成事也能敗事,這就需要管住自己!
例如,有人為了升官費盡心機,挖空心思,不踏踏實實做事,而是研究什么“厚黑學”“權謀學”等所謂“潛規則”,不思為民謀利之道,專攻投機取巧之術。可以說,這些人在政治上走入迷途,在思想上陷入“為了當官而當官”的誤區。相反,有人能夠懂得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做人,不去鉆研什么“厚黑學”“權謀學”等所謂“潛規則”,就是讓人生走在正道上的好官,會贏得大家的好評。這就是說:自古以來權力能成事者,都是走正道的,權力能敗事者,走的都不是正道。因此,正道是最大的官道,除此之外,都是錯誤的,不可選擇的。
在這里,我們舉古代幾個深刻的例子分析,以便現代領導干部明白管不住自己和管住自己的兩種不同結果。
(1)嫉賢妒能的人管不住自己
唐代盧杞嫉才如仇,凡有才能者,或排擠打擊,或迫害致死。他曾與嚴郢共同策劃制造楊炎、趙惠伯的冤獄,除掉楊炎以后,又嫉恨嚴郢的才能,還準備暗算為官清正的鄭詹及其好友張鎰。有一次,盧杞故作假寐,待鄭詹去張鎰閣中談話,盧杞突然闖入張鎰闖中,鄭詹躲到屏風后面,盧杞裝模作樣地與張鎰商討事情。唐制,高官議事禁止外官旁聽,張鎰趕忙說:“殿中鄭侍御在此。”盧杞故意大驚說:“這怎么辦呢?剛才我與你談的事情,是不能讓其他人知道的啊。”盧杞佯作驚訝,其實懷恨在心,伺機待發。
幽州節度使朱滔誣告大理少卿行軍司馬蔡廷玉挑撥離間,鄭詹受命審訊蔡廷玉,貶蔡廷玉柳州司盧參軍。蔡廷玉出長安東南行至藍田驛,有人向鄭詹求情:“柳州道遠路險,有去無回。”鄭詹改送廷玉于河東,令召還東行。蔡廷玉誤認為是被押送到朱滔處,遂投河自殺。盧杞立即上奏:“蔡廷玉之死,請逮捕鄭詹治罪。”又奏:“鄭御史所為,必呈報他的上司嚴郢,請捕嚴郢一同治罪。”結果,鄭詹、嚴郢被投入監獄。盧杞不調查也不審訊,即奏請杖殺鄭詹,貶嚴郢為費州刺史。嚴郢在路上遇到趙惠伯出殯,受到刺激,憂憤卒于費州。盧杞用“一箭雙雕”的毒計,旬日之間殺詹黜郢,上下震怖。
顏真卿是三朝老臣,安史之亂有功于國。盧杞忌妒顏真卿的威望和才能,試圖罷免顏真卿的官職。盧杞威脅顏真卿說:“若出你為地方官,何處為便?”顏真卿知道盧杞要排擠他,便向盧杞說:“我過去因小人憎恨,曾被斥在外。想昔日安史之亂時,我與你父血戰平原,以舌舐你父臉上之血,恩深情篤,今日你忍心不相容乎?”盧杞矍然下拜,然含怒于心。
后來,李希烈叛軍攻陷汝州,盧杞詭言上奏:“若令儒雅重臣去勸李希烈,他必改過。顏真卿是三朝舊臣,忠貞剛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令顏前往,可不勞師旅,勸李希烈歸順。”果真,顏真抑受命去宣慰李希烈,結果被李希烈殺害。
盧杞的種種劣跡引起大家的不滿,一度被降職。袁高、趙雷、陳京、裴佶等認為:“盧杞為官矯誣陰毒,窮兇極惡,排斥忠良,朋黨為奸,軍民視之如寇仇。其遭四海共棄,今若用,忠臣寒心,人民痛恨,大禍就會降臨。”由于群臣堅決反對,惡貫滿盈的盧杞在澧州貶所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唐代盧杞陰險奸詐,無治國才能,只是以權術登上官位。為了鞏固攫得的政治權益,他收羅黨羽,把裴延齡、趙贊、白志貞等提拔起來,借此樹勢立威。他無法管住自己的權欲,使出種種伎倆迫害賢良,最后落了個遺臭萬年的下場。
古人說:“最大的貪乃貪權。”的確,歷史上那些貪權者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打擊眾人的手段,實在是貽害無窮。《菜根譚》告誡說:“多種功德,勿貪權位。”如果一個人為了追逐地位和權力而不擇手段,企圖享受榮華富貴,而不顧正義和大局,是可悲、可恥的。
(2)想借勢往上爬的人管不住自己
焦芳,明朝弘治年間進士。他費盡心機,終于得以走入仕途。為了阿附權高位重的閹黨劉瑾一伙,焦芳竟至不擇手段,丑態百出。
當時,朝廷內外對于劉瑾等奸邪之心十分不滿,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上疏除掉這些禍害。焦芳從小道得知消息,便悄悄把這幾個人的想法告訴了劉瑾,使事態驟然大變。劉瑾搶先一步,占得先機。本應下獄甚至被殺的劉瑾轉危為安,并一夜之間重權在握,操弄國柄,威福自恣;而正直的廷臣卻完全失敗,劉健、謝遷、韓文等被逼退休。不久,劉瑾又假借圣旨,把劉健、謝遷等53名朝臣誣為“奸黨”,有的被罷免,有的坐牢,有的戍邊,有的被殺。
在關鍵時刻,焦芳向劉瑾秘密通風報信,立了“大功”,自然得到劉瑾等宦官的賞識,得到進一步重用。焦芳投靠劉瑾,得到了高官厚祿,這是他不擇手段、一味向上爬的結果。劉瑾雖然專擅朝政,但是不大能讀懂各種奏疏,干脆找人在自己家里批閱,焦芳就是其中之一,他按劉瑾之意辦事,竭盡犬馬之勞。
兵部尚書劉大夏因曾揭露閹黨劉宇私市善馬、賄賂權要而結下宿怨。焦芳站在劉宇一邊,慫恿劉瑾并進讒說:“查抄劉大夏家,財產可頂一頂守邊費用。”結果將劉大夏被捕拿下獄,改議發落廣西戍邊。但焦芳卻說:“這離他家太近了,好像是送他回家一樣。”于是劉大夏又被貶戍肅州(今甘肅省酒泉)。焦芳就是這樣,靠陰謀詭計、結黨營私、陷害無辜過日子。不過,惡到頭時終有報,焦芳后來因為科場案得罪了宦官,漸漸失勢,最終被其靠山所拋棄,落得個慘兮兮的下場。
焦芳所為表明:世上有不少人都想猛然發跡,但因目的不一,有些人開始想方設法走歪路,為撈取個人資本而竭力去討好權力更大的人,阿諛奉承,溜須拍馬,整天管不住自己做人做事的正確標準,甚至不惜出賣人格,這樣的人最終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因此,一個人想靠手段往上爬的想法,在任何時候都是萬萬要不得的。相反,一個人應當憑真才實學打開自己成功的人生局面、工作局面,老老實實做正確的事情,認認真真做實在的工作,這種走在正道上的行為,值得肯定。
(3)不居功自傲的人能管住自己
一次,齊國宰相晏子到晉國去,經隨從介紹結識了一個很有覺悟和學問的人越石父。越石父家境貧困,為了養家糊口,給人家當奴仆。晏子很同情他,重金將他贖了出來。然后叫越石父同自己一道返回齊國。
晏子離家良久,在外想家,現在到了家門口,車未停穩就急急朝內室走去。越石父見狀轉身即走,晏子吃驚地問:“我同你素不相識,你替別人當了多年奴仆,我將你贖了出來,這樣對你,難道還有不夠之處嗎?”越石父回答道:“一個高明的人,絕不能因為自己對別人有些功勞與恩賜,就輕視待人。當我上車時,你座位也不讓,我認為你是偶然忘記了。現在到了你家門口,棄我而去,連招呼也不打,你太過傲慢,我走了。”晏子十分佩服越石父的見解,連忙道歉,請進家中,奉越石父為上賓。晏子從這件事中明白一個道理:為官不能居功自傲,要放低身段,誠實地對待別人。
一個智慧的人對待自己應當是這樣:“有功不念,有過常念。”為什么?因為居功自傲者往往不是因別人而敗,而是因為自己張揚個性而敗。一個人能夠做到不居功自傲,忘記自己有功于人,并且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想到自己是如何度過困境的,好好珍惜現在,踏踏實實做事,才是真正能管住自己的明智之舉。
(4)頭腦清醒的人能管住自己
曾國藩率軍攻破南京城,立即召見自己弟弟、軍中主將曾國荃等。他見曾國荃及其眾將來到,態度很嚴肅。眾將見主帥表情如此,也不敢出聲。相對片刻,曾國藩乃命隨員去拿紙筆,就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擲筆起身,一語不發,從容退入后室。
眾將不知所措,屏息良久,曾國荃乃趨至書案前,見哥哥寫了十四個大字:“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國荃讀此聯時,起初好像很激動,接著有點凄然,最后則是惶然。眾觀讀聯語,有點頭的,有搖頭的,有嘆氣的,表情不一,然后曾國荃用黯然的聲調對大家宣布說:“大家不要再講什么了,這件事今后萬萬不可再提。”
南京城破后,湘軍想擁立曾國藩。曾國蔣明知眾將來意,也不說破,只用十四字聯語作答,雖未點破,其實是堅決拒絕。
早在安慶戰役后,曾國藩部將即有勸進之說,而胡林翼、左宗棠都屬于勸進派。勸進最力的是王閱運、郭嵩燾、李元度。當安慶攻克后,湘軍將領欲以盛筵相賀,但曾國落不許,只準各賀一聯,于是李元度第一個撰成,其聯為“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曾國藩見后立即將其撕毀,并斥責了李元度。
其后“曾門四子”之一的張裕釗來安慶,以一聯呈曾國藩,聯說:“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曾國藩一見此聯,擊節贊賞,即命傳示諸將佐。但有人認為“麟”字對“蔡”字不工整,曾國落卻勃然大怒說:“你們只知拉我上草案樹(湖南土話,湘人俗稱荊辣為草案樹),以取功名,圖富貴,而不讀書求實用。‘麟’對‘蔡’,以靈對靈,還要如何工整?”蔡者大龜,與麟同屬四靈,對仗當然工整。
曾國藩壽誕,胡林翼送上一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曾國藩最初對此聯大為贊賞,但胡林翼告別時,又遺一小條在桌幾上,赫然有:“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見之,將紙條悄悄撕個粉碎。
左宗棠也曾做一聯說:“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派專差送給胡林翼,并請代轉曾國藩,胡林翼讀到“似可問焉”四個字后,心中明白,乃一字不改,加封轉給了曾國藩。曾國藩閱后,乃將下聯的“似”字用筆改為“未”字,又原封退還胡林翼。胡林翼見到曾國藩的修改,乃在箋末大批八個字:“一似一未,我何詞費!”曾國藩改了左宗棠下聯的一個字,其含意就完全變了,成了“鼎之輕重,未可問焉”!所以胡林翼有“我何詞費”的嘆氣。一問一答,一取一拒。
曾國藩熟讀儒家經典,是晚清有名的理學家,非常注重修身正己,平生有句名言:“為官者一生須戒自大自滿。”他在權勢上能夠看得開局面,在言行上能夠守得住自己的心,堅決拒絕部下的反復建議,以穩穩當當做人做事為第一要務,這說明他的頭腦始終是清醒的——靜思謙退,好好工作。
的確,一個人在勢盛之時,頭腦越要清醒。大凡人在初創崛起之時,不可無勇,不可以求平、求穩,而在成功得勢的時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這是做人做事的穩健性格和處世風格。但是在現實中,有些人偏偏在勢盛之時,頭腦發熱,讓欲望的火焰障住了雙眼,管不住自己,總想“再進一步”,與別人爭權奪利,把真正的工作大局丟到了一邊,這是絕對不行的。
通過上面四個例子說明:領導干部管住自己的前提,是要堅持公道正派、求真務實、放下身段,時時刻刻慎用權力,用好權力,絕對不以權謀私,時時刻刻起到表率作用,因為權力是把“雙刃劍”。這樣才能時時刻刻繃緊一根弦,頭腦始終清清楚楚,嚴格要求自己做對事,做對得起社會、單位、企業的事,絕不去碰邪乎的事,絕不去做邪乎的事。
因此,領導干部要把自古以來權力能成事也能敗事的道理認識透,記住:正道是天下最大的官道!
3.管住自己要從“四不”做起
任何人想管住自己,需要不斷總結自己,需要有自知之明,絕對不能盲目自大、目空一切,否則,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后果。領導干部在這方面要特別引起注意和重視,把自己的一生修對、修穩,讓自己始終在正確的軌道里走,為單位、為大家做正確、明智的事情。
(1)“四不”的修身學很重要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這四句是什么意思呢?南懷瑾先生的分析如下:
第一,“不自見,故明”。人本來要隨時反省,使自己看見自己才好,為什么在這里卻說要“不自見,故明”呢?這是說,要人不可固執自己主觀的成見,執著了自己的主觀成見,便同古人所說的“所知障”,反為自障了!因為自有主觀成見,就無法吸收客觀的東西,因此說“不自見,故明”。尤其對一個領導干部來講,千萬不要犯了這個錯誤,即如一個公司的老板、董事長,一旦事業成就,便不可得意忘形,須有“不自見”,才能更加明白事理。有人說,老莊是帝王學,是領導術,也許重點就在這些至理名言中。當一個領導干部,千萬不可有“自見”,需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把所有的智慧集中為自己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就更大了,就合乎“不自見,故明”的道理了。
第二,“不自是,故彰”。“自是”與“自見”差不多是同一個道理,但同中有異。“自是”是主動地認為自己一定都對,絕對沒有錯。譬如,現在的人喜歡引用拿破侖說的“拿破侖的字典里沒有‘難’字”,乍聽很有氣魄似的,其實,拿破侖就太“自是”,所以結果還是要失敗。這些人只引用了拿破侖的話,沒有看到拿破侖的一生,他不過是像項羽一樣的人物,并沒有真正成功的內涵。他的字典里面沒有“難”字,那是“自是”,所以成功自然很難。人不自是,才能開彰大業。
第三,“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表揚的代名詞。有了功勞的人愛表功,差不多是人們的常態。真正有修養的人要不自伐,有功等于無功,儒家的人常以堯舜來做標榜,“功在天下”“功在國家”,而他自己好像一點都沒有做一樣,更加謙虛,那才是不自伐的最高標準。
第四,“不自矜,故能長”。“自矜”,也就是現在所講的自尊心,說好聽點叫自尊心,說不好聽就叫作傲慢,自尊心與傲慢幾乎是同一心態,但用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比如,走在街上,看到別人的鈔票掉了,很想把它撿起來,但又不敢去撿,為什么?因為有自尊心。那你就干脆撿起來等人來認領或是送到警察派出所招領,這也沒有什么不對,所以自尊與傲慢,看是用在什么地方,用不對了就是傲慢,用得好就是自尊。傲慢的人不能成功,所以要不自矜才能成長。
老子說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這“四不”的名句是告訴我們為人立身處世必然要記住的道理,豈止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更要把它作為“額頭銘”,要貼在額頭上,記在腦子里,這樣終身會受用不盡。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人類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這些病態。一個人有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但從道理、法則上講,這些心理的行為卻是“余食贅行”。
“余食”是多余吃的。等于一個人飯已吃飽了,再吞一口都吞不下去,但還要再吃一個大面包,這一下非得胃病不可,甚至還要去看醫生或者是要開刀呢!“贅”,就是瘤子,我們正常的身體,在任何部位長出一個瘤子,那當然是多余的。像我們合掌的時候,五指就夠用了,有的人長出六個指頭,這就是“贊指”。
任何一樣東西都有自然的定型,變體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過分地長出來一個多余的附件,不但自己增加負擔,而且令人討厭,何況一個平常的人呢!假使你這個人已經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又何必一定要別人加說一句你很高明?你是不是高明,別人慢慢自會看清楚的。假如自己天天喊“我很高明”,除了做廣告以外,那還有什么用呢?所以有道之士自處絕不如此,絕對沒有這種心理行為,才算合乎道行。
老子說做人要知“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確重要,它不但只限于個人自我的修養,僅是修道者的道德指標,同時也是領導學重要的信守,基本的修養。古今歷史上凡是要立大功、建大業的人,只要一犯此四個原則,絕對沒有不失敗的。
(2)兩個例子的對比——苻堅與曾國藩
這里,先舉難以做到“四不”的一個例子,就是東晉時期,史稱“五胡十六國”的動亂時代秦王苻堅的故事。
苻堅自立為王,正當東晉穆帝司馬聃升平元年(357年),他起用了那個在野的名士、平時捫虱而談天下事的王猛為政,不過十三四年之間,北滅燕云,南脅東晉,大有不可一世的氣勢。但沒過幾年,王猛得病將死,苻堅不但為他百般祈禱,并且還親自到病榻訪問后事。
王猛對他說:“善做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古先哲王,知功業之不易,戰戰兢兢,如臨深谷。伏惟陛下,追蹤前圣,天下幸甚。”又說:“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后,愿勿以晉為圖(告訴他,切莫輕易南下用兵,圖謀東晉)。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大患,宜漸除之,以安社稷。”
王猛一死,符堅三次親臨哭喪。而且對太子符宏說:“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奪我景略(王猛字)之速也。”但沒過七八年,符堅一反常態,不顧王猛的遺囑,便欲將百萬之眾,南下攻擊東晉。
苻堅聚集高級臣僚開軍事會議時,左仆射(相當輔相的權位)權翼持不同意見:“晉雖微弱,未有大惡,謝安、桓沖,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未可圖也。”
太子左衛率石越說:“今歲鎮(天文星象的歲月,鎮星)守斗(自南斗十二度數起,到須女星的七度,屬星紀,正在吳越分野之處),福德在吳(古代抽象天文學,認為太歲所在,其國有福),代之必有天殃。且彼據長江之險,民為之用,殆未可伐也。”
苻堅卻堅持自己的意見:“天道幽遠,未易可知,以吾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這便是苻堅的最大自伐、自矜之處。
會議席上,文官武將,正反面的意見都有,始終無法決議。苻堅便說:“此所謂筑室道旁,無時可成。吾當內斷于心耳!”
當時,再也沒有一個人如王猛一樣,教他先求修明內政,建立最高的文化政治以鞏固基礎的建議了!
散會以后,苻堅特別留下親王陽平公苻融商量,符融說:“今伐晉有三難,于道不順,晉國無釁。我數戰兵疲,民有畏敵之心。群臣言晉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聽之。”
苻堅聽了他的意見,便正色地說:“汝亦如此,吾復何望?”苻融聽到他的堅持自見與自是,愈覺不對勁,便哭著說:“晉未可滅,昭然甚明。且臣之所優,不止于此。陛下寵鮮卑、羌、羯,布滿畿旬。太子獨與弱卒,留守京師。臣懼變生肘腋,不可悔也。臣之頑愚誠不足采。王景略一時英杰,陛下嘗比之諸葛武侯,獨不記其臨沒之言乎?”
苻堅仍然不聽他的意見,等到回到后宮,他最寵愛的妃子張夫人也苦苦來勸諫勿出兵東晉。苻堅便說:“軍旅之事,非婦人所當預。”意思是,軍事的事不是你們女性所應該參與意見的。
他最喜歡的小兒子苻詵也來勸諫。苻堅便訓斥他說:“天下大事,孺子安知?”意思是,你這個小孩子,哪里懂得天下國家的大事。
大家沒有辦法阻止苻堅的主觀成見,便來找他最相信的和尚道安法師,請他設法勸阻。道安婉轉勸說,也不成功。弄得太子苻宏沒有辦法,只好再拿天象來勸諫說;“今歲在吳分,又晉君無罪,若大舉不捷,恐成名外挫,財力內竭耳!”
苻堅還是不聽,轉對兒子說:“昔吾滅燕,亦犯歲而捷。秦滅六國,豈皆暴虐乎?”
這樣一來,只有一個人在冷眼旁觀,待時而動,乘機而起的燕人慕容垂獨對苻堅說:“陛下斷自圣心足矣!晉式(晉武帝司馬炎)平吳,所仗者張、杜二三臣而已。若從眾言,豈有混一之功乎?”
這一下,正好投合苻堅的心意,便大喜說:“與吾共定天下者,獨卿而已。”
誰知不到一個月之后,秦王苻堅自統六十余萬騎兵南下,一戰而敗,比起曹操的兵敗赤壁還要悲慘。
慕容垂不但不與苻堅共天下,反而趁機溜回河北,不但復興后燕,而且還成了促成符堅迅速敗亡最有力的敵人。
我們讀歷史,看到歷史上以往的經驗,便可了解古人所推崇的古圣先賢的名言學理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可貴。譬如,苻堅暴起暴亡,抵觸老子所說的“四不”戒條,無一不犯,哪有不敗之理?苻堅雖有豪語,所謂“投鞭足以斷流”,其實,正是他投鞭以斷眾見之流,因此而鑄成大錯、特錯。而王猛對苻堅說的“善做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古先哲王,知功業之不易,戰戰兢兢,如臨深谷”,正是管住自己的好建議。
一個人要想管住自己,必須明白高處不勝寒,要常反躬自省。為什么?因為人一旦出頭了,發達了,就容易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被人品評,被人臧否。因此,越是位居顯要處,就越是要經常反躬自省,越是要講究低調做人,融入大眾之中。唯此,才能做到更有效地保護自己。
大凡做官的人,尤其是做高官的人,沒有不想要一個好結局的,然而很多時候卻往往事與愿違。那么怎樣才能管住自己,保證有一個好收場呢?曾國藩以他身居高位的親身體驗,具體開出了三個藥方,以防居官之敗。
身居高位的規律,大約有三端:一是不參與是非事,就像是于自己沒有絲毫的交涉;二是取得好結局,古人所說的“一天比一天謹慎,唯恐高位不長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險之地,而能夠善終的人太少了,所以要修身正己;三是擔心不勝任,即唯恐自己不能勝任。《周易》上說:“鼎折斷足,鼎中的食物便傾例出來,這種情形很可怕。”說的就是不勝其任。方芭說漢文帝做皇帝,時時謙讓,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難道不是在不勝任這方面有體會嗎?孟子說周公有與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慮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繼日,難道不是在唯恐沒有好結局的道理上有體會嗎?
在曾國藩看來,越走向高位,失敗的可能性越大,而慘敗的結局就越多,因為“高處不勝寒啊”。每升遷一次,他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謹慎心理來處理各種事務。他借用烈馬駕車,繩索已朽,形容隨時有翻車的可能,詳細闡述:
烈馬駕車,繩索已朽,會隨時有翻車。管不住自己的人也是一樣的,如東家把銀錢貨物授給店中眾位伙計,如果眾位伙計不甚愛惜,好比低價出售浪費財物,或者進而偷人家的錢財,就會自己翻車。
曾國藩認為利用職權牟取私利,就是違背了常理,是注定要自食惡果的。一事想貪,則可能事事想貪;一時想貪,則可能時時想貪,從而陷自己于“翻車”的境地。
曾國藩認為做人要管得住自己,才能善始善終。至于擔心自己“不終”“不勝”,他深有體會地說:
陸游說能長壽就像得到富貴一樣。開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擠進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來有了個虛浮的名譽,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了這個美好的聲名。古代的人獲得大的名聲的時候,正是艱苦卓絕的時候,通常不能順利地度過晚年!想到這些不禁害怕。想要準備寫奏折把這些權力辭掉,不要再管轄這四省,害怕背上不勝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軍名。
正因為如此,曾國藩雖身居高位,卻時時如履薄冰,在大功告成的時候,更是感覺如蹈危局。這樣想了,這樣做了,倒使得曾國藩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管得住自己,自然就一生善始善終。
通過上面兩個例子,領導干部應當明白老子說的“四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苻堅沒有做到,曾國藩做到了,做不到與做得到是兩樣不同的人生結果。沒有做到,就是管不住自己;做到了,就是管得住自己。所以,做人修身其實并不復雜,就是按照老子說的“四不”來做并能時時刻刻管得住自己就對了。但是,有些領導干部在這方面還認識得不夠清楚,也沒有做到位,是需要及時想一想了,這對自己的一生都是一件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