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兵法商業戰略
- 陳德智
- 7091字
- 2021-12-17 17:19:26
1.4 《孫子兵法》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中國的遠古神話中,人們把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合稱為“三皇”;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合稱為“五帝”。[23]約在4000多年前,黃帝戰勝了蚩尤,被各部落推崇為共同首領。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同時,由于炎帝族和黃帝族原本是近親,后來又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夏禹(公元前2070年)至西周末(公元前770年)1300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地域廣闊、經濟發達的奴隸制社會。
公元前1046年,[24]周武王以姜太公為軍師,率軍五萬與紂王會戰于距朝歌約70里的牧野,紂王的奴隸與囚犯們沒有戰斗力而紛紛倒戈,紂王大敗,逃回朝歌,自焚于鹿臺,商亡。歷史進入西周時期。
1.周王室衰微,大國爭霸
(1)分封諸侯、以蕃屏周
周武王滅商后,征服商朝各地諸侯。武王死,子姬誦繼位,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攝政。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71個諸侯國,其中宗族者為55。分封諸侯的目的,完全是出于鞏固周王室政權的需要,“以蕃屏周”[25]和“以親屏周”[26],即在周天子國的周圍分封給同姓(姬姓)宗族者,并以同姓宗族者包圍在異性諸侯國周圍,以防止異性諸侯叛亂。受封的諸侯國須向周王室納貢并保衛王室。周王為天下共主,為周天子。
(2)武王駕崩、周公平亂、成康盛世[27]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姬誦繼位,為周成王,周公旦攝政。周公旦攝政后不久,管叔鮮和蔡叔度等人懷疑周公旦另有所圖,到處造謠生事,說周公旦欺負年幼的成王,企圖篡權奪位。見此情景,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認為有機可乘,就與管叔鮮、蔡叔度等勾結,反叛周朝。于是,周公旦奉成王之命,率軍東征平亂;經過三年的苦戰,終于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鮮等人被誅殺,蔡叔度被流放到邊遠地區。
成王繼位后,周公旦根據武王遺愿,在洛邑建立了周朝在東方的國都。
“以蕃屏周”和“以親屏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周公旦攝政期間,創立了一系列制度,制定了周王、諸侯、官員、臣民應當享受的權利和應當遵守的禮儀。社會穩定,經濟開始繁榮,天下呈現出太平景象。
周成王死后,子姬釗繼位,為周康王(西周第三代君王)。周成王與周康王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安居樂業,為西周盛世,史稱“成康之治”。
周王朝統治穩固。
(3)周王朝衰落、周厲王毀國
周康王死后,子姬暇繼位,為周昭王(西周第四代君王)。周昭王時期,文王和武王以來形成的治國方略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周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周王朝國勢衰落。
周昭王死后,子姬滿繼位,為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君王)。周穆王出兵攻打犬戎搶掠財物。此后,荒遠地區的民族不再來朝拜進貢了。周穆王在位6年去世,子姬繄扈繼位,為周共王(西周第六代君王)。周共王在位期間,國家財政空虛,周共王陸續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與大夫,周國直接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少,周王朝國勢繼續衰落。
又經過三代,到了西周第十代君王周厲王時期。
周厲王姬胡(公元前904年—前829年),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79年—前843年。周厲王在位期間,一是與民爭利。任用貪圖私利的榮夷公執掌朝政,并以國家名義壟斷山林川澤,不準國人(指工商業者)依山澤而謀生,嚴重損傷了“國人”的利益,引發了“國人”強烈的不滿。二是限制國人言論。面對“國人”的強烈不滿,周厲王委派大量特工,監視“國人”,一旦發現私下談論朝政、發泄不滿言論,殺無赦。這導致國人見面不敢打招呼,在路上碰見了熟人也只是交換眼色;前來朝拜的四方諸侯也漸漸少了。致使百姓起來反叛,公元前841年,周國人聯合襲擊周厲王,周厲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最終死于彘地。[28]周歷王死后,子姬靜繼位,為周宜王。
(4)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
周宣王死后,子姬宮湦繼位,為周幽王(西周第十二代君王,公元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周幽王昏庸,寵信貪財阿諛奉承之人主持朝政,導致民怨鼎沸。寵愛美女褒姒,廢掉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宜臼和母親逃回申國。
褒姒是個冷美人,幽王竟然下令點燃烽火臺以取笑褒姒,臨近的諸侯見烽火臺濃煙滾滾,以為敵人犯境,急忙領兵來救。周幽王三番五次戲弄諸侯。公元前771年,申侯對周幽王廢掉申后很氣憤,就聯合繒國、犬戎一起攻打鎬京,周幽王再次點起烽火,再無諸侯來救,申侯殺死幽王,西周滅亡。[29]
(5)周王室衰微、大國爭霸
公元前770年,申侯與其他諸侯共同擁立原太子宜臼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于是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30]東遷之后的周朝,史稱東周。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的輔佐下,勉強支撐殘局。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由于大片故土喪失,周王朝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與方圓數千里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于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兼并戰爭,形成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中國歷史進入一個大變革的動蕩時期。
2.政治背景
周天子式微,大國爭霸。周王王權下移,諸侯以霸主之位號令諸侯,強者為尊,勝者為右。這一近三百年的歷史階段,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軌時期。如同任何一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一樣,春秋時期是歷史上一個空前的大變革、大動蕩而又充滿勃勃生機的時代,歷史上稱這種變化為“禮崩樂壞”,它是相對于禮樂制度嚴密的西周社會而言的。
所謂禮,是指先秦的《儀禮》《周禮》和《禮記》這“三禮”,是周朝禮樂制度的重要典范,是當時的價值觀體系和制度體系的集大成。禮崩,則是指周朝的社會意識形態遭遇到了危機,當時的以“慈”“忠”“孝”等為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全面崩潰。其禮制體系和觀念受到諸子百家的挑戰,整個社會失去了控制。在音樂方面也失去了主導的權力,產生了諸多不合理的現象,即樂壞。
周初,政治穩定,嚴格等級的禮樂制度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準則,禮成為節制人們心性的手段,樂是調和生活的工具;禮樂刑政的完美結合,成為周王朝的治理方略。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周王室逐漸衰落。
孫武生活的時代為春秋晚期。此時,中國的社會形態正處在由奴隸社會逐漸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變革期。中國的奴隸社會在經歷了夏、商、西周一千多年的發展后,開始逐漸瓦解。至春秋晚期,周王室以宗法和親緣所維系的君臣關系已衰落殆盡,各諸侯國擁有軍隊,獨立為政,周天子王權名存實亡,已失去對各封國的控制。由于各諸侯國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形勢。[31]
從本質上看,這一時期諸侯兼并、大國爭霸戰爭是封建制生產關系同落后的奴隸制生產關系之間的斗爭。春秋晚期,雖然各諸侯國整體上仍屬于奴隸制生產關系,但封建制生產關系已經萌生且有所發展。由于各諸侯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及影響,各諸侯國內的封建制生產關系發展程度等等不一。有的諸侯國封建制生產關系發展較早、較為充分,而有的諸侯國封建制生產關系則發展得較為遲緩。由于封建制生產關系在當時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能夠極大地促進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封建制生產關系發展得相對充分的諸侯國往往國力比較雄厚,軍事實力較強。這些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就會進一步對那些較弱的諸侯國產生利益訴求,從而進行攻伐、兼并,最終爆發戰爭。
總體而言,春秋晚期社會政治生活的主體內容是各諸侯國之間利益的博弈和對抗,這種博弈和對抗便為戰爭埋下了誘因。“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當諸侯國間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會爆發戰爭。
3.春秋晚期的技術與經濟
春秋晚期,由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應用,以及灌溉等農業技術的改進,農業生產效率得到較大提升,從而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在冶鐵鼓風爐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鑄鐵冶煉技術、鑄鐵柔化技術和滲碳制鋼技術。這些技術的出現為鐵農具的大量生產和使用創造了條件,而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又推動了耕作技術的進步,牛耕技術開始出現并得到推廣。在水利灌溉方面的技術進步也很突出。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提高,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發達起來。由于社會分工日益細化,農民除了糧食、布匹、菜蔬以外,農具和若干實用物品都需要從市場購置。手工業者制造出來的農具、陶器、木器、皮革也都投到了交換領域。由于各個諸侯國和各個地區間商品交換的需要,交通工具有了進步。
春秋末期商品經濟的大發展把許多農業生產者和手工業者卷入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競爭的壓力促使生產者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因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這一時期技術進步的強大動力。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競爭特別是軍事斗爭日益激烈。自周平王東遷洛邑以來,由于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國。各諸侯國便乘機憑借實力,相互進攻,掠奪對方的土地和人口。僅先后起來爭為諸侯霸主的就有五國,即齊、晉、楚、吳與越。這五國為成為諸侯霸主不斷擴充勢力對外用兵,周邊小國多被其吞并。其他不見于史冊的地區大國間的斗爭以及小國與小國間的軍事斗爭就更多了。尚存的諸侯國都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如何才能在激烈的軍事斗爭中戰勝對手、保存自己?首先,要有先進的武器。各國政府都不遺余力推動本國的武器技術革新。[32]
除了要有新式的更具殺傷力的武器外,國家的經濟力量更具決定意義。各諸侯國都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鼓勵和推廣新的技術,并通過興修重大水利工程的方式推動了工程技術的進步。
春秋末期,奴隸制生產關系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開始出現,出現了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的勞動形式,封建土地制度從中萌芽并逐步建立,這極大地刺激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刺激了工商業私營化的進程,使得“工商食官”的局面遭到破壞,出現了以生產商品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獨立個體手工業,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出現了知識分子群體。[33]
隨著新的封建制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社會財富得以積累。從戰爭角度看,社會財富的積累一方面改善了武器裝備,促進了作戰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面,社會財富的積累也為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這一時期的戰爭數量和強度較以往均有顯著增加。
4.戰爭背景
周朝之時,天下諸侯不是兄弟之邦就是姻親之國,戰爭只是爭個輸贏,不在于多殺傷,所以戰爭也要符合禮,禮重于一切。[34]
軍禮是禮的一種,比如兩軍交戰前,要“致師”:一是挑戰,二是交代彼此交戰的原因,不能打不明不白的仗。兩軍交戰,都要等對方把戰車擺好,士兵排開,再擂鼓而戰。對方陣勢沒擺好,沖上去就打,是失禮的。所以當年齊魯交戰,齊國擂了三通鼓,魯軍在曹劌的指揮下,就是不擂鼓,齊國軍隊也沒有沖上來就廝殺,要等對方也擂鼓沖鋒了,才開始戰斗。在戰斗中,還有另外幾種講究,如不殺兒童、不擒老人、對受傷的士兵不二次加害。戰斗結束,勝方不能死追不放,“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追擊步兵,不能超過一百步的距離,追殺駕車逃跑的敵人,不能超過九十里——這叫“禮義之兵”。所以說,“五十步笑百步”并非完全沒道理,因為逃到百步之外,就沒有危險了,而只逃了五十步,還要跟敵人作戰。自然,逃五十步的,要比逃一百步的勇敢了。[35]
春秋前期戰爭中有時還遵循“仁義禮讓”。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間,發生大小戰爭483次之多[36],且戰爭規模逐漸擴大、暴烈。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37]孟子曰:“春秋無義戰。”[38]
春秋晚期戰亂頻繁,這些戰爭中既有中原諸國與周邊部族的戰爭,也有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戰爭,還有奴隸反抗奴隸主的戰爭,以及新興地主階級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戰爭。在這些類型紛雜的戰爭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諸侯兼并與大國爭霸的戰爭。在諸侯兼并與大國爭霸戰爭中,大國勝敗無常,小國安危不定,大量封國滅亡。春秋初期,諸侯國尚有130多個,到戰國時,就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了。這一時期的戰爭,參戰國多,敵、友、我變化頻繁,軍事與外交斗爭交叉進行,戰略格局錯綜復雜;戰爭的規模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戰爭地域由平原發展到山地、河川、湖沼;作戰類型由車戰為主發展到車、步、騎配合,水陸并用的多兵種作戰形式。
在春秋前期,諸侯國之間的交戰尚受“禮儀用兵”的影響,“正大不詐”的作戰原則在戰爭中還有一定的殘存。如公元前638年,楚宋爭霸中的“泓水之戰”,宋襄公妄行仁義,導致兵敗身亡。泓水之戰后,天下人嘲笑宋襄公的“愚蠢”,于是戰爭開始變得“詭詐奇謀”,無所不用其極。戰爭的場面越來越大,也變得越來越殘酷血腥,人性的底線就這么一步步被突破。與其說泓水之戰是宋襄公的失敗,不如說是禮的一次崩潰。
但在春秋晚期,謀略的運用、以智謀取勝則已經成為作戰的一個顯著特點。
戰爭的大量爆發產生了豐富的戰爭實踐,在春秋晚期諸侯國間的戰爭中,面對強敵,為謀求本國生存,在無法以實力取勝的前提下,軍事活動家們往往以智使力,尋找以弱勝強之路。在這種大背景下,軍事思想漸漸脫離了傳統作戰中禮儀道義的束縛,人的能動性在戰爭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人們對于戰爭的思想觀念得到更新。在戰爭實踐中已經逐漸摒棄了“禮儀用兵”的思想,產生了對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的需求。
周王朝走向了“周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的春秋末期的歷史大變革時期。《孫子兵法》就是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12年問世的。
[1]【春秋】孫武原著,周亨祥譯注._孫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1頁。
[2]《索隱》曰:“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集解》曰:始食采地于田(田是地名),由是改為“田氏”。《正義》案:陳完既奔齊,不欲稱本國故號,故改為田。
[3] 劉伶主編.白話孫子兵法讀本,沈陽:白山出版社,1990年版導語第2頁。
[4]【春秋】孫武原著,周亨祥譯注._孫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2頁。
[5] 張覺譯注.吳越春秋譯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29頁。
[6]【春秋】孫武原著,周亨祥譯注._孫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2頁。
[7] 張覺譯注.吳越春秋譯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29頁。
[8]【春秋】孫武原著,周亨祥譯注._孫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2頁。
[9]“兵經”一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420—589年),劉勰《文心雕龍·程器》曰:_“孫武兵經,辭如珠玉。”《隋書·經籍志》錄有張子尚《孫子兵經注》二卷;唐人趙蕤《長短經》引《孫子》《六韜》《三略》有稱“經”;北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詔命國子監司業朱服和武學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書,縷版行之”(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03),從此,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七部兵學著述,就被正式定名為兵家經典著作《武經七書》,該書成為中國古代第一部由官方校刊頒行的兵學理論教科書。
[10] 吳如嵩,蘇桂亮主編._孫子兵法大辭典,沈陽:白山出版社,2015年版第469頁。
[11] 吳如嵩,蘇桂亮主編._孫子兵法大辭典,沈陽:白山出版社,2015年版第469頁。
[12]【春秋】孫武原著,周亨祥譯注._孫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5頁。
[13] 吳如嵩,蘇桂亮主編._孫子兵法大辭典,沈陽:白山出版社,2015年版第476頁。
[14]【美】克勞德·小喬治著,孫耀君譯.管理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8頁。
[15] 引自Sun_Tzu:The_Art_of_War(牛津大學出版社1963年版)這部書的序言。
[16] 鈕先鐘著.孫子三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導言第24頁。
[17] 吳如嵩,蘇桂亮主編._孫子兵法大辭典,沈陽:白山出版社,2015年版第494頁。
[18] 那春生._孫正義與《孫子兵法》,_https://www.jianshu.com/p/04d2cf89b6b2.
[19] 孫寶連.張瑞敏的謀勢經營哲學及其啟示,2009年第2期,第40-44頁。
[20] 雷軍口述,符星晨整理._雷軍終極反思:運氣有多重要,創業邦,2010年8期第23-25頁。
[21] 大前研一.日本企業家視孫子為經營的最高典范,當代企業,1992年第3期。
[22] 鈕先鐘著.孫子三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頁。
[23]【漢】司馬遷撰,韓兆琦等評注.史記,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1-20頁。
[24] 白立超._牧野之戰,文史天地._2019年4期第77-81頁。牧野之戰發生的年代具有爭議,見溫玉春等.牧野之戰時間考,河北學刊._2007年5期第93-96頁;蔡克驕._牧野之戰的時間與地點,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_1995年5期第47-48頁等文獻。
[25]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昭公九年,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308頁。
[26]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僖公二十四年,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25頁。
[27]【漢】司馬遷著;翟文明主編.史記故事,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頁。
[28]【漢】司馬遷撰,韓兆琦等評注.史記·周本紀第四,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68頁。
[29]【漢】司馬遷著,翟文明主編.史記故事,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5頁。
[30]【漢】司馬遷著,翟文明主編.史記故事,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頁。
[31] 呂超等.從春秋晚期的歷史條件看《孫子兵法》的形成,_科教導刊(下旬)._2019年第8期第153頁。
[32] 徐勤濤.春秋戰國時期技術進步的原因初探,世紀橋,2010年11期第26-27頁。
[33] 呂超等.從春秋晚期的歷史條件看《孫子兵法》的形成,_科教導刊(下旬),2019年第8期第153頁。
[34] 申賦漁._宋襄公之禮,中國青年報,2019年8月16日第4版。
[35] 申賦漁._宋襄公之禮,中國青年報,2019年8月16日第4版。
[36] 李元.論春秋時代的戰爭觀,求是學刊,1992年6期第93-97頁。
[37]【漢】司馬遷撰,韓兆琦等評注.史記,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1787頁。
[38]【戰國】孟柯,梁海明譯注._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