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何公益?
當我們提出為什么要做公益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有人說,我覺得窮人的生活太艱苦,我有義務幫助他們。我們發現,在很多情況下,當遇到一個因為沒有錢而無法就醫或因為沒有錢而無法上學的情況時,多數人都會慷慨激昂、正氣凜然,這說明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內生化”的愛心,因為在面對那些生活艱辛群體的時候,當我們的生活狀況遠遠優于他們,這種愛心釋放不需要太多的游說和說服。這種愛心釋放顯示了我們人類社會在面對不平等方面具有的一種內在機制,這也可能常常被很多學者作為“人之初,性本善”觀點的依據。慈善與公益是在人類社會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克服社會不平等的一個自發、內在的矯正機制。從孔子到亞里士多德,中外幾乎所有圣賢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都高度一致。慈善公益的基本思想與基本實踐,是跨越文化、宗教和國家普遍性的社會實踐。我認為,無論是傳統的慈善還是現代的公益,都是基于社會的不平等而逐漸形成的。
與此同時,慈善與公益又是一個不完全自發的社會行為,也就是說,盡管人類都心存愛心,但這并不必然會讓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慈善與公益需要呈現它們存在的價值,社會大眾需要真正能夠受益于慈善公益的活動。我們不能僅僅把慈善和公益看作是一種道德義務,要求社會成員去履行,在現代社會我們仍然需要激勵。當更多的人能夠受益于公益,這個社會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公益社會。慈善和公益起源于我們對不平等問題的關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公益的元問題在于我們能不能通過公益來緩解這種不平等。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恰恰是社會不平等產生的根源,這在現代社會尤為突出。公益的問題不僅僅局限在公益自身,還涉及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公益是一個夾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特殊部門。這就需要公益能夠游刃有余地穿行于國家與社會之間。這是公益,尤其是中國公益面臨的最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