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1124字
- 2021-12-24 14:30:10
垃圾分類是修身治國的善大之舉
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廣泛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緊接著,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46個城市先行強制實施垃圾分類?!袄诸悺边@個老話題再次引發人們關注。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就被列為國家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然而17年過去,垃圾分類工作卻不如人意。雖然垃圾分類理念起步早、年年講、月月講,但突圍難,離分類習慣的養成,尚不止“最后一公里”。
表面上,垃圾分類不是復雜活,也不是辛苦活,好像就是個舉手抬足的“善小”之為,只要有心便能做好。也許正因如此,許多人以為分類排放善小而不屑為之,在垃圾分類面前淪為“看客”,甚至認為混合排放“惡小”而心安理得。以城市垃圾分類為例,有調查結果顯示,公眾知曉率高達90%以上,但公眾參與率卻低至30%以下,準確分類投放率甚至不到10%。
其實,垃圾分類不僅關系到垃圾妥善處理,更關系到社會互動和治理,是修身治國的“善大”之舉。垃圾分類首先是個人的事,需要個人克己為公,從我做起,而且持之以恒,這需要個人修身以達擇善而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垃圾分類又是全社會的事,需要人人動手,蔚然成風,并通過制度化上升為社會行動,方能積小善為大善,這需要每個人都以信任換行動,建立社會普遍信任以達社會良性互動,共同推動垃圾分類及分類處理。
實現“從我做起,人人動手”絕非易事。公眾不是不知道要求分類,也不是不贊成施行分類,但大部分人就是不付諸行動,且理由多多,如我分他人不分,或前分后混,分有何用等,以求心安理得。多數人深受善小而不值得做心理、見風使舵心理和囚徒心理等困擾,舍公益取私利,在垃圾分類面前淪為“看客”。盡管人人都產生和排放垃圾,人人都從垃圾處理中受益,但大部分人卻都試圖與他人和社會分割,不僅不合作,反而回避、推卸并自我解脫責任,導致垃圾處理行業形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由此可見,推行垃圾分類不僅需要通過個人修身糾正個人心態與行為,更需要通過社會治理理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最大困難在“中國人的精神哲理根本是建筑在物質上的”(林語堂),精于利益算計,皆不吃眼前之虧??朔@困難不僅需要采用合同契約、個人信用記錄、司法介入等方式來加以約束,也需要建立健全道德文化層面的行為規范,并基于社會普遍信任,讓每個人都相信他人會按規定分類,真正做到從我做起、人人動手。
環保責任勇擔當,勿以善小而不為。此次《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并由機關事業單位帶頭執行,是立足現狀的現實之舉。讓我們摒棄“看客”心態,拋棄一切托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身體力行踐行環保。
(刊于《環衛科技網》,2017年4月30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