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病蟲害防治技術
蘋果病蟲發生與防控不同于栽培管理,受環境影響較大,沒有統一的模式,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復雜性,實施過程難度較大。因為蘋果病蟲害的種類多,各種病蟲的發生規律各不相同;病蟲的發生與流行受生態環境和管理措施的影響大;品種更替、栽培模式變革、防控技術發展和生態環境變化,蘋果主要病蟲害也發生變化,相應的病蟲防控技術需要不斷更新。
例如,20世紀70~80年代,小國光品種上以炭疽病為主,90年代更換富士品種后,輪紋病成為主要病害,進入20世紀實施套袋栽培后,早期落葉病、枝干輪紋病成為蘋果的主要病害,并出現了新的病害——“黑點病”。與栽培管理措施不同,一項好的病蟲防控措施,尤其是化學防控措施不能長期連續應用。因此,病蟲防控必須與栽培品種、栽培措施、栽培環境相配套,而且需要不斷更新。同時,果樹病蟲的發生與防控又有其共性,病蟲防控中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防控技術又具有相似性。
一、目前果樹用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盲目用藥、藥不對癥
因受多方面原因制約,不少果農不了解防治病蟲害的有效農藥,防治時盲目用藥,如防治葡萄毛氈病用防治霜霉病的藥,結果未起到防治效果,因為毛氈病并不是由真菌或細菌引起的病害,它是由銹壁虱寄生所致;防治斑點落葉病雨后噴保護性殺菌劑等,藥不對癥,防治無效。還有果農用藥跟著別人學,不管樹上發生什么病都打殺菌藥,不管有沒有蟲害,打藥就加殺蟲劑。而大部分農藥具有專一性,只對某一種病或蟲有效,對其他病或蟲則微效或無效,因此往往耽誤了最佳防治期,浪費投資且污染環境。
解決辦法:對癥選藥。了解不同病蟲害的危害癥狀,選擇有效農藥,是提高防效的重要條件。日常要仔細觀察、認真學習、多方請教,不斷提高識別病蟲害的能力,有針對性地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或技術部門推廣的或經過實踐證明有效的藥劑,千萬不能輕信藥販子的花言巧語,使用“三證”不全的假劣產品。
2.錯時用藥
不少果農抓不住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在病蟲害發生后或大發生時才噴藥。如桃小食心蟲已蛀入果內,葡萄白腐病、蘋果早期落葉病已大量發生,蘋果、梨套袋前不噴藥,套袋后才噴藥等,浪費了人力財力,且防效差,甚至會加重某些病蟲的危害。
解決辦法:適時用藥。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不失時機地抓住防治關鍵時期,如病害發生前,發病初期和蟲、螨蟲出蟄或卵孵化期用藥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桃小食心蟲,必須抓住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次降雨(10mm 以上)或澆水后1~2天的幼蟲出土期和幼蟲出土后14~16天的成蟲產卵期;蘋果霉心病抓住花前、花期和謝花后半月內3個時期。
3.亂復配
不少果農不懂藥劑配制禁忌,誤認為農藥兌的種類越多防治病蟲害效果越好,不講究科學用藥,為省工省力,隨意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殺蟲劑、殺菌劑混配使用,甚至7、8種混配,輕者無效,重者造成藥害。例如波爾多液,不僅配制順序顛倒,還將一些不能混配的殺蟲劑混入其中等。其實多數農藥本身就是復配劑,混用的幾種藥的某些成分是同一作用機理,混用等于加大了劑量;有的酸、堿中和,降低藥效或形成不溶物,導致藥害。
解決辦法:講究方法,以提高藥效。藥劑復配要合理,不能憑主觀想象或道聽途說進行復配,以免延誤防治、造成浪費甚至出現藥害。
4.盲目用“新藥”
目前,個別農藥生產廠家受經濟利益驅動,降低農藥有效成分含量、更改使用范圍,迎合了部分果農趕新潮、追趕時髦的心理而花高價買“新藥”。每次用“新藥”、次次不重樣,一年施用七八種“新藥”,照樣爛果落葉。
5.噴藥間隔時間過長
受多種原因的影響,不少果園隨意延長藥劑使用間隔期,大大超出其有效期限,尤其是在病蟲猖獗發生的汛期或干旱季節,間隔期長者達30~40天,為病蟲害的嚴重發生創造了條件。這是近幾年早期落葉病、紅(白)蜘蛛多次大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6.噴藥部位不當
多數病蟲害發生在葉背或枝密葉背或枝密葉多的郁閉處,而這些部位也正是不少果農不噴或漏噴的地方。外圍枝、葉正面藥水嘩嘩淌,內膛枝、葉背面干干凈凈無藥水的現象隨處可見。噴藥次數不少,藥液施用很多,但藥效微乎其微。目前不少果園使用霧化程度低的噴槍噴藥,著藥率低,不但造成藥液浪費,還容易造成病蟲泛濫成害。最新研制的高濃霧噴霧機,省水省力,效果好。
7.重治輕防
由于缺乏對病蟲害發生規律的了解,不少果園無病無蟲時不防不噴藥,有了病、蟲亂噴藥。果樹病害應以防為主,蟲害應抓關鍵期防治。如蘋果輪紋病,落花后至7月底是病菌感病高峰期,此階段前期防治效果好,后期基本上不用噴藥或少噴藥,可達到不爛果目的。但有人認為前期不爛果不噴藥,后期發生爛果時才需用藥,隔幾天噴一遍,且多藥混合,加濃增量,這樣效果不好,損失嚴重。
8.重化學防治,輕綜合管理
不少果農在果樹落葉后至發芽前不進行刮樹皮、除病枝(葉)、清雜草等工作,喪失了從源頭上控制、消滅病蟲的大好時機,增加了病蟲的越冬基數。
解決辦法:增強樹勢,綜合防治。要加強土肥水綜合管理,合理整形修剪,改善果園風光條件,增強樹勢,提高果樹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同時,抓住落葉后至發芽的有利時機,綜合利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種有效方法,從源頭上減少或消滅病蟲害,為后期防治創造條件。大力推廣施用生物、植物和礦物源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注意保護天敵,降低成本,提高果品質量。
9.輕信防治歷
系統總結病蟲害防治經驗,制訂病蟲害防治作業歷,為當地果農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一件好事,但迄今仍有不少果農脫離自己果園的立地條件、氣候變化、病蟲害發生規律等實際情況,盲目地生搬硬套防治歷,嚴重偏離或錯過了病蟲防治適期,投入不少,收效甚微,甚至造成嚴重的病蟲危害。還有一些不法商販打著防治歷的幌子賣假藥、劣藥坑害果農,導致果農損失嚴重。因此,千萬不要生搬硬套外地的防治歷,因地、因時、因病(蟲)制宜,準確判斷,抓住關鍵時機,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10.超量用藥
至今仍有不少果農錯誤地認為噴藥濃度越高、次數越多,防治效果越好,因而隨意提高用藥濃度,如1.8%齊蛹素防治紅白螨類,推薦使用濃度6000~8000倍液,有的卻加濃到2000倍,有的一次比一次加濃,造成病蟲抗藥性增強,生態失調,甚至造成藥害,落葉減產,還增加了投資。還有的多次重復使用同一種(或同一成分)農藥,尤其當病蟲害爆發或大量發生時,使用濃度更高、噴藥次數更多。不少全園全年用藥達20次之多,盛果期每次每畝用藥液超過400kg,但仍因病蟲產生抗性而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且容易造成藥害及污染環境。
11.不重視農藥殘留和污染
有些果農防治病蟲害只注重防治效果,只要求藥到病除蟲凈,卻未想到農藥會污染環境并殺死大量天敵。有的果農習慣用老產品,如甲拌磷、對硫磷等有機磷制劑,認為見效快,但此類藥物屬高毒高殘留農藥,已在果菜上禁用。
二、蘋果常見病蟲害種類
蘋果常見的病害有:腐爛病、輪紋病、炭疽病、褐腐病、早期落葉病、黑點病等。
蘋果常見的蟲害有:桃小食心蟲、梨小食心蟲、紅蜘蛛、蚜蟲、卷葉蟲、蘋掌舟蛾、潛葉蛾等。
三、全年蘋果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1.春季萌芽前
噴布5波美度石硫合劑300~400倍液,重點噴布老翹皮、樹皮縫、剪鋸口、芽痕、葉痕等處,可清除多種病原菌,也可兼治紅白蜘蛛、蚜蟲等的越冬蟲態。芽膨大時噴布5波美度石硫合劑防治朝鮮球堅蚧(彩圖1-32)效果明顯。對腐爛病較重的果園,可用腐植酸銅涂抹。此期主要防治腐爛病(彩圖1-33)、輪紋?。ú蕡D1-34)、炭疽?。ú蕡D1-35)等。

彩圖1-32 朝鮮球堅蚧

彩圖1-33 蘋果腐爛病

彩圖1-34 蘋果輪紋病枝干為害狀

彩圖1-35 蘋果炭疽病
2.初花期(花前)
用20%高氯·馬乳油2000倍液+20%乙唑螨腈懸浮劑2000倍液+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可防治蚜蟲、紅蜘蛛、卷葉蟲、毛蟲類等。
3.花瓣脫落期(花后)
此期是防治蘋果葉螨和蘋果褐腐病的主要階段,用藥為20%噠螨靈乳油2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
4.坐果期
噴布20%高氯·馬乳油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可防治梨小食心蟲、蚜蟲、早期落葉病、輪紋病、炭疽病等,5月10日~20日是防治梨小食心蟲的主要時期。
5.幼果期
此期主要防治桃小食心蟲、梨小食心蟲、淡褐巢蛾(彩圖1-36)、早期落葉病、套袋黑點病(彩圖1-37)等,用藥為1∶2∶240波爾多液,20%高氯·啶乳油1500倍液。一代桃小食心蟲防治重點期為6月10日~20日。套袋前噴布3%多抗霉素水劑5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套袋黑點病。

彩圖1-36 淡褐巢蛾

彩圖1-37 蘋果套袋黑點病
6.果實膨大初期
此期主要病蟲害為桃小食心蟲、梨小食心蟲、蘋掌舟蛾(彩圖1-38)、潛葉蛾、早期落葉病、輪紋病、炭疽病等,可用藥20%高氯·啶乳油1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0%滅幼脲3號懸浮劑1000倍液,1∶2∶240波爾多液加以防治。

彩圖1-38 蘋掌舟蛾
7.果實膨大中期
此期主要病蟲害是桃小食心蟲、潛葉蛾、輪紋病、炭疽病等,用藥為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20%滅幼脲3號懸浮劑1000倍液,20%高氯·馬乳油2000倍液等。8月10日~20日是2代桃小食心蟲的主要防治時期。
8.果實膨大后期
主要病蟲害有桃小食心蟲、蝽象、輪紋?。ú蕡D1-39)、炭疽病等。藥劑可用12%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可兼治桃小食心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

彩圖1-39 蘋果輪紋病果實為害狀
9.休眠期
蘋果休眠期一般進行修剪,應該利用修剪除去天幕毛蟲卵環、黃刺蛾繭、舞毒蛾卵塊等,刮去粗皮、翹皮,將其帶出果園燒掉或深埋,可防治在皮下越冬的紅蜘蛛、各類卷葉蛾、潛葉蛾等害蟲的越冬蟲態。由于樹葉落盡,還可發現桑天牛、透羽蛾等蛀干害蟲的為害狀,及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