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草莓栽培實用技術(第二版)
- 雷家軍 薛莉主編
- 2891字
- 2021-12-24 20:35:26
第二節 有機作物種植規范與包裝儲運要求
一、有機作物種植規范
(一)總則
1. 農場范圍
農場應邊界清晰、所有權和經營權明確;也可以是多個農戶在同一地區從事農業生產,這些農戶都愿意根據本標準開展生產,并且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管理體系。
2. 產地環境要求
有機蔬菜生產需要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有機生產基地應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干線、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基地的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農田灌溉用水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GB 5084的規定,環境空氣質量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的二級標準和《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GB 9137)。
3. 緩沖帶和棲息地
如果農場的有機生產區域有可能受到臨近的常規生產區域污染的影響,則應當在有機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緩沖帶或物理障礙物,以保證有機生產地塊不受污染,防止臨近常規地塊的禁用物質的漂移。
在有機生產區域周邊設置天敵的棲息地,提供天敵活動、產卵和寄居的場所,提高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控制能力。
4. 轉換期
轉換期的開始時間從提交認證申請之日算起。一年生作物的轉換期一般不少于24個月,多年生作物的轉換期一般不少于36個月。
新開荒的、長期撂荒、長期按傳統農業方式耕種的或有充分證據證明多年未使用禁用物質的農田,也應經過至少12個月的轉換期。
轉換期內必須完全按照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管理。
5. 平行生產
如果一個農場存在平行生產,應明確平行生產的動植物品種,并制訂和實施平行生產、收獲、貯藏和運輸的計劃,具有獨立和完整的記錄體系,能明確區分有機產品與常規產品(或有機轉換產品)。
農場可以在整個農場范圍內逐步推行有機生產管理,或先對一部分農場實施有機生產標準,制訂有機生產計劃,最終實現全農場的有機生產。
6. 轉基因
禁止在有機生產體系或有機產品中引入或使用轉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包括植物、動物、種子、成分劃分、繁殖材料及肥料、土壤改良物質、植物保護產品等農業投入物質。存在平行生產的農場,常規生產部分也不得引入或使用轉基因生物。
(二)作物種植
1. 種子和種苗選擇
應當選擇有機種子或種苗。當從市場上無法獲得有機種子或種苗時,可以選用未使用禁用物質處理過的常規種子或種苗,但應制訂獲得有機種子或種苗的計劃。
應選擇適應當地的土壤和氣候特點、對病蟲害具有抗性的作物種類及品種。在品種的選擇中應充分考慮保護作物的遺傳多樣性。
禁止使用經禁用物質和方法處理的種子和種苗。
2. 作物栽培
應采用作物輪作和間作、套作等形式以保持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保持土壤肥力。在一年只能生長一茬作物的地區,允許采用兩種作物的輪作;禁止連續多年在同一地塊種植同一種作物,但牧草、水稻及多年生作物除外。應根據當地情況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噴灌、滲灌等)控制土壤水分。應利用豆科作物、免耕或土地休閑進行土壤肥力的恢復。
3. 土肥管理
應通過回收、再生和補充土壤有機質和養分來補充因作物收獲而從土壤帶走的有機質和土壤養分。應保證施用足夠數量的有機肥以維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營養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有機肥應主要源于本農場或有機農場(或畜場);遇特殊情況(如采用集約耕作方式)或處于有機轉換期或證實有特殊的養分需求時,經認證機構許可可以購入一部分農場外的肥料。外購的商品有機肥,應通過有機認證或經認證機構許可。限制使用人糞尿,必須使用時,應當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充分腐熟和無害化處理,并不得與作物食用部分接觸。禁止在葉菜類、塊莖類和塊根類作物上施用。
天然礦物肥料和生物肥料不得作為系統中營養循環的替代物,礦物肥料只能作為長效肥料并保持其天然組分,禁止采用化學處理提高其溶解性。有機肥堆制過程中允許添加來自自然界的微生物,但禁止使用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在土壤培肥過程中允許使用和限制使用的物質見國家標準《有機產品 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 19630—2019)中的附錄表A.1(表1-1)。
表1-1 有機植物生產中允許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質


在有理由懷疑肥料存在污染時,應在施用前對其重金屬含量或其他污染因子進行檢測。應嚴格控制礦物肥料的使用,以防止土壤重金屬累積。檢測合格的肥料,應限制使用量,以防土壤有害物質累積。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肥料和城市污水污泥。
4. 病蟲草害防治
病蟲草害防治的基本原則應是從作物-病蟲草害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害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減少各類病蟲草害所造成的損失。優先采用農業措施,通過選用抗病抗蟲品種,非化學藥劑種子處理、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曬土,清潔田園,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蟲草害的作用。還應盡量用燈光、色彩誘殺害蟲,機械捕捉害蟲,機械和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病蟲草害。以上方法不能有效控制害蟲時允許使用國家標準《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 19630—2019)附錄表A.2所列出的物質(表1-2)。
表1-2 有機植物生產中允許使用的植物保護產品



5. 污染控制
有機地塊與常規地塊的排灌系統應有有效的隔離措施,以保證常規農田的水不會滲透或漫入有機地塊。常規農業系統中的設備在用于有機生產前,應得到充分清洗,去除污染物殘留。
在使用保護性的建筑覆蓋物、塑料薄膜、防蟲網時,只允許選擇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類產品,并且使用后應從土壤中清除。禁止焚燒,禁止使用聚氯類產品。有機產品的農藥殘留不能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準相應產品限值的5%,重金屬含量也不能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準相應產品的限值。
6. 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應采取積極的、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過量或不合理使用水資源等,在土壤和水資源的利用上,應充分考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應采取明確的、切實可行的措施,預防土壤鹽堿化。提倡運用秸稈覆蓋或間作的方法避免土壤裸露。應重視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應重視對天敵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應充分利用作物秸稈,禁止焚燒處理。
二、有機產品包裝與儲運要求
(一)包裝
提倡使用由木、竹、植物莖葉和紙制成的包裝材料,允許使用符合衛生要求的其他包裝材料。包裝應簡單、實用,避免過度包裝,并應考慮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允許使用二氧化碳和氮作為包裝填充劑。禁止使用含有合成殺菌劑、防腐劑和熏蒸劑的包裝材料。禁止使用接觸過禁用物質的包裝袋或容器盛裝有機產品。
(二)貯藏
經過認證的產品在貯存過程中不得受到其他物質的污染。貯藏產品的倉庫必須干凈、無蟲害、無有害物質殘留,在最近7 d內未經任何禁用物質處理過。除常溫貯藏外,允許以下貯藏方法:貯藏室空氣調控、溫度控制、干燥、濕度調節。有機產品應單獨存放。如果不得不與常規產品共同存放,必須在倉庫內劃出特定區域,采取必要的包裝、標簽等措施確保有機產品不與非認證產品混放。產品出入庫和庫存量必須有完整的檔案記錄,并保留相應的單據。
(三)運輸
運輸工具在裝載有機產品前應清洗干凈。有機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應避免與常規產品混雜或受到污染。在運輸和裝卸過程中,外包裝上的有機認證標志及有關說明不得被污染或損毀。運輸和裝卸過程應有完整的檔案記錄,并保留相應的單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