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酸性體質”和“堿性食物”,哪個是謠言?
2019年1月10日,由北京市科學記者編輯協會和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主辦的“科學”流言求真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其中“酸性體質”這個流言以時間長、信者眾、傳播廣、變種多而位列榜單。
只要在網上搜索,就能看到無數“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堿性體質易生男孩”“堿性食物和酸性食物”之類的文章。這些說法當中,哪些是謠言呢?這里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首先,食物的確是可以按其所含化學元素分為兩類,即成酸性食物和成堿性食物,簡稱為酸性食品和堿性食品。
在蔬菜和水果中,因為硫、磷、氯等成酸性元素的含量低,鉀、鈣、鎂等成堿性元素的含量相對高,所以它們代謝之后產生的物質以金屬陽離子為主,有利于平衡血液和尿液中的酸性物質,因此稱為堿性食品。請注意,“成堿性”“成酸性”是指到了體內之后,代謝終產物是酸性還是堿性,和這種蔬菜的味道是否酸,用pH試紙測試是酸還是堿,一點關系都沒有。比如,番茄和橙子都是酸味的,但它們屬于堿性食品。但是,土豆、紅薯、紫薯、芋頭、山藥之類的薯類食物,含鉀量非常高,蛋白質含量比較低,它們是弱“成堿性”的。
而魚肉蛋類,以及精白米、精白面都是成酸性食物。因為加工中去掉了主要分布在其外層的絕大部分礦物質元素,卻保留了內部的儲藏性蛋白質。因此,用精白米、精白面和糖加工成的餅干等糕點,也是“成酸性”的。
如果一種食物的“干貨”中,成酸性元素和成堿性元素的量相當,它就是中性的。比如牛奶,基本上是中性,微微有一丁點成堿性,因為它既富含磷和硫(成酸性元素),又富含鈣(成堿性元素)。
若長期大量吃魚肉蛋類等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薯類吃得少,身體的“酸負荷”就會過大,從而會增加骨質疏松的風險,還會增加患乳腺癌、腸癌等疾病的風險。反過來,吃太多蔬果、太少蛋白質食物也是不行的,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也會營養不良,甚至死亡。成酸性食物和成堿性食物并不需要每天精確平衡,只要能在一段時間內總體上基本平衡即可。這樣,各種營養素的供應比例合理,是最有利于身體健康的。
不過,這和“體液偏酸”“身體變酸”完全不是一回事。
人體體液的酸堿度長期保持弱堿性,pH值在7.35~7.45之間,波動過大會導致生命危險。所以,健康人的身體具有強大的酸堿平衡能力。吃進來食物的化學元素是否平衡,并不是血液酸堿性的決定因素。健康人體的血液有強大的緩沖能力,腎臟有選擇性排出某些離子的能力,呼吸排出二氧化碳的量和頻率也能調節酸堿平衡。此外,骨骼作為鈣的儲備庫,動員鈣也能起到中和酸根離子的作用。所以,人體的血液是不會因為吃某種食物或保健品而變酸、變堿的。如果不是需要去醫院緊急處理的情況,是不用過度擔心的。只有一些極端的飲食情況,才會出現血液過度偏酸或偏堿的結果。比如,嚴重饑餓或生酮飲食食用不當的時候,人體會產生過多酮體,使血液變酸,甚至達到酸中毒的程度。
所以,“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之類的說法,是謠言。“吃堿性食物就能讓血液恢復堿性”,甚至“包治百病”,也是謠言。堿性保健品不能代替健康飲食,吃營養平衡的飲食即可,無須花高價購買堿性保健品。
同樣,生男生女也不取決于母親所吃食物的酸堿性。在貧困時代,人們較少能吃到魚肉蛋類,常以食粗糧和蔬菜為生,堿性食品的攝入嚴重過量,難道就生不出女孩了嗎?顯然這個謠言是很荒唐的。
那么,為什么十幾年來這些謠言傳播這么廣,甚至很多人深信不疑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濟利益的推動。一些號稱堿性水、堿性保健品的產品廣告大力宣傳“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堿性食品包治百病”的概念,他們的宣傳力度比科普力度強大幾個數量級。由于利益的驅動,科學謠言插上了翅膀。
若說酸堿體質這個提法是來自哪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美國暢銷書作者Robert O.Young。他從2002年起,出版了一系列的暢銷書來宣傳“酸堿體質”理論,很快這種說法便擴散到了全世界。就在2018年底,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一則消息:據《圣地亞哥聯合論壇報》報道,Robert O.Young被法院判處賠償一位癌癥患者1.05億美元,案由是聽了他的建議,這位患者放棄了正規治療,只靠他兜售的堿性食品治療癌癥,最終造成病情惡化,檢方認為他是個“兜售偽科學的江湖醫生”。這個判決也讓很多對酸堿體質說法深信不疑且花巨資購買所謂“堿性保健品”“堿性食品”的人清醒過來。當然,肯定還有很多的人至今仍然不知這是個謠言。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人們平均每天吃200~350克水果、300~500克蔬菜、40~75克純肉、40~75克去骨魚蝦、1個蛋、1杯牛奶,主食還要有(1/3)~(1/2)的雜糧薯類。這么吃,成本并不高,卻十分健康。
在最近兩三年的最佳飲食評選當中,地中海膳食、DASH膳食和彈性素食這三種膳食模式位列健康飲食前三名。它們和中國的膳食指南大同小異,都鼓勵大家多吃蔬菜、全谷雜豆,同時攝入適量水果。按這樣的食物比例,各種營養元素能自然達到平衡,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預防多種慢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和癌癥的發生。
其實,要想讓自己攝取的各種元素比例合理,最關鍵的就是均衡飲食,您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