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農藥環境毒理學基礎
  • 萬樹青 李麗春 張瑞明編著
  • 4367字
  • 2021-12-24 19:27:15

第二節 環境問題的由來

人類誕生以后,人類除了以自己的存在來影響環境,適應環境外,還以自己的勞動來改造環境,把自然環境轉變為新的生存環境,繼而新的生存環境再反作用于人類,經反復曲折長期的過程,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己。人類通過勞動學會了更有效地利用環境,改造環境,給自然環境打上了人類社會活動的烙印,并相應地產生了一個智能圈或技術圈、社會經濟圈。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就是這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而來的。

一、環境分類

自然環境、工程環境、社會環境共同組成各級人類生存環境的結構單元。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是由大氣、水體、土地、巖石和生物等各種自然環境要素以不同的組分和耦合方式,組成的多種多樣的生存環境。自然環境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作進一步分類,按要素可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按生態特征可分為陸生環境、水生環境等;按人類對其影響程度,可分為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等。

2.工程環境

工程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的工業、農業、建筑、交通、通信等工程所構成的人工環境,構成一個整體的技術圈。它表示由人類社會建造的有一定的社會結構和物質文明的世界,包括地球上使用技術手段的一切領域或地球表層由技術引起全部變化的總和,如工業系統、農業系統、交通系統、通信系統、城市系統和鄉村居住系統等。工程環境的形成,表明技術因素對自然界的作用,它一方面表明人類的本質力量,人類技術因素對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表明人類技術因素離不開自然界的狀況。因此,工程環境不能破壞自然環境,不能毀壞生物圈,而應遵循生態系統的原則,補充其生物圈,完善其自然環境,并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工程-自然”統一的系統。

3.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人類在長期生存發展的社會勞動中所形成的,是人與人之間各種社會聯系及聯系方式的總和,包括經濟關系、道德觀念、文化風俗、意識形態、法律關系等。與自然環境的概念一樣,它也是在把環境看成是以人為中心的客體的這一大前提下派生出來的一個概念,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人類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由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質、創造的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的物質文化等所構成的總和。社會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必然產物,它一方面是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促進因素,另一方面又可能成為束縛因素。社會環境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一種標志,并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不斷地豐富和演變。社會環境還可以進一步分為文化環境、心理環境等。

總之,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復雜的多極的譜系。以自然環境為主體的區域環境有森林、草原、沙漠、冰川、海洋、湖泊、河流、山地、平原等多種類型。它們主要是地球自身長期演變發展的結果。當然也會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以人工環境為主體的區域環境有城市、農村、工業區、旅游區、開發區等多種類型。它們分別構成一個個獨特的人類生態系統?,F實社會中,區域環境往往兼具二者的特點,是一種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的環境,由于解決環境的問題,關鍵在于人類的社會活動,因此,區域環境主要是按社會的經濟結構和行政體系來劃分。全球環境又稱地球環境,范圍包括大氣圈中的對流層和平流層的下部、水圈、土壤巖石圈和生物圈。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物棲息繁衍的場所,是向人類提供各種資源的場所,也是不斷受到人類活動改造和沖擊的空間。宇宙環境指的是大氣層以外的環境。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外圈部分,即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這是人類活動進入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地球鄰近的天體的過程中提出來的概念,也稱空間環境。無論從何種角度進行環境分類,環境都具有共同的特性。首先,環境是一個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客觀物質體系,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它既有依托作用,又有限制作用,因此,有合適與否,或優劣之分。其次,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同地區的環境由若干個獨立組成部分(環境要素),以其特定的聯系方式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環境還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變動性特征,區域性在于各個不同層次或不同空間的地域,其結構方式、組成程度、能量物質流動規模和途徑、穩定性程度等都具有相對的特殊性,從而顯示出區域特征。環境的變動性是指在自然和人類社會行為的共同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和外在狀態始終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當人類行為作用引起的環境結構與狀態的改變不超過一定限度時,環境系統的自動調節功能可以使這些改變逐漸消失,使結構和狀態恢復原有的面貌。也就是說,人類通過自己的社會行為可以促進環境的定向發展,也可能導致環境的退化。

二、環境問題的產生及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一)環境問題的產生

1.環境問題發展階段的劃分

所謂環境問題,是指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問題。環境問題古已有之,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提高而相伴產生。并由小范圍,低程度危害發展到大范圍,對人類生存造成不容忽視的危害;即由輕度污染、輕度破壞、輕度危害向重污染、重破壞、重危害方向發展。依據環境問題產生的先后和輕重程度,聯系人類文明的進程,可將環境問題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環境問題萌芽階段(工業革命以前):在農業文明以前的整個遠古時代,人類以漁獵和采集為主,人口數量極少,生產力水平極低,對自然環境的干預甚微,可以認為不存在環境問題。

第二階段。從農業文明時代開始,人類掌握了一定的勞動工具,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能力,在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強度也在不斷加大。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料,人們開墾耕地,把許多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壞,使地球表面裸露出大片黃土地。出現了如地力下降,土壤鹽堿化、水土流失,甚至河道淤塞、改道和決口等主要環境問題。但這時的環境問題還只是局部的,零散的,還沒有上升為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問題。

第三階段。環境問題發展惡化階段(工業革命至20世紀50年代):從英國產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水平突飛猛進,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各種機器、設備競相發展,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大規模地改變了環境的組成和結構,從而也改變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系統,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一些工業發達的城市和工礦區的工業企業,排出大量廢物污染環境,天空黑煙彌漫,水體烏黑發臭,礦山黑跡斑斑,使環境污染事件不斷發生。如1873年12月、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2月,英國倫敦多次發生可怕的有毒煙霧事件,19世紀后期,日本足尾銅礦區排出的廢水污染了大片農田,1930年12月,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由于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在逆溫條件下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事件。如果說農業生產主要是生活資料的生產,它在生產和消費中所排放的“三廢”可以納入物質的生物循環而能迅速凈化、重復利用的話,那么,工業生產除生產生活資料外,還大規模地進行生產資料的生產。大量深埋地下的礦物資源被開采出來,并加工利用投入到環境之中。許多工業產品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排放的“三廢”都是生物和人類所不熟悉,且難以降解、同化和忍受的??傊?,隨著大機器生產、大工業的日益發展,環境問題也隨之發展且逐步惡化。

第四階段。環境問題的第一次高潮(20世紀50~80年代):環境問題的第一次高潮出現在20世紀50~80年代。20世紀50年代以后,環境問題更加突出,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連接不斷,1952年12月的倫敦煙霧事件、1953~1956年的日本水俁病事件、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1972年的骨痛病事件等,曾造成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20世紀50年代突現的化學農藥的環境問題構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環境問題高潮。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為:第一,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速度加快;第二,工業不斷集中和擴大,能源消耗激增。當時,在工業發達國家環境污染已達到嚴重程度,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激起廣大人民的不滿,也影響了經濟的順利發展。

環境問題的第二次高潮(20世紀80年代后):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具體地說于1984年由英國科學家發現、1985年美國科學家證實在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構成了第二次世界環境問題的高潮。人類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這時的環境問題已由工業污染向城市污染和農業污染發展,由點源污染向面源(江、河、湖、海)發展,局部污染向區域性和全球性污染發展,呈現出地域上擴張和程度上惡化的趨勢。各種污染交叉復合,正危及整個地球系統的平衡。環境問題的性質也由此產生了根本的變化,即上升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則很可能會使人類文明面臨滅頂之災。

(二)環境科學的產生及環境科學學科體系的產生和發展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顯著,人們愈來愈迫切地希望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掌握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環境科學正是在人們的殷切企盼中發展起來的。由于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環境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學科體系。

1.20世紀5070年代末——環境工程學

最初人們認為環境問題是生產技術方面的問題,以治理污染為主要手段,原則是“誰污染誰治理”,環境科學成了治理污染的代名詞,也促進了環境工程學的發展。但這時期雖然采取了各種污染治理對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然而環境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2.20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環境規劃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

隨著這些學科的發展,人們發現環境問題的產生是單個的生產廠商將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的結果,這就是著名的“環境外部性”理論。該理論認為,由于將環境資源看成是可以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生產廠商無需對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環境資源支付費用,而是將產品成本中的應包括的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政府,從而使成本外在化。采取的對策是大量的經濟手段,原則為“外部性成本內在化”,即設法將環境的成本內在化到產品的成本中去。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賦值,使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由經濟開發建設行為擔負。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進步就是認識到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價值性。促使環境經濟學、環境規劃學和環境法學蓬勃發展。其結果是雖對解決環境問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環境仍在惡化。

3.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環境管理學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第一次將環境問題與發展聯系起來。明確指出,目前嚴重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類的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采取的對策應該是改變目前的發展方式,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結果是促進了環境管理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環境科學思想和方法的演變說明了人類是可以逐漸認識并把握到自然的存在價值的,更說明了在嚴重的環境問題面前,覺醒了的人類完全有可能克服這個發展的難題和障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 怀柔区| 正蓝旗| 凤庆县| 台湾省| 容城县| 兰溪市| 肥东县| 来安县| 盐城市| 芷江| 郓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莲花县| 卢氏县| 延安市| 沁阳市| 顺义区| 惠安县| 阳原县| 汉寿县| 积石山| 保靖县| 霸州市| 固始县| 宽甸| 保德县| 全南县| 台中市| 卢龙县| 大荔县| 新龙县| 巴青县| 凤冈县| 石河子市| 汾阳市| 霍林郭勒市| 广汉市| 法库县| 涟源市|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