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政府經濟職能研究
最新章節: 二、英文部分
世界各國的發展史已經證明,政府在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代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政府這只“有形之手”與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相互補充、密切配合,以實現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然而,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政府失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它與市場失效交織在一起,不僅使政府干預經濟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政府的公信力面臨著重大挑戰。如何科學合理的界定政府經濟職能、重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關系,以盡量減少政府失效現象的發生,無疑是一個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課題。政府本質是一個社會契約,它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政治上的委托—代理關系,政府兼具“公共人”和“非公共人”雙重屬性,政府組織和政府官員個體都有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政府利益與公眾利益并不完全重合。這是本文立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政府的經濟職能是指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促進經濟發展、管理經濟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責和功能,本質上是一種公共受托責任。政府行使經濟職能的過程實際上是政府履約的過程。于是,作為委托人的公眾就會對政府履約的能力、意愿和行為有一個評價,這種評價的高低反映了政府信用的高低。當政府不能正確有效地履行經濟職能,就出現政府失效。政府失效與政府失信存在著密切聯系,政府失信導致政府失效,而政府失效進一步加劇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因此政府失信與政府失效之間存在著積累循環的因果關系。解決政府失效問題的一個根本途徑是加強政府的信用管理,提升政府信用。信用是人們出于合作的需要而在長期的經濟交往中逐漸形成的行為規則,是主觀上的誠實守信和客觀上的償付能力的統一。相應地,政府信用同樣是一種行為規則,是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責任的能力與意愿的統一。這是政府機構通過履行政府職能而獲得的信用,政府信用的高低通過社會公眾對一個政府守約重諾的意愿、能力和行為的評價反映出來。政府信用包括體制信用和人格信用兩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層面,前者主要由制度和體制本身所決定,是政府的整體信用;后者由政府成員在行使政府權力時的行為所決定,是政府的個體信用。政府信用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中處在核心地位,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政府信用又是一種稀缺資源,其稀缺性是由委托—代理關系的內在風險性所決定的。政府的信用風險一方面表現為政府履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表現為履約意愿和動力不足,因而極易出現政府失信。政府失信依其程度和范圍不同可分為整體性的或體制性的政府失信以及局部性的或人格化的政府失信。政府失信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西方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政府改革運動,一個根本動因就是要減少政府失效現象,重塑政府形象,重建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關系。而原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紛紛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根本原因就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承擔了太多的職能,從而與它的能力不相稱。中國也同樣經歷了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政府職能模式由全能政府向責任政府和信用政府轉變的過程。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起來,出現系統性或者整體性政府信用風險的概率已經大大降低。
因版權原因待上架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
上架時間:2016-09-26 12:31:11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華中科技大學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