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宴
- 苑洪琪 顧玉亮 蘇徵樓繪
- 1486字
- 2021-12-24 19:18:37
元宵節吃“圓子”
元宵節這一天,清代宮廷御茶膳房要連夜制作,保證皇帝、皇太后、皇后、嬪妃等人都能吃上元宵。
到了清代,無論南方北方,吃元宵已經成為全國范圍的節令標志。

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把「夜」稱為「宵」,所以上元節又稱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于漢代,而在這一天食用的湯圓、浮圓就稱為元宵。唐代開元年間,元宵節食用的“面繭”,可能是元宵的前身,到五代時已有吃湯圓的記載。宋代以后,湯圓被稱為“圓子”“團子”,宋人作的《圓子》,描述了當時上元節令吃的“圓子”已是普遍的食品。元初文人陳世崇,用“麝圓?拍澄沙團,餶饳糖霜乳橘盤”的詩來詠當時的圓形面食。元人韓奕《易牙遺意》卷下記載了若干種圓形面食的制作方法,其中一種制法是:“沙糖三斤半、白面二斤、胡桃仁十兩。先用糖一斤半、水半盞和面炒熟,次用糖二斤、水一盞溶開,入前面在內再炒。候糖與面做得丸子,拌胡桃肉,搜勻作劑切片。”元代以后,圓子的花色品種逐漸增多,人們智思巧創,施展多種烹制手法制作團圓食品。
明代時,元宵已有南北不同的名稱。據《明宮史·火集》記載:“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謂湯圓也。”
到了清代,無論南方北方,吃元宵已經成為全國范圍的節令標志。清代乾隆帝詩云:“美擅團圓節,名傳燈月筵。清風同說餅,嘉夜煮浮圓。”月亮和“圓子”在這一天同圓,取天上人間“團團圓圓”之意。《養吉齋叢錄》卷二四記載:“浮圓子以元宵節食之,遂名元宵。宮中亦以此為節物。”
正月十五全年中第一個月圓夜,一元復始、大地回春,被視為年頭佳兆。世人歡聚,離開先世應得到懷念。借節祭祖,思舊感恩,擺上供品,在先祖面前默默地祈禱一番,然后闔家團聚,吃元宵以象征闔家團圓幸福。
宮廷元宵節祭祖比民間更顯排場,供品以元宵為主,還要備三牲(豬、雞、魚或鴨)、酒、茶、干鮮果。《御茶膳房》檔案記載,乾隆年間元宵節祭祖供在午時前,御膳房煮好元宵后皇帝親自在紫禁城的神佛殿、奉先殿、太廟等處神祖前上供元宵,焚香磕頭,祈福保佑。正月十五用元宵祭祖雖不在薦新之列,但元宵節與傳統的元旦(即春節)首尾相連,元宵節之后年節的活動才算完結,生活始復常態,因此它既是春節的延續,也是傳統年節活動的尾聲,整個年節活動到元宵節達到高潮。
元宵節這一天,清代宮廷御茶膳房要連夜用牛奶和面制作奶子元宵,保證皇帝、皇后、皇太后、妃嬪等人都能吃得上。
乾隆年間,每逢元宵節,乾隆帝都要陪伴母親崇慶皇太后到圓明園的山高水長殿過節。殿內設桌擺元宵與果盒,到了夜晚,皇帝與皇太后觀燈、吃元宵,親王、皇子、皇孫隨侍左右,其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慈禧與光緒帝同是母子,同是皇太后與皇帝,卻與乾隆帝母子形成極大的反差。據《清史軼聞》載:有一年元宵節的早晨,光緒帝吃完元宵,前往慈禧太后面前請福安,慈禧正在吃元宵,隨即賜光緒元宵。宮中規矩,如果賜膳不吃是不敬。光緒帝雖已吃飽卻懼怕慈禧,只得強吃。最后實在吃不下了,就悄悄把幾枚元宵藏于袍袖內告退。元宵又黏又燙,弄得光緒帝狼狽至極。這也成為清代宮廷元宵節的一段軼事。
元宵節還是個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節日當天清帝后都要到圓明園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觀鰲山燈、觀花炮,同樂園唱聯臺戲等。乾隆時期,在元宵節期間筵宴群臣、賦詩聯句,邊飲酒、邊作詩是乾隆帝的一大樂事。賦詩的花樣很多,有疊舊韻的、有填詞的,更多的是皇帝和眾臣作聯句詩,即皇帝先作一詩,余人以皇帝詩的末句為首句接著往下作,按座位順序依次賦詩的大臣才思敏捷,必須經得起即情賦詩的考驗,不然是沒有資格與皇帝共同聯句的。

奶子元宵

《弘歷雪景行樂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