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宴
- 苑洪琪 顧玉亮 蘇徵樓繪
- 1581字
- 2021-12-24 19:18:36
皇帝也愛吃火鍋
新年伊始,滿桌大小參差的元寶火鍋以及鍋內盛著的豐肴佳饌,烘托出皇家過年的喜慶氣氛。

火鍋又稱暖鍋、熱鍋,是溫熟食、煮生食的「炊食合一」用具。
火鍋又稱暖鍋、熱鍋,是溫熟食、煮生食的“炊食合一”用具。清代宮廷的火鍋有其獨特的歷史傳統和飲食特色。清代皇室早期生活在今天的東北,東北的無霜期短(一年只有四個月不結冰),天氣寒冷,所以養成了吃熟食、用溫餐具的習慣。入關后,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但冬季用溫餐具的習慣沒改。在記載皇帝飲食生活的膳單中,都有用熱鍋、暖鍋的記載。皇帝冬季筵宴,也多以暖鍋為主。清代最負盛名的“千叟宴”,就是依不同身份、不同等級而設擺成銀、錫、銅三種質地的暖鍋宴。
暖鍋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肉、蔬菜放到沸水中可以煮熟;另一種是組合式的,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暖鍋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清代宮廷使用的暖鍋質地精良,造型樣式繁多。材質有金銀鑲嵌的,有純銀的,有琺瑯的、錫的、銅的、陶瓷的等。造型多寓意吉祥、喜慶、榮華、富貴,有方勝形、梅花形、瓜果形、八角形等。有單一件使用的,也有成雙配對的,還有數十件、數百件式樣相同的。
千叟宴在清代宮廷舉辦過四次,康熙帝、乾隆帝分別舉行兩次。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為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大型酒宴。千叟宴在歷史上起于清康熙,止于乾隆,都是皇帝老年時,感懷自己曠古未有的“孜孜圖治”,宴請那些對國家有功的老臣,每次至少都要兩三千人。人們對這些已經耳熟能詳,不過千叟宴在什么地方吃、怎么吃,以及吃什么,恐怕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千叟宴的排場和入宴程序很有講究。開宴之前,在外膳房總理大臣的指揮下,依照入宴耆老品位的高低,預先擺設宴席。除寶座前的御筵外,共擺宴桌八百張。宴桌分東西兩路相對排列,每路六排,每排二十二至一百桌不等。如乾隆六十年擺在寧壽宮、皇極殿的最后一次千叟宴,寶座前設乾隆帝和嘉慶帝御筵,外加黃幕帷罩。殿內左右為內外王公一品大臣席,殿檐下左右為二品大臣和外國使臣席,丹墀甬路上為三品官員席,丹墀下左右為四五品官員和蒙古臺吉席。其余低等人員,俱布席于寧壽宮門外兩旁。東西兩旁各席,設藍幕帷罩。
按照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宴席分一等桌和次等桌兩級設擺,餐具和膳品也有明顯的區別。一等宴席擺設在殿內和廊下兩旁。王公和一二品大臣以及外國使臣在一等宴桌入宴。一等宴席每桌擺設火鍋兩個、煺羊肉片一個、鹿尾燒鹿肉一盤、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兩個、烏木箸兩只。另外備肉絲燙飯。次等宴席擺設在丹墀以下。三至九品官員、蒙古臺吉、頂戴、領催、民兵等在次等宴桌入席。次等宴席每桌擺設火鍋兩個、豬肉片一個、煺羊肉片一個、煺羊肉一盤、烤狍肉一盤、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兩個、烏木箸兩只。同樣備肉絲燙飯。
據清宮內務府《御茶膳房簿冊》記載,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一等宴席和次等宴席共八百桌,連同御宴,共消耗主副食品如下:白面七百五十斤十二兩,白糖三十六斤二兩,澄沙三十五兩,香油十斤二兩,雞蛋一百斤,甜醬十斤,白鹽五斤,綠豆粉三斤二兩,江米四斗二合,山藥二十五斤,核桃仁六斤十二兩,曬干棗十二斤二兩,香草五兩,豬肉一千七百斤,菜鴨八百五十只,菜雞八百五十只,肘子一千七百個。
又據《清宮內務府奏銷檔》記載,千叟宴席每桌用玉泉酒八兩,八百席共用玉泉酒四百斤。為舉辦一次千叟宴,內務府葷局和點心局還要燒柴三千八百四十八斤、炭四百一十二斤、煤三百斤。
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宴后,乾隆帝還對這些老叟們進行賞賜。賞賜物品有如意、壽杖、朝珠、貂皮、文玩、銀牌等。

南鮮暖鍋
清代的千叟宴就是依不同身份、不同等級而擺設成銀、錫、銅三種質地的暖鍋宴。

清代光緒銀鍍金壽字火鍋(手繪圖)

年夜火鍋

弘歷行書千叟宴《恭依皇祖元韻七律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