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喜歡自言自語不是毛病
- 家教必讀書:2—3歲叛逆期,媽媽要懂的心理學(2)
- 岳賢倫
- 3118字
- 2021-12-08 10:46:20
叛逆期案例
蓉蓉快3歲了,這段時間以來,細心的媽媽發現,她特別喜歡自言自語。蓉蓉總是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旁邊,津津有味地、小聲地說著什么,嘀嘀咕咕的,好像在給別人講故事,但她身旁根本連一個人都沒有。
一天中午,到了午睡的時間,可蓉蓉不睡,她又躺在床上,一個人在那兒自得其樂地嘟嘟囔囔說著話。蓉蓉的聲音并不大,所以,媽媽只能聽見她在說著話,具體說的什么根本聽不清楚。于是,媽媽忍不住湊過去想聽聽。然而,媽媽一走進臥室,蓉蓉馬上就不再說了,還懊惱地撅起小嘴,責怪媽媽打擾了她:“我要睡覺了,媽媽走開!”媽媽便問她:“寶貝,你剛才自己在說什么呢?”“沒有?!比厝厝隽藗€謊。“真的沒有嗎?”“沒有,我要睡覺。”說完,蓉蓉就閉上了眼睛,假裝睡著的樣子。
媽媽對蓉蓉的這些表現不禁有些擔心:“這孩子怎么回事?不和我說話,卻自己一個人在那兒嘰里咕嚕地不知道說些什么。”
媽媽將這件事情說給了爸爸聽,爸爸說,孩子可能是無聊了,自己和自己玩呢,不要多想。盡管爸爸這樣安慰,可媽媽的心里還是有些忐忑不安。媽媽仔細地觀察了很久,發現蓉蓉真的喜歡自己和自己說話。媽媽在想:是不是應該找個兒童心理醫生給蓉蓉看看呢?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自言自語是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發展的正?,F象,媽媽不必著急
當發現2~3歲的孩子有自言自語的現象時,父母根本不用著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這正是孩子語言發展從外部語言過渡到內部語言的關鍵時期,自言自語其實正是孩子把內心思考的內容用語言表達了出來。2~3歲孩子的思維能力正在飛速地發展,但并未成熟,他需要用一些具體的語言來幫助自己思考,從而慢慢地理清思路。由此可見,孩子的自言自語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創造性的說話游戲,這類游戲是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年齡和能力的增長,孩子小聲的自言自語會逐漸轉變為靜默無聲的內部語言,即像成人一樣進行不出聲的沉默思考。
孩子自言自語多表現在他一邊做一些事情,一邊用語言來說明自己正在做的動作,或者用語言來補充自己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或者用語言說出自己即將要做卻還沒有做的事情,或者做事情遇到了困難,通過自問自答來表示自己的懷疑以及困惑。自言自語時,孩子的身心放松,暢所欲言,其語言也充滿了感情色彩,充分地表達、宣泄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樣做有助于孩子的情緒穩定。而且,孩子在自言自語時往往會集中注意力,這樣十分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和認知水平的提高。
自言自語是孩子社會經驗積累的體現,那些已經上了幼兒園或者經常和小伙伴玩耍的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會更多。國外有學者發現,富有社會性的孩子自言自語較多,聰明的孩子能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多給孩子一些提示,豐富他的語言和知識
在孩子自言自語時,媽媽應該學會傾聽,以便于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同時,還可以多用語言給孩子一些提示,隨時隨地教給他一些常識,便于孩子豐富自己的語言和知識。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森森總是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開始時,媽媽還以為森森在低聲地背童謠或是唱兒歌,也就沒放在心上。
有一次,森森把積木統統倒在了地上,他對自己說:“把這個放在哪里呢?”這句話媽媽聽得很清楚。于是,媽媽走過來,告訴正拿著積木猶豫不決的森森說:“這塊積木是正方體的,你好好想一想,它能和哪些形狀的積木放在一塊?”聽了媽媽的話,森森放在了一塊長方體積木的上面。媽媽拿著一塊一塊的積木,告訴森森:“這是圓柱體,這是三角體,這是半圓體,這是正方體,這是長方體?!蓖瑫r,媽媽還讓森森用手觸摸這些積木,教他怎樣將積木放進對應的形狀孔。對形狀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媽媽就教森森認識顏色,告訴他積木有紅色、藍色、黃色、綠色,一邊說,一邊拿出相應的顏色給森森看,他很快就能說出這幾種顏色了。
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森森邊玩邊學,現在可以很熟練地把圓柱體、正方體和長方體通過形狀輪投入到桶里,他也知道了所有積木的顏色,自己沒事的時候就喜歡依次說出不同的顏色,而且能做到準確無誤。森森還學會了搭積木,能搭八九層高呢!
孩子的自言自語可能是爸爸媽媽平時說過的話,也可能是他在把自己要做的一件件事情說出來,這是語言經驗的綜合和創造。孩子自言自語的過程,也是他通過語言來表達以前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知識,再次喚起記憶并強化它們的過程。
方法二:進行親子游戲,和孩子一起想象
有些孩子自言自語時往往先要把自己想象成某種角色,然后按照這個角色的行為說話。這時是訓練孩子表達的好機會,媽媽可以和他進行親子游戲,滿足孩子將內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的欲望。
3歲的鑫鑫經常喜歡抱著自己的玩具,一邊走來走去,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著:“你要乖一點,不要鬧?!薄靶氊?,快點睡覺吧。”等許多話。
一天上午,媽媽看到鑫鑫在和她的玩具熊說個不停:“你不能這樣。”“你壞,我打你!”……鑫鑫一邊說,一邊做著相應的動作。這時,媽媽走過去,假裝自己是玩具熊,哭著鼻子說:“好疼,你為什么要打我?”逗得鑫鑫咯咯地笑了,她繼續說:“你不聽話。”“我哪里不聽話了,我只是沒有早早地起床而已?!眿寢屪龀鲆桓奔任挚蓱z的樣子。鑫鑫大聲問:“還有呢?”“還有就是昨天我打了小朋友一下,可我已經認識到了錯誤,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還有呢?”“那次我還把爸爸的鞋給扔到窗戶外面去了?!薄斑€有呢?”“還有好多好多,我都記不起來了?!边@次,鑫鑫終于過了一把“家長癮”,訓斥了媽媽一番,高興得又蹦又跳。
由于鑫鑫思維的局限以及表達力不佳,雖然母女倆配合得不算默契,故事編得不夠圓滿,但卻玩得非常開心。如果媽媽能經常和鑫鑫玩這樣的游戲,以后鑫鑫就很少會再自言自語了。
親子游戲可以增強孩子思維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另外,做完游戲可以讓孩子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請他來設計不同的游戲規則。
方法三:多陪陪孩子,不讓孩子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
一些孤獨、缺乏伙伴交流的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也比較明顯。所以,父母不要以工作忙、沒有時間為理由,不帶孩子,讓孩子自己玩。不然的話,孩子就會感到寂寞,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
從小,瑞瑞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直到他兩歲多的時候,媽媽才把他接到身邊上幼兒園。媽媽發現,瑞瑞經常自己和自己,或和玩具自問自答。媽媽把這些情況反映給了奶奶,奶奶說平時瑞瑞就是這樣玩的。
媽媽覺得瑞瑞總是這樣不好,于是,媽媽有空就和瑞瑞一起玩。有一次,媽媽坐在電腦前,瑞瑞對鼠標產生了興趣,他伸手摸了一下鼠標?!斑@是什么呢?”瑞瑞說這句話時并沒有看著媽媽,像是在自己問自己??蛇@一次,他根本答不上來。好奇的瑞瑞把鼠標拿在手里轉來轉去玩個不停,媽媽的鼠標是光電的,下面有一個小紅燈一閃一閃的,瑞瑞看到了,感覺很神奇,他“咦?”了一聲,然后接著研究。媽媽告訴瑞瑞:“它是鼠標,用來操作電腦的。”
這時,瑞瑞發現了鼠標中間的滑輪,他先試探性地滑了兩下,確定可以滑之后,瑞瑞就一直上下來回地推,邊玩邊自言自語地說:“真好玩!”“好玩吧?雖然好玩,但不能像你這樣玩,會把它弄壞的?!眿寢屘嵝讶鹑稹H鹑鸩辉僦欢⒅髽?,他抬頭看了看媽媽,舉起手來比畫了一下子。媽媽明白了,笑著對他說:“好,等瑞瑞長到那么高的時候,再玩它。”
每當瑞瑞對某些事物感到好奇時,媽媽總會及時地告訴他那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時間長了,瑞瑞增長了不少新知識,嘴里也很少嘀咕著自言自語了。
平時,父母要多帶孩子出去接觸外界,引導孩子多與同齡人交往,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有開闊的視野,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只要孩子能和周圍的人正常交流,那么他自言自語的現象就是屬于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就會逐漸地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