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允許孩子適度趕時髦 追隨潮流
- 家教必讀書:12—18歲叛逆期,媽媽要懂的心理學(1)
- 岳賢倫
- 2869字
- 2021-12-08 10:46:26
叛逆期案例
安志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他是一個十分喜歡趕時髦、追隨潮流的孩子。最近半年時間,受另外幾個好朋友的影響,他也加入了哈韓大軍。也難怪,最近兩年隨著各種韓劇的熱播和韓國服飾、電器的大舉“入侵”,在青少年中刮起一陣陣“韓流”。安志和他的朋友們正是受“韓流”侵襲的年輕人。他們看韓國電視劇,穿韓國服裝,用韓國電器,聽韓國歌曲……整個的生活似乎都被“韓流”包圍了。
有一次,媽媽去附近商場購物,看到安志正和幾個小伙伴在逛街。安志身上穿著一件黑色的大T恤衫,上面印著幾個大大的韓文,特別顯眼。另外兩個男孩的打扮就更加“引人注目”了——他們兩個頭發都染成了金黃色,不過一個把頭發剪成了整齊的鋸齒狀,另外一個則是長發披肩,褲兜上還掛著丁丁當當的銀色掛件。
安志的媽媽一見到幾個孩子這身裝扮,就氣不打一處來,但是她并沒有發作,而是禮貌地應聲孩子們的問候。晚上回到家后,媽媽把安志叫到一邊問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安志告訴媽媽,他在幾個小伙伴的慫恿下買了這件韓式T恤衫。媽媽希望安志不要穿這樣的衣服,安志卻嫌媽媽管得太多了,于是二人起了爭執。最后爭執的結果是:安志可以穿這類T恤衫,但不能像另外兩個孩子那樣染黃頭發,搞怪異裝飾。退而求其次,安志勉強答應了。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應當允許孩子適度追隨潮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日韓電視劇的熱播,在青少年中的確出現了一批哈韓、哈日族,他們樂此不彼,引以為榮。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獨立的欲望比較強,他們有相對獨立的思想,有比較強的表現欲,但對很多事情有著盲從的心理,因此模仿日韓劇中青春偶像的打扮和行為就不足為奇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從眾效應,大意是指一個人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并且努力與他們保持步調一致的現象。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但這種行為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其性質取決于在什么時間及什么場合產生這種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可以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
拿上面的例子來分析,其實安志哈韓的行為本質上屬于一種從眾行為。周圍很多同齡人都在“韓流”的侵襲下加入哈韓大軍,安志被這種環境包圍,當然也不能“幸免”于此。如果他不哈韓,反而有可能被同伴們視為“異類”,這倒不利于他們的伙伴關系。再說了,孩子本身有自己的想法,或許他本人對“韓流”并不抗拒。這種情況下,如果媽媽嚴格強制安志“脫離群眾”,勢必會讓他遭到同伴們的嘲笑或“拋棄”。幸運的是,媽媽采取了一種開明的方式。她允許孩子和他的同伴們一樣哈韓,但并不主張完全地被他們同化,這種處理方式得到了孩子的認可。
現實生活中,媽媽要多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同時自己思想上也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這樣就容易形成和孩子思想一致的同理心,當孩子追逐潮流時不至于強烈反對。當然,對于孩子追逐潮流的行為要善加引導,不要讓孩子迷失自己。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允許孩子追隨潮流,但要合理、適度
前面講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追隨潮流,這說明他們有思想、有朝氣、有活力,是符合青春期心理發展的,家長不必完全限制。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追求,每個年齡段也都有每個年齡段的追求。孩子在青春期喜歡追隨潮流,喜歡哈韓、哈日,等過了這個階段,他們就未必如此了,這一時期的經歷或許只能成為被封存的記憶罷了。反過來講,如果完全限制、強制孩子追隨潮流,等于剝奪了他這一時期的快樂和自由,勢必會引起他的反抗。
上初二的心怡是一個特別愛美的小女孩,不僅喜歡打扮,而且特別喜歡追隨潮流。由于受日本電視劇的影響,最近一段時間又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哈日族”。平時她最喜歡搗弄自己的發型,涂抹自己的眼睛了。
可是學校規定,學生不準化妝,女生留長發的一定要扎上辮子,劉海不能過眉,鬢角不能留發。但是心怡總是想方設法在鬢角垂下幾縷頭發,說是這樣看起來顯得比較清純。前些日子,心怡還嚷著要去把頭發拉直,說是這樣綁起來才顯得柔順,但媽媽一直沒有答應她。后來她再三哭鬧,媽媽只好同意了。把頭發拉直后,心怡竟然還要求理發師特意為她剪了個發型,把劉海剪得整齊劃一剛過眉,看起來活像個清純的日本小女生。
回到家,媽媽看到了她的發型,雖然頗有微詞,但并沒有嚴厲批評她,而是耐心地教育她以后一定不要這樣做了。另外,媽媽還囑咐心怡,一定要把成績搞好,不要把心思花在打扮和追隨潮流上。成績好、心靈美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體現,這些才是真正的美。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心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哈日族”,但是媽媽面對這種情況,并沒有完全反對她這么做。因為媽媽理解青春期女兒的心理特點和需求,但是媽媽也沒有一味地遷就心怡,對她放任不管,而是及時地教育和開導了她。
方法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不像大人們那樣成熟、穩重。青春期的孩子亦是如此,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思想上可以說是處于一種隨波逐流的狀態。很多孩子追逐潮流,哈日、哈韓,主要是因為他們受感官的刺激,對新奇的潮流有一種盲目的向往和崇拜。他們的思維并不理性,容易受一些表象的迷惑。比如日韓流行文化,可能主題比較輕松,比較貼近生活,形式上比較自然、比較活潑,這正好迎合了這一時期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因此備受青睞。然而在本質上,日韓文化并不符合我們傳統的審美觀、價值觀,而日韓文化也并不像孩子們眼中看到的那么美好。相反,我們中國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這些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已經延續了近百代人,經歷過了無數次的檢驗。這些文化和智慧才真正能夠彰顯一個人的氣質和內涵,學到了這些文化和智慧,將來走向社會后才能大放異彩,而那些國內流行的日韓文化充其量只能作為青春的一抹記憶而已。這里有一個小例子,家長們不妨作為一個參考。
有一個上初二的孩子對韓國、日本的一些影視明星簡直到了崇拜的程度,但卻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么都不知道。父親長期以來對兒子的這種狀況十分擔憂,但又無可奈何。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后,父親眼前一亮:開幕式里展現出來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正好是教育孩子的絕好教材嗎?此時全家人正好都坐在電視機前看開幕式,開幕式里美輪美奐的燦爛畫卷、四大發明、中華武術等表演讓兒子看得目瞪口呆。父親趁勢教育孩子:“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你應該好好學習學習,這才能真正地體現一個人的品位?!?
當然,孩子的思想和理解能力未必能達到家長的高度,但是家長不能因此放棄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進行傳統價值觀的熏陶,這事關孩子的未來,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方法三,可以適當做孩子的同盟軍
前面講到了,孩子追隨潮流并非一無是處,對孩子而言它有它的積極作用。比如,可以讓孩子放松身心,可以讓孩子接受新思想、新觀點,可以讓孩子與同伴們融入在一起等。所以說,家長嚴格禁止孩子追隨潮流并非是一件好事,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為了避免孩子在追隨潮流的過程中迷失自己,家長需要及時監督和引導,而為了有效地對孩子進行監督和引導,父母不妨加入孩子的陣營,成為孩子的同盟軍。很多事實證明,這種方式的確能夠起到有效的監督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