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曾頭市與晁天王

喻言影射

這一篇本來可以放在本書第二部,作為小說中一個人物與一個故事的考證,但是由于這個故事反金的態度非常明顯,正好拿來佐證我們在《南宋民眾抗敵與梁山英雄報國》篇中所講的忠義人心理,所以把它放在這里。

曾頭市是第七十一回大聚義之前的一個重要故事,始于第六十回,中間講了幾件別處的活動,結束于第六十八回。開始之時,宋江和公孫勝才在芒碭山收了樊瑞等幾個好漢加盟,回到梁山泊邊界,遇見金毛犬段景住來入伙。他自言是涿州(河北)人,平時只靠去北邊地面盜馬為生,這次去一個叫作槍竿嶺的地方偷到大金皇子乘坐的名駒“照夜玉獅子”,打算牽來梁山泊作為謁見之禮,不料經過凌州西南曾頭市時給曾家五虎搶了去。宋江派神行太保戴宗去查,戴宗回來時報告道,曾頭市為首的家族叫作曾家府,原是大金國人,五個孩兒都有武藝,號為“曾家五虎”,他們發了誓愿要與梁山勢不兩立。晁蓋聞報大怒,親自領兵去報仇懲戒,卻給兩個法華寺僧人騙進曾頭市內埋伏之中,被敵方的史文恭射死。以后,梁山英雄們擁宋江為主,引了盧俊義上山,又收了關勝、索超等幾員重要官將,破了大名府,然后大隊人馬去圍曾頭市。攻破之時,把史文恭捉住拿來剜心活祭晁蓋,其他未戰死的曾家人口一個也不留。

這是個有寓意的故事。今天的讀者不喜歡講寓意,他們看見這種方法從前用來解說《詩經》和《楚辭》都解得不好,他們反對在《紅樓夢》中索隱,自然也反對在《水滸傳》中找尋隱匿的意思??墒窃^市故事只能這樣解。倘使這是個無寓意的、直白的真實故事,倘使這里頭的宋江就是《徽宗本紀》里那個淮南盜,那么,他在宣和初年來到山東河北之時,怎么會遇上一個金人的村鎮呢?這時在宋金之間隔著一個遼,領土廣闊,有三百多座軍州,比宋小不了多少。由于它橫亙在中間,當初宋金結約對付它之時,宋使臣如馬政輩要航過渤海才能到達金國。在宣和時,宋金之間充其量只有寥寥幾個肯冒風險謀大利的商販會放洋或是迢迢千里走陸路穿過遼而往來,但即使是他們,也不會帶了家眷到外面去定居開族而形成曾頭市這樣的村鎮。再說,宋金之間的商販,恐怕也只會是宋人或遼人、金人這些農牧漁獵的部族,在這時候大概還未有遠出營商的習慣。

嚴敦易已經注意到這個故事是在映射宋金交綏,他指出,曾頭市與梁山泊的往還書札很有國書公文的味道,其中有“各守邊界”“遣使講和”“國以信而治天下,將以勇而鎮外邦”等言語(《全傳》第六十八回,第1158—1159頁)。但嚴氏沒有詳論下去,因為他看見《宣和遺事》沒有這個故事,就很快斷定這是元時的新創作。不過,他也了解到故事應當是宋人反金情緒的產品,于是后來又折中地說元人創作時或有所本1。此外,嚴氏也忽略了晁蓋死在此地的重大意義。

“靖康恥”

晁蓋喪生之事,很令人詫異。依照《水滸傳》敘述,蓼兒洼的好漢們在征方臘之前,上上下下都很齊全,一個也沒有死。他們武藝固然高強,所以不會死于戰斗中,而且運氣也實在好,即使被擒了,也總是囚在牢獄或檻車中,遲早讓弟兄們救回。這種英雄故事的寫法是很袒護英雄的,使讀者聽眾易于自擬其中的主角,從而得到快樂。那么,晁蓋為什么是個例外呢?他是“梁山泊主”,理應更難喪命才對。曾頭市那場仗,一個弟兄都沒有犧牲,偏偏是身為主帥的他死了。這個既有違故事慣例又兼不合常理的結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曾頭市故事若是映射宋金雙方在動干戈,晁天王是梁山泊主,便相當于大宋皇帝。宋的徽欽二帝是給金人擄去而死在異國的,現在故事說晁蓋在這個金人村鎮遇害。他死后,梁山好漢把他的靈位供起來,喊著報仇的口號來打曾頭市。當年的南宋,在和談之后是不作興提這件國恥了,但在建炎和紹興初年,自高宗皇帝而下,許多大臣和武將,乃至那些潰卒軍賊如“沒角牛”楊進和鐵槍王明等,前前后后說了不知多少“迎還二圣”的話。

也許晁蓋是專指欽宗,因為欽宗皇帝像晁蓋一樣,據說是給敵人用箭射死的?!端问贰分袣J宗的本紀并沒有說他怎樣死去,大概由于南宋史館諱言此事,元人修《宋史》時沒有官方資料可憑,而南宋之所以諱言,則因為欽宗的地位非常奇怪。我們在前面分析過2,欽宗是金人脅迫高宗投降的一枚棋子,當時談和的條件表面上是歸還韋太后,內里一定是不送還欽宗,亦不冊立他為帝,以免高宗困惱。于是欽宗從二十多歲登基被擄,在金國過了三十年,而南宋臣民早時還大聲疾呼要迎他回來,但和談之后大家漸漸識趣,不敢再提此事。他的死訊在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南侵前夕由金使傳來,那時宋人恐怕談都不敢談。

但宋人對被俘的皇帝很關心?!度泵藭帯肪硎姿龝恐?,敘述二帝北行的不下三十種之多。士大夫看書,半文盲的販夫走卒則在勾欄瓦子職業說話人和其他道聽途說的場合得到消息。他們所聽到的大概就是錄在《大宋宣和遺事》之中的這個傷心的故事:

(正隆六年)春,亮宴諸王及大將、親王等于講武殿場,大閱兵馬,令海濱侯延禧、天水侯趙集,各領一隊為擊掬。左右兵馬先以羸馬易其壯馬,使人乘之。既合擊,有胡騎數百自場隅而來,直犯帝馬,褐衣者以箭射延禧,貫心而死于馬下。帝顧見之,失氣墜馬。紫衣者以箭中帝,帝崩,不收尸,以馬蹂之土中。褐衣、紫衣,皆亮先示之意也。帝是歲年六十,終馬足之禍也。是歲,亮刷兵馬南征矣。(《宣和遺事》后集,“延禧欽宗墜馬為馬踩死”條)3

《水滸傳》中晁蓋便是被敵人一箭射下馬來的,弟兄們當然不會任由他被踐踏在馬足之下,他們拼死命把他救回,但這箭究竟取了他的性命。

《宣和遺事》是一本奇奇怪怪的雜錄,大概是南宋的“說話”資料集成。研究《水滸傳》的學者都知道它收了幾段零碎的水滸故事。此外,它上溯宋太祖得國,下至徽欽北狩和康王南渡,所錄許多有真有假的故事,并不限于宣和年間。靖康圍城和二帝被擄的敘述很詳,內容與一本叫作《南渡錄》的書差不多?!赌隙射洝肥悄纤螘r文字4,當年一定曾經遭禁,也許金與宋兩國都不準刊行,可是流傳很廣,證據是那一長串的書名——除了《南渡錄》,又叫《南燼紀聞》《竊憤錄》《孤臣泣血錄》《靖康蒙塵錄》《北狩日記》《徽欽北狩錄》等,大抵總是在某地禁了,在他處換個書名又印行起來5。書之所以暢銷,自是由于宋人懷念舊帝;遭禁的原因,也可于內容中看出:書中有無數皇室受辱的故事,諸如皇帝受命行酒、皇后被逼唱曲、宗姬被污以及高宗皇帝的生母韋太后也已失身于蓋天大王,等等。這些故事,金人不會愿意任由它們激發漢人的憤慨,而宋高宗一力主和,自然也不會喜歡國人講談這種種恥辱。

事隔了八九百年,我們今天不會覺得曾頭市故事有什么特別,也不覺得射死晁蓋有什么深意;但在紹興末年和以后的孝宗、光宗、寧宗、理宗的年代,金境和宋境的漢民聽故事時,一聽到梁山人馬和金人族類打仗,就會很留心,及至聽見梁山泊的主公喪生在金人境內,他們就會明白,這是“靖康恥”的故事,史文恭的箭是那個紫衣人的箭。

《宣和遺事》把部分的《南渡錄》和水滸故事都抄在一書之中,是很可注意的一點。這表示這兩套故事流行的時間空間是重合過的。換言之,聽水滸故事的人也聽到金人對宋人的種種侮辱。

《水滸傳》獨有的故事

我們拿《水滸傳》與別的早期水滸故事比較,會發覺小說中這個曾頭市故事背后很有文章。

首先,這個故事原來是《水滸傳》所獨有的,在《宣和遺事》和元人創作的水滸劇中,曾頭市和曾家五虎這些名字找也找不到。

其次,除了《水滸傳》,晁蓋在別的早期作品中并非死在曾頭市。在元雜劇里,晁蓋不是出場人物,只是宋江出場做一番自白之時會提到他,說他已不在了,死于“三打祝家莊”,不是曾頭市6。《宣和遺事》也說宋江上梁山時晁蓋已死,但沒有說出死在何處。周密《癸辛雜識》續集所錄畫家龔開(字圣予)的《宋江三十六贊》(通常稱《龔贊》或《象贊》)則把他列在三十六人中的第三十四位。三十六人是同生共死的——他們的歌是“來時三十六,去時十八雙,若然少一個,定是不還鄉”——那么,龔開所聽到的那套水滸故事中晁蓋根本沒有早死之事。

在口傳而未抄寫印行的階段,水滸故事創作時間的先后是不易確言的,我們只能依著文學心理來揣測。想來晁蓋最初應當是三十六人之一,并無早死之事,否則,若先有了早死之事,很難想象后來為什么要把他放回三十六人之中。那么,當初是三十六人之一,與其他好漢無異,為什么要挑他出來,給他安排一個早死的下場呢?原因可以在他的綽號上找尋。他叫作“天王”,名詞源出于佛經?!洱徺潯贩Q他為“毗沙天人”,這與他在《水滸傳》中的綽號“托塔天王”是一回事;但水滸文學有意無意地略去這詞的佛教本意,而以望文生義之法解它作“皇帝”。在小說中他常叫作“晁天王”,“托塔”兩字省掉了。他既有皇帝之名,水滸故事的作者便把他抽出,排在三十六人之上,拿他來影射被俘而死于異國的欽宗皇帝。也許他的姓也派上了一點用場:“晁”和“趙”聲音頗相近7。

元雜劇所據的那套水滸故事,把晁蓋的死地定在祝家莊。說不定“祝家莊”之名是有象征意義的,不過總是太隱晦了一些,令人很難聯想。《水滸傳》所收集的一套故事,把晁蓋放到曾頭市去死,真是畫龍點睛了:這是個金人聚居的地方,這些金人又是誓言與梁山泊不兩立的。等到他們射死晁天王時,宋人必定清楚明白這是個什么故事了?!霸弊植皇呛鷣y取的,它與“金”字及女真的“真”字諧近。

嚴格來說,晁蓋死在祝家莊與曾頭市二說,孰先孰后,很不易判斷??赡苁亲<仪f之說先出,后來的說話人想要更驚人一些,乃改為曾頭市;也可能是曾頭市說先出,后人怕太露骨惹禍,于是改為祝家莊。不管何者屬實,要之,改動總是與反金情緒有關。整套故事的大輪廓倒不受影響,無論晁蓋死祝死曾,他總是梁山泊的先主,而且晁宋兩人共同領導的局面也總可以出現。有人會以為水滸故事流傳的時間長而空間寬,小節出入未必有什么意義。不過,晁蓋的死期就是宋江承接領導山寨的時日,這不能算是小節,講故事的人若無重要原因是不會輕易更改的吧?

注釋

1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第122—124頁。

2見前文《南宋民眾抗敵與梁山英雄報國》注釋。

3《金史·海陵本紀》把欽宗死事系在正隆元年,語焉不詳,只是“六月庚辰,天水郡公趙桓薨”。遼廢帝耶律延禧之死則根本沒有記載。

但欽宗事實上是怎樣死去的并不關緊要,緊要的是宋人聽到《宣和遺事》所錄的這種傳聞,相信他們的皇帝是給金主完顏亮叫人用箭謀殺的。

4宋人周密已經看到此書,見所著《齊東野語》卷一八“開運靖康之禍”條。

5這書收在百部叢書及從前好幾種叢書里。關于它在地下文學研究上的價值,我另有文討論。

6見傅惜華、杜穎陶合編《水滸戲曲集》第一集。除了《爭報恩三虎下山》不提此事,其余五劇都說晁死于三打祝家莊。

7《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個好漢沒有一個姓趙,似乎是故意的。趙是個大姓,建炎紹興時又出了好幾位抗金英雄,如守楚州的趙立以及在太行與岳飛聯絡的趙云和趙俊,《水滸傳》應當有些趙姓英雄才是。領導轟轟烈烈的真定五馬山寨的信王趙榛,可能是小說中柴進的原型。柴是前朝國姓(后周柴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朔县| 德江县| 秦安县| 宣武区| 宁远县| 钟山县| 抚松县| 娄底市| 普格县| 洛南县| 昭苏县| 左权县| 屏山县| 资中县| 寿光市| 宜城市| 耒阳市| 太和县| 东丰县| 林西县| 和田市| 炉霍县| 石台县| 灯塔市| 皮山县| 张家港市| 鄂托克前旗| 化德县| 龙州县| 苏州市| 榆树市| 梁山县| 拉孜县| 香河县| 永川市| 壶关县| 嘉善县| 西平县| 清水县| 金塔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