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底色
- 高閏青
- 4011字
- 2021-12-10 19:54:37
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
英國著名哲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閱讀史。”(11)這句話闡明了讀書與人的精神成長的關系。法國大作家福樓拜曾說:“閱讀是為了活著。”這句話道出了閱讀與生命個體的本質聯系。生命是精神的載體,關注精神成長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源地,是孩子生命的搖籃,家長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對孩子生命本質的教育。基于此,孩子是否喜歡閱讀就與家長的引導密不可分了。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中播種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責任,這樣才能為孩子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閱讀從早期開始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首先要認識到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關鍵在于兒童期。孩子自出生開始,就在慢慢接受外界的各種影響。雖然剛出生的嬰兒沒有什么理解能力,但是,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在聽父母讀書時,一般會瞪大眼睛,表現出一副好奇又認真的樣子,這說明讀書對他已經產生了作用。從心理學角度講,是讀書的聲音對孩子的聽覺產生了刺激。任何一種刺激,只要連續發生,達到一定的強度,就會引起相應的反應。所以,對于嬰兒,父母可采用誦讀給孩子聽的方式,開啟孩子的早期閱讀模式,在訓練孩子對語言感知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聽覺是這樣,視覺、觸覺等的反應也是如此。女兒剛出生的時候,我就采取誦讀的方式,每天讀書或者講故事給她聽;女兒咿呀學語時,我就開始教女兒看圖識物,教女兒“目讀”;女兒學兒歌時,我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給每首兒歌都編了一段舞蹈,邊唱邊跳給女兒看。女兒看到我邊跳邊唱的樣子,高興壞了,跟在我的后面,模仿著我的樣子,我稱之為“體讀”(也就是用身體動作感知讀物內容)。愛人看到我每天如此“癲狂”,問我到底在干什么。我一本正經地告訴他:“這是在對孩子進行直覺行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訓練。”愛人說:“她才多大呀,能理解嗎?”我說:“每一次聽到我的聲音,看到我的動作,都是對她感官神經的刺激;每一次她跟著我‘蹣跚學舞’,就是對她動作神經的刺激。經過多次刺激以后,她不僅能夠看懂,而且還會慢慢地做出相應的回應,隨著節奏把動作準確地做出來。”
鄰居阿姨看到我們母女這樣,覺得非常好玩,還拿著家里的錄像機給我們母女倆錄了視頻,我不在家的時候,女兒還會跟著視頻“翩翩起舞”。通過這種方式,女兒記住了不少兒歌、童謠。之后,我便拿出這些兒歌童謠的書,教女兒識讀。慢慢地,女兒能夠把書上的兒歌和童謠讀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女兒最喜歡的就是到書房去,挑著書讓我教她讀。他爸爸帶她的時候,她就讓爸爸教她,還讓爸爸跳著舞教她。爸爸不會跳,女兒就不愿意,害得身高一米八多的爸爸只好把平常看到我們做的幾個動作像企鵝一樣笨拙地跳,逗得女兒咯咯直笑,前俯后仰。不過,經過這些小游戲,女兒對書更加熱愛了。
孩子的早期閱讀,具有神奇的力量。早期閱讀的過程,是為孩子的成長儲存營養的過程。正如斯賓塞所說:“這個過程就像是樹木的生長過程。你給一株幼苗澆水后,它不可能立刻長出葉子、開花結果,但是,即使你看不到它的變化,它的根部也在默默地吸收營養,纖維組織在緩慢地生長著。”(12)所以,是否從小具有閱讀的習慣,其差距會在以后的知識層面、認知能力、邏輯思維以及寫作水平上表現出來。
早期閱讀教育,不僅對培養幼兒的認知、情感、態度、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幼兒以后的深度閱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其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抓好閱讀的關鍵期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要抓住孩子閱讀發展的關鍵時期。按照蒙臺梭利的敏感期理論,4.5~5.5歲是兒童的閱讀敏感期,也就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最佳時期、關鍵時期。一般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會拿著書亂翻,這是孩子閱讀敏感期到來的體現。家長如果看到這個情況,就要迎合孩子的需要,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適宜的閱讀材料,引導孩子閱讀,開啟孩子的系統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使他養成閱讀的習慣。如果家長在看到孩子翻書時,因為怕毀壞了書而制止孩子看書,那么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會很快過去,并且一去不復返,孩子也將失去對閱讀的興趣。
斯賓塞曾經說:“最成功的教育不是教給孩子多少知識,而是教給孩子學習知識的能力。”知識的海洋浩大無邊,只有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才能讓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機,因為在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僅會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也會快速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讓孩子多讀書,在閱讀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升精神。
選好閱讀材料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發展特點選擇閱讀材料,以某個主題詞、某個事物、某個觀點為線索,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將游戲性和趣味性融入其中,讓孩子進行系統、廣泛地閱讀,讓孩子的閱讀能力在樂趣中快速提升。
女兒小時候也會背一些唐詩宋詞,但是她并不是特別喜歡唐詩宋詞之類的書,倒是對于科普類的書非常喜愛。因此,我并沒有強迫女兒繼續讀唐詩宋詞之類的書,而是按照女兒的喜好,給她買了一套《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這套書分為《自然·環境》《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文化·藝術》四冊,每一冊書自成體系,知識豐富。女兒從《自然·環境》那一本開始看,看得興趣盎然,讀得津津有味,經常自己一個人抱著書看,還經常指著書向我們發問:“這是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慢慢地,女兒認識了很多自然現象、生物物種,并且自己逐漸能夠把書看下來,還能指著書上一些物種的圖片告訴我在哪里見過。
上了初中以后,女兒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買書,我和愛人只是做好服務工作,從來不干涉,因為我們知道她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尤其是對讀書之路的堅持不懈,讓我看到了從小閱讀對她未來發展的巨大影響和作用。
保證閱讀時間
閱讀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堅持,還需要時間的保證。這就需要每天都有一定的閱讀時間。為了讓女兒養成閱讀的習慣,我與她約定,每天至少保證有半個小時的閱讀,除非有特殊情況。即使孩子某一天的作業比較多,我也會跟女兒商量,是不是辛苦一點,把今天的閱讀任務完成。就這樣,孩子一直堅持每天要讀一點功課以外的書,即便在初三、高三這樣非常緊張的學習階段,她仍然每天抽空讀一些與考試無關的“閑書”。
營造閱讀氛圍
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適宜的閱讀環境是激發幼兒閱讀興趣的首要條件。英國當代著名青少年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中說:“閱讀總是需要場所的。”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是讓孩子有書讀,其次是讓孩子有讀書的地方。為此,無論在什么樣的居住條件下,我們都要想辦法滿足孩子的愿望,為她營造一個讀書的環境,有一張屬于她自己的書桌,方便她靜心讀書。
我有一個習慣,希望自己隨時隨地看到書。所以,除了書房以外,在我家的馬桶抽水箱上、床頭柜上、餐桌上、客廳的茶幾上,都會看到書。無論是上班的路上,還是出差的路上,我的包里總會有一本書。這樣,即使工作再忙,我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讀書。我的這種“分秒必爭”的讀書方式,也為女兒愛上閱讀提供了很好的氛圍,她隨時可以看到書,感受到書的氣息。
親子共同閱讀
史斯克蘭·吉利蘭曾經說過:“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父母能夠讀書給孩子聽,是陪伴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也是孩子成長中最幸福的事情。兒童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兒童的早期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書入手,通過圖畫認識世界萬物。通過父母與孩子的親子共讀方式,幫助孩子獲得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使孩子獲得對語言的理解和對圖畫的認知,同時讓孩子在聽讀的過程中看到父母讀書的樣子,感受陪伴的溫暖。
孩子天生喜歡模仿,尤其喜歡模仿父母的樣子。因此,父母必須做好榜樣,自身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與孩子一起閱讀,適時與孩子分享讀書的感受,參與話題討論,交流讀書體會,撰寫讀書心得,讓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形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可能是教師這個職業自有的優勢,我每天都需要備課,需要通過讀書查閱相關資料,相對而言會有較多讀書的時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讀書夢想,讀了碩士讀博士,后來又讀博士后,每天至少有3個小時甚至更長的讀書學習時間。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我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所以,女兒經常看到我讀書,這無形中對女兒閱讀習慣的養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時候看到我讀書時專心的樣子,女兒會問我:“媽媽,你看的是什么書?好看嗎?能不能給我講講?”
為了便于交流,我有時候會和女兒一起就著餐桌讀書,各自會將自己讀到的優美橋段、精辟闡釋、人生哲理和感人情節分享給對方,使閱讀變成家庭的一場盛宴,感受讀書的魅力,在閱讀中自我覺醒、自我完善,獲得成長的力量。
其實讀書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同時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躲避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苦難的避難所。因為閱讀可以豐富孩子的思想,提高孩子對生活的認識,可以使孩子更加理性地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獲得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幫助自己渡過難關。正如斯賓塞所說:“閱讀雖說不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卻可以改變孩子的性格;閱讀不能改變孩子人生的起點,但它卻可以改變孩子人生的終點。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對于孩子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13)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場所,一個充滿閱讀氛圍的家庭環境更容易使幼兒受到熏陶。讓孩子愛上閱讀,不只是讓他掌握更多的知識,知道更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讓他明白有無盡的樂趣和力量在那里,他想要得到的時候,可以去找、去拿、去用,讓閱讀成為他生命成長的一部分,滋養他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