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底色
- 高閏青
- 4566字
- 2021-12-10 19:54:36
生活習慣決定人生走向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指的是什么?即一個人日常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人的習慣養成包括許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具體實踐的日積月累。
一個人的日常活動,90%都是在不斷重復原來的動作,進而形成一種生活方式。每天按照這種生活方式生活,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他的生活習慣。比如,每天早晨幾點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喜歡用溫水還是冷水洗臉,喜歡用什么牌子的牙膏、化妝品,喜歡看電子圖書還是紙質圖書,午飯喜歡吃面條還是米飯,晚飯喜歡喝粥還是吃面條,晚飯后喜歡干什么,晚上一般幾點睡覺。這一連串的行為,并不是每天深思熟慮后有意安排的,而是不假思索的習慣使然。習慣幫助我們選擇和安排了這一切,并把它變成了我們每個人生命存在的自然狀態,成為我們人生道路的一種發展軌跡,決定著我們每個人的命運走向。
生活習慣的養成可以追溯到童年
我們每個人生活習慣的養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們的生活條件還不算好,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勞動力少的家庭來說,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吃的主要以生產隊分的糧食和蔬菜為主,主食就是面條,蔬菜倒是有不少時令蔬菜。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到了冬天,不像現在有很多反季的大棚蔬菜。那時蔬菜主要以蘿卜、白菜為主,早晚是紅薯玉米糝湯,中午吃面條。這個生活習慣,我一直保持到現在。
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吃過午飯后到同學家玩,發現她吃的是白米飯,上面還蒙著豬肉粉條菜(類似現在的蓋澆飯),我很是眼饞。對于我家而言,在平時吃米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只有到了過年、過節,或者有親戚來家時,我們才會吃上一頓咸米飯(白菜、蘿卜、粉條、大肉和大米一塊煮)。當時,我就暗下決心,等我將來有了錢,一定要天天吃米飯。然而,現在我家里放著整袋的大米,卻一個星期也難得吃上一次。之所以沒能實現天天吃米飯的“諾言”,是因為我從小已經養成了吃面條的習慣。當然,我還喜歡吃粉條燴菜、紅薯稀飯,這都是小時候的生活習慣使然。為此,女兒曾經多次調侃我,說我的生活方式比較“農村”。對此,我只是淡淡一笑,說:“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很難改變的。”除此之外,我還保留著很多小時候的其他生活習慣。
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我現在的生活方式比起小時候可能更健康,內容更豐富。但是,無論是在我的生活還是工作中,總能找到小時候所養成的生活或行為習慣的影子,并且這些習慣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
我們經常講,夫妻兩個人在結婚后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和適應,適應的是什么?主要是彼此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兩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各自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即便是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很長時間了,各自仍然保持著一些根深蒂固的習慣,并伴隨其一生。可以說,兒童時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將影響人一生的發展。因此,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要從兒童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著手,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訓導”。
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讓父母和孩子受益匪淺
女兒出生后,母親一再叮囑我:“要讓她養成按時吃奶、按時睡覺、按時大小便的好習慣。”我說:“她自己又不會說話,我怎么可能知道她要干什么。至于大小便,有那么多的尿布,換著用就行了。”母親說:“你得慢慢培養她的習慣。只有養成好的習慣,讓她生活有規律,才有利于她的健康成長,同時也能讓你省去很多麻煩。”在母親的提醒下,我開始留心女兒的生活細節,慢慢學著讓女兒的吃喝拉撒盡可能有一定的規律。
女兒從小的生活還是比較有規律的,很少有半夜沖奶喝、晚上不睡覺等不良習慣,基本上與我們保持同步的生活節奏和作息時間。這些生活習慣的養成,為她以后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比如按時上學、按時做作業、每天保證半個小時的閱讀等。
一旦孩子習慣于一種有規律的生活,就會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自我控制力與意志力就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女兒剛出生時,我丈夫對于女兒是愛不釋手,總想抱著她,連睡覺也想抱著。我的母親看到這種情況后,堅決制止了他的這種行為,鄭重其事地對我們說:“孩子的依賴心理非常強,如果你讓她養成抱著睡覺的習慣,那么她以后睡覺你都得抱著,否則她就不睡,那么你們以后的生活就會變得忙亂不堪,有你們遭罪的時候。”我說:“孩子不都是抱大的嗎?”母親說:“孩子不會走路時確實需要抱,喂奶的時候需要抱,但睡覺不能抱著,要讓她養成自己睡覺的習慣。你們兄妹六個沒有一個人是被抱著睡覺的。如果我整天抱著你們睡覺,哪還有時間下地干活掙工分呢?不掙工分你們吃什么?”受母親的啟發,我便有意識培養女兒獨立睡覺、自己吃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生活習慣。然而正是這些生活習慣,幫助女兒養成了獨立意識。尤其是我在外求學的那幾年,女兒并沒有因為我的臨時“缺位”而受到太大的影響,反倒能夠很好地照顧自己,讓我安心求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女兒常年在國外,生活學習方面依然沿襲著良好的習慣,獨立性很強,我們很少為她擔心。
女兒半歲時,我產假期滿,返校上班,母親幫我帶她。在這期間,母親不僅讓女兒形成了很好的作息規律,還讓她養成了很好的飲食習慣。一是按時吃飯,二是多吃飯菜少吃零食。女兒9個月后,母親提醒我,除了母乳,讓孩子多吃些家常的飯菜。如果母乳不夠吃,就讓她喝粥,吃軟面條,盡量少讓孩子吃零食。總之,就是盡可能讓她養成吃家常飯菜的習慣,少吃那些亂七八糟的零食。應該說,正是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我和丈夫覺得女兒從小很省心,沒有在吃飯方面讓我們勞心費神。每每看到家長端著碗,攆著孩子,邊哄邊喂孩子吃飯,我們都會在心里暗自慶幸,無限感慨:生活習慣的養成真的很重要!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其實,為人父母者,都會有這樣的感觸——如果孩子從小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按時吃飯,那么我們就會省心很多,孩子的生活也會很有規律。同時,還能養成孩子做事的自覺性,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講究個人衛生等。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現在年齡小,許多事情不會做,穿衣服、吃飯這些生活瑣事等孩子達到一定年齡后,自然而然就會了,所以家長處處包辦代替,喂孩子吃飯,或邊喂飯邊讓孩子看電視,幫他們穿脫衣服,卻不知這樣反而使孩子的獨立性變得越來越差,養成依賴心理,甚至導致發育遲緩,乃至變成所謂的“巨嬰”。
蒙臺梭利曾經說過:“誰都知道如何教一個孩子去喂他自己,誰都知道如何教一個孩子去洗漱,誰都知道如何教一個孩子給自己穿衣服,這些都是單調乏味的工作。要做這些,要求一個人要有極大的耐心,因為這遠遠比親自喂他,給他洗,給他穿更費勁。但前者是一個教育者的工作,后者是一個低等的仆人所做的工作。”(9)所以,早期家庭教育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要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使孩子的生活習慣達到一貫性、持久性。
《朱子家訓》有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即教育孩子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庭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與家庭生活的一致性,家長對兒童的教育融合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比如培養孩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飯前便后洗手,不要隨手扔垃圾,用完東西放回原處。許多習慣雖然看起來很瑣碎,但在生活中卻非常重要,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從小養成的“用完東西放回原處”的好習慣,這個習慣伴隨他一生,在每次讀完書、用完資料后他都會放在原來的位置,這使他在研究過程中節省了大量的尋找資料的時間。
生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堆滿舊物、雜亂無章的家庭,很難培養出一個做事井然有序、自我管理、勤講衛生、熱愛生活的孩子。基于此,家長就要為孩子打造一個干凈整潔的家庭環境,用自身的生活習慣來影響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生活習慣體現在日常行為之中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說:“行為就是一種習慣。”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習慣使然。其實,習慣本身就是一種行為,是一種不知不覺、不假思索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與行為習慣是緊密相連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床、穿衣、穿鞋、洗臉、漱口、吃飯拿碗筷都與生活習慣緊密相連。一個人的個人素養也體現在日常的行為習慣中,比如,進出門女士優先,下電梯按住開門按鈕讓別人先下,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按秩序排隊,等等。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學習進步的起點;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保障;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條件;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能為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提供機遇。某公司招聘一名管理人員,應聘的人非常多,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畢業生。面試當天,應聘人員都在候考室排序等候,個個精心準備,志在必得。面試開始后,從候考室到面試考場的走廊里放著一把笤帚,幾乎所有的應聘者都是非常小心地跨過了笤帚快速走向面試考場,只有一位年輕姑娘輕輕地把它拿起來,放到了墻角,然后才走向面試考場。旁邊的一位男士問她:“為什么這樣做?不怕耽誤您的面試時間?”她說:“我只是擔心后邊的人不留意會被絆倒。”結果,參加應聘的那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都沒有被錄取,只有這名普通院校畢業的年輕姑娘被錄用了,那位詢問她的男士正是這場面試的主考官,而那把笤帚就是那天的面試題。可以說,就是這個良好的習慣改變了那位姑娘的命運。
在不斷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不好,則終身受其害。然而,好的行為習慣,都需要從小養成,并不斷強化才能形成。烏申斯基曾經說過:“任何一種行為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如果我們在某種心理、生理行為中發現有習慣,那么這就意味著,具有接受新反射的能力的神經系統或多或少地參加了這種行為。”(10)可見養成良好習慣必須長期堅持,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良好習慣逐漸養成。
美國羅斯福總統,每天睡前無論多忙,都要自己洗襪子。服侍他的人說:“總統先生啊,您日理萬機,這個就讓我們代勞吧!”羅斯福總統的回答是:“從小我就養成這個習慣了,因為媽媽說臭襪子一定要自己洗,所以一天不洗都覺得不舒服。而且我一洗襪子,就想起了媽媽,便會感念媽媽的辛勞。”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好,不僅是教給他受用一輩子的謀生技能,更要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
每個人都有好習慣和壞習慣。成功往往就是從好習慣的養成開始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便是眾所周知的加加林。當時挑選第一個上太空的人時,有這么一個插曲:幾十個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駕駛的飛船,進艙門的時候,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了。
加加林心想:“這么貴重的一個艙,怎么能穿著鞋進去呢?”就是這個習慣動作,讓主設計師非常感動。他想:只有把這艘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便成為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
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成功從脫鞋開始。實際上就是從好的行為習慣開始。
雖然這些習慣只是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但關鍵時刻卻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