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導型父母的16個原則
- 陳百加
- 2155字
- 2021-12-10 18:59:37
樹立目標的重要性
從小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追求很重要,父母要幫助和培養孩子從小學會自我管理與自我規劃。父母也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樹立目標、追求目標、達成目標的過程。
千萬別說“我的孩子還小”,孩子越小越需要懂得設定目標并努力達成目標。所謂“三歲看小”,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由小時候接收到的信念、養成的習慣、形成的性格等綜合因素決定的。絕大多數有一定成就的人,都在小時候受到某些人或信念、習慣的影響。
在美國的一次槍擊案中,有一個15歲的少年表現得特別鎮靜。他從門縫里觀察到兇手還隔得比較遠的時候,立刻打開后門幫助所有人抓緊時間逃走,爭取到了最多的救援時間。你也許跟我一樣,會好奇這個孩子為什么如此勇敢、如此鎮定。
原來他的軍人父親對他影響極大,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就是要上西點軍校,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因為根植在心底的這個夢想,他平時很喜歡看相關的書籍,積極鍛煉身體,甚至主動參加相關的各類學習與訓練。因為有這一系列與目標相關的訓練與準備,才使他在關鍵時刻能夠采取正確的行動。
人正因為有了目標,才能向前進而不是向后退;才會保持積極的思想,而不是消極的態度;才會走向充實,而不是走向虛無。樹立目標的價值正體現于此。
非洲有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巴里、麥克里斯、約翰和吉姆四個皮包骨頭、有氣無力的男子正扛著一只沉重的大箱子,從叢林深處踉踉蹌蹌地走來。
他們原本是跟著隊長馬克格夫進入叢林探險的,因為隊長答應將會給他們極為優厚的工資。誰知半路上,馬克格夫忽然得了一種怪病,并且很快就去世了。去世之前,馬克格夫把大伙召集到一塊,指著旁邊他親手制作的箱子說:“我要你們向我保證,在走出森林之前,一步也不得離開這只箱子。記住,如果你們把箱子送到我的朋友麥克唐納教授那里,你們將得到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這一點我絕對可以向你們保證?,F在,請你們發誓做到這一點?!币恢钡鹊酱蠹叶及l誓完畢,馬克格夫隊長才閉上雙眼,溘然而逝。
埋葬了隊長之后,四個人便上路了,但叢林的路越來越窄,越來越難走,最后竟然根本找不到路了。四個人的力氣也越來越小,看看自己噩夢般的困境,眾人的目光均集中在了這只沉重的箱子上,心想如果不是為了它,自己早就一死了之了。
就這樣,在這只箱子的支撐下,他們互相監督著,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有一天,綠色的屏障突然被拉開了——經過千辛萬苦之后,他們終于走出了原始森林!
可是當四個人急匆匆找到麥克唐納教授時,教授卻望著箱子微笑不語,四個人面面相覷,最后不約而同地問起報酬的事。
“報酬你們已經拿到了?!丙溈颂萍{教授笑著說道。
“什么?這怎么可能?”四個人均大驚,不相信隊長馬克格夫和眼前溫文爾雅的教授會欺騙自己。
“我的確是一無所有啊,”教授把雙手一攤說道,然后忽然打開了箱子,“你們不如把箱子里的寶貝拿走?!?/p>
“?。俊北娙艘豢聪渥?,頓時倒吸了一口氣,箱子里居然是一塊毫無用處的大石頭!頓時,四個人都發起怒來,他們無法理解隊長為何如此戲弄自己,要知道為了這只箱子,他們曾經歷了數次生死大關,原始森林里那堆堆白骨、道道血跡至今猶在眼前。
“我們上當了!”麥克里斯憤怒地嚷道。
“不!”教授立刻否定道,“你們得到了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那就是生命!”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會有行動的方向和動力。
你的孩子現在有沒有明確的目標?5年、10年之后,你的孩子想讓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一輩子很長,他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他還沒有目標,請現在就幫助他樹立目標;如果他已經有了目標,鼓勵他、幫助他千萬不要丟了那“一箱石頭”,因為他將得到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
再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或許你就能理解為什么有的人優秀,有的人平庸了,差別就在于是否有目標。
有個人經過一個建筑工地,問那里的石匠們在干什么,三個石匠有三個不同的回答。
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做養家糊口的事,混口飯吃。”
第二個石匠回答:“我在做整個國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p>
第三個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三個石匠的回答反映了三個石匠有著三個不同的人生目標:第一個石匠說自己做石匠是為了養家糊口,這是短期目標導向的人,只考慮自己的生理需求,沒有大的抱負;第二個石匠說自己做石匠是為了成為全國最出色的匠人,這是職能思維導向的人,做工作時只考慮本職工作,只考慮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很少考慮組織的要求;而第三個石匠的回答說出了目標的真諦,這是經營思維導向的人,這類人會把自己的工作和組織的目標關聯起來,從組織價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發展,這樣的員工才會獲得更大的發展。最后,第三個石匠成了一個管理者,因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響組織的績效,他在做石匠工作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與最終目標的關系,這種人的想法最難能可貴!
中松義郎的目標一致理論講的就是這一點,一個人的目標與組織的目標越一致,這個人的潛能就越能得到發揮,就越有發展前途。
1953年,美國哈佛大學對當時的應屆畢業生做過一次追蹤研究,詢問了這些畢業生一個問題——是否對未來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是否有達成目標的計劃書,結果只有不到3%的學生做出了肯定的答復。20年后,他們再次訪問了當年接受調查的畢業生,結果發現那些有明確目標和計劃的學生,不論是事業成就還是愉悅程度都高于其他學生,甚至這部分學生的財富總和,居然大于另外97%的學生所有的財富總和。這就是目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