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機構投資者一樣思考:散戶逆向投資策略實戰指南
- 黃佛森
- 1567字
- 2021-12-09 11:47:14
2.4 中國經濟周期與A股的行業輪動
教科書上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A股很多投資者對此都表示懷疑,覺得GDP每年都保持著增長,但是為何A股沒有像GDP那樣年年保持增長?實際上,我覺得股市的確是經濟的晴雨表。只不過A股與政府政策引導及制度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每一次的政策施行及制度改革都成為那個階段的經濟驅動力,同時以這一次政策和改革的主題催生出A股的一波行情,并且受益最大的行業就是當時漲幅最大的行業板塊,也可以說是一個政策市。
雖然從上證指數的行情上看,有系統性行情的機會屈指可數,但是從2000年以來每年上漲板塊數量的統計數據(如圖2.6所示)來看,具有結構性板塊行情的年份還是較多的,只有2002年、2008年、2011年及2018年沒有一個行業板塊上漲。通過對上漲行情(包括結構性板塊行情)與當時的政策及制度改革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當年上漲的板塊與當時政府政策密切相關。

注釋:板塊按照申銀萬國二級行業劃分,總共28個板塊。
圖2.6 A股2000年至2018年每年上漲板塊數量
【數據來源:萬得(Wind)數據庫】
從表2.5可以看到,2001年加入WTO的預期帶來了2000年多數板塊上漲的行情,2000至2001年上漲板塊最大的就是汽車板塊,加入WTO,汽車行業受益是最大的。
2002年至2005年由于實業投資效益好,實業投資的熱潮在持續分流股市的資金,股票市場較為低迷。
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及股權分置改革,同時實業投資利潤開始下降,資金轉向資本投機,因此2006年至2007年上漲最大的板塊為金融股,尤其是證券股。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影響A股也大幅下跌,資金選擇了防御性的農林牧漁行業。
2009年由于在危機后進行刺激房地產及汽車消費,汽車及房地產以及其上游行業因此受益。
2010年房地產在受刺激后持續回暖,作為滯后的房地產下游產業鏈獲得資金的持續買入。
2011年因為房地產反彈力度過大,開始對房地產進行調控,資金抱團銀行業取暖。
2012年由于設立創業板的政策,券商投行業務有改善預期,因此非銀金融板塊漲幅最大。
2013年至2015年由于對戰略新興行業的支持,催生了互聯網為龍頭的創業板行情。
2016年至2017年,由于供給側改革政策的實施,傳統的周期行業產品價格開始上漲,催生了鋼鐵、煤炭、有色等行業的大行情。
2018年,“去杠桿”的政策,導致股票市場整體性大跌,尤其在民營上市公司當中出現了大股東質押股爆倉的風險。
2019年,出臺支持民營企業政策同時推出科創板,股票市場見底回升,上證指數全年上漲了22.3%,其中非銀金融的證券板塊上漲了57%。
從過往20年的數據分析,關于A股行業板塊輪動與中國經濟周期的關系呈現出如下特點:
(1)2005年是資金“脫實向虛”的轉折點,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非銀金融板塊表現強勢,尤其證券板塊漲幅是最大的,出現的年份有2006年、2007年、2012年(深交所設立創業板)以及2019年。
(2)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每次新政策調控最終受益的還是房地產行業或者說每次都是通過刺激或者放松房地產來支持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因此每次新政策出來之后,房地產板塊都會受益。雖然只有在2009年房地產板塊是漲幅最大的,但在后面幾個新政策周期中,房地產板塊都有較好的漲幅,而且房地產股票是最先傳導的,整個傳導鏈條:房地產股→建筑裝飾股(包括基建)→銀行股。
(3)銀行從2008以來每次在周期末端都最抗跌,因為銀行的不良率改善有滯后效應,政策效應是最晚傳導到銀行的。如2016年的供給側改革,先漲的板塊是鋼鐵、煤炭、水泥等最先受益的周期性行業,隨后才是金融股。
表2.5 2000年至2019年期間政府政策及改革情況與期間A股漲幅最大的板塊

如圖2.7所示,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簡單的行業輪動策略:在新政策周期初期選擇非銀金融及房地產板塊,在新政策中期選擇建筑裝飾(包括基建)板塊,在新政策末期選擇銀行板塊。當然,這是建立在歷史數據的研究上,具體在投資中還是需要根據當前的政策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投資者應該建立政府政策檔案數據庫,以便隨時對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更系統的分析。

圖2.7 A股2008年至2018年政策周期與行業輪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