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今日之青年
- 觀念的力量:知識社會的瑜伽教育
- (印)斯瓦米·巴伽南達
- 18026字
- 2021-12-16 14:01:23
年輕的印度
現代印度主要是個由年輕人組成的國家。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超過65%的印度人不到35歲,50%的印度人不到25歲。估計到2020年,印度公民的平均年齡為29歲,而在日本和中國,相應的數字分別為48歲和37歲。印度的這種年輕狀況在本國隨處可見,無論走到哪里,你遇見的大多數人——醫生、工程師、科學家、商人、管理人員、教師、官員、銷售員——是年輕人。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對公共生活所有部門的大規模參與——成為企業高管、企業家、行政人員、政治家,甚至成為警官、飛行員和軍事指揮官。
在印度和其他國家的各個地方,青年正在成為進步先鋒。在各個地方,青年都被號召去承擔更大的發展責任,促進新的工業、新的教育和醫療機構、新的研究路線、新的交流模式、新形式的公共福利基礎建設的發展,促進人類進步。無數的選擇、無數的工作、無數的機會向現代青年敞開,讓他們獲得卓越、成功和滿足。對于聰明又有進取心的青年男女,前途海闊天空。
現代生活
現代世界的人類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緊密相連,越來越復雜,并且正在迅速地轉變。經濟全球化,信息與通信技術的進步,工商業機構的快速增加,競爭的激烈,消費主義,運動和娛樂的商業化,都市化以及其他各種因素已經讓人類生活更加緊密相連、更加復雜、更加快速。生活變化如此之快,以致每一個人都不得不匆匆趕路,這導致了精神的壓力、休息的欠缺和家庭生活的不美滿。陷入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之網的,主要是青年。
準備工作
為了應對這種復雜形勢,面對生活問題,克服生活中的困難,青年人需要做適當的準備。這種準備包含三個過程:(1)知識;(2)訓練;(3)改變生活觀念。
1.知識
為了應對復雜的生活狀況,我們需要兩種知識:客觀知識和主觀知識。客觀知識指的是關于外部世界(物理世界和社會世界)的知識。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正在迅速變化,事實上,正在發生“知識爆炸”。結果是,醫生、技術人員、教師以及其他職業的從業者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否則,他們就無法有效地履行職責。
然而,僅有客觀知識是不夠的。為了應對現代生活的復雜問題,我們還需要具備主觀知識。主觀知識有兩種:
第一,下層的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指的是有關心意運作的知識,包括:(1)念頭如何生起;(2)欲望和沖動如何生起;(3)我們如何被自己的念頭驅動;(4)如何控制我們的念頭;(5)意志力如何運作,等等。
有關這些心理過程的知識能夠讓我們過上純凈的生活,并在工作上利用我們的精神能量去獲得成功。
第二,上層的真我知識(Self-knowledge),指的是有關我們的真實本性的知識。我們的真實本性既非身體,也非心意,而是阿特曼(Atman)。阿特曼是內部之光,正是憑借這種內部之光,我們得以認識萬物。阿特曼是被稱為“神”的至上真我或至上阿特曼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我們的真實本性是神圣的。所以,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說,我們向外尋求的一切知識、歡樂、力量、愛和榮耀都是阿特曼所固有的。然而,由于無知,我們沒有認識到這個事實。因而,斯瓦米吉[2]說:“每一個靈魂都具有潛在的神性。”覺悟我們的真實本性就是上層的真我知識之用意。
如何獲得這種上層的真我知識?有幾種特殊的方法,這些方法被稱為瑜伽。瑜伽主要有四種,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就這四種瑜伽寫過四本書。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是由對真實本性的無知所導致的。真我知識不是某種我們可以從外部獲取的東西,它已經在我們內部,我們只需揭開或展開它。
2.訓練
現代青年不得不進行的第二項準備工作是適當的訓練。訓練也有兩種:(1)獲取技術;(2)訓練心意。
現代技術發展如此之快,以至青年人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術。計算機操作方面的訓練必須從童年早期就開始。
同樣重要的是心意的訓練。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讀或看計算機程序是不夠的,有必要增強理解力,即領悟精微真理的能力、歸納和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這種內在能力主要通過心意的凈化和專注來增強。
凈化心意意味著清除心意中的本能驅力和動物沖動,比如淫欲、憤怒、貪婪等,它們擾亂和削弱心意。心意的散亂和不安導致精神能量不必要的損耗。心意的專注幫助我們保存精神能量;不僅如此,專注的心意就像激光束,能夠獲得新的力量,并讓新的知識從心意深處顯現。正是憑借專注的心意,瑜伽士和神秘主義者獲得超意識的知識。在不同的靈性傳統中,有一些專注的技巧,比如靜定(dhyana)、內觀(vipassana)、禪修等。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在精神訓練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指導。
3.改變生活觀念
單單獲取知識和訓練不足以應對現代世界的諸多問題,在生活觀念方面,也應該發生一種基本的轉變。在現代世界里,來自不同的社會等級、宗教和民族的人不得不一起工作,同樣,男人和女人也不得不一起工作。在這樣的形勢下,舊的種姓觀念、宗教和種族歧視、好色和自私沒有立足之地。生活觀念的改變包括兩個方面:(1)道德;(2)靈性。
什么是道德?對道德的通俗理解是,遵守國家法律、社會習俗和宗教行為規范。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給出了一個更加普適的道德概念:“關于道德,我們能夠給出的定義是:自私的就是不道德的,不自私的就是道德的。”一個自私的人是不道德的,因為此人將他人視為達成自己的目標和享樂的工具。一個不自私的人將他人視為他人本身的目的,并為了他人的福祉和快樂而奮斗,因此,他是真正道德的。
生活觀念或態度方面需要的第二個改變是靈性上的改變。靈性觀念是把人的真實本性視為靈,而非身體或心意,并在所有人身上看見至上大靈(Supreme Spirit)。靈性觀念也表明,除了在世間取得成功,人的生活還有一個更高的目標,即獲得至上的知識、愛與平靜。如果說道德觀念讓人不自私,那么靈性觀念帶來對所有人的愛。
惡的問題
每一個青年人在生活中遲早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惡的問題。惡有兩種,一種是粗糙形式的社會之惡,比如犯罪(盜竊、搶劫)、暴力(種族騷亂、縱火)、恐怖主義、襲擊婦女兒童、邪惡、腐敗、窮困,以及其他形式的殘忍。這些社會之惡只能通過政府實施的大范圍的防治措施來制止。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努力解決社會之惡的問題。
除了通常由不正常的人所造成的這些粗糙形式的惡,還有另一種惡,我們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包括家庭成員或朋友之間的爭吵與誤解、疾病、事故、所愛之人離世、經濟困擾、朋友背叛、羞辱等。此外,還有“生存論的問題”,比如孤獨、無意義、罪感等,它們沒有任何特定的外部原因,而是由靈魂與其靈性基礎的疏離所導致的。
個人生活中的這些惡的問題只有一個靈性解決辦法。正是在應對惡的問題的過程中,對靈性觀點的需求和靈性生活的重要性突顯出來。我們也許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靈性生活讓我們能夠超越這些問題,不受它們影響。所以,青年人比老年人更需要靈性生活。事實上,靈性生活只有從早年開始(最遲到20歲,如果不是更早的話)才會變得有效。正如史詩《摩訶婆羅多》所言,“青年應該是正直的”(yuvaiva sadhu shilahsyat)。
五大全球趨勢
如果我們從更深的世界思想層面來看惡的問題,那么我們可以看到五大趨勢,它們驅動著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心意。(1)科學與技術在人類生活所有領域的支配地位;(2)經濟全球化;(3)一種新的人文主義;(4)知識社會;(5)靈性革命。
第一大趨勢是科學與技術在人類生活所有領域的支配地位。電子革命已經導致各種電子產品的使用,比如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手機等,甚至在城市的貧民窟和農村家庭,也能看到這種現象。在幾個世紀里,科學與技術或多或少獨立地發展,但現在,二者已經變得緊密相連、彼此依賴。當前的年輕一代是這個科學技術整體的開發者,這個整體包括信息與通信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旅行等。
第二大趨勢是經濟全球化。這一趨勢是由若干因素引發的,比如蘇聯的解體,市場的成功,全球變暖及其他生態問題,對全世界互相依賴的深刻體認,世界貿易協定的簽署,以及經濟政策的更加開放。
經濟全球化有其短處,比如,最近美國的金融危機(由“市場消退”和銀行系統崩潰引起)影響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金融健康狀況。然而,這讓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和印度,躋身經濟超級大國的行列。在印度,金融自由化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帶來了工商企業的冬天和許多年輕企業家的春天。
第三大趨勢是一種新的人文主義,它基于對社會邊緣人士之權利的意識。直到晚近,人文主義還是一種人生觀,它重視人文關懷,而非哲學關切,它基于對弱勢群體的同情或憐憫態度。但目前正在流行的新人文主義認為,社會邊緣人士和殘障人士有權獲得與特權階層同等的待遇,特權階層有責任確保弱勢群體的權利和尊嚴。
第四大趨勢是知識社會,第五大趨勢是靈性革命。我們接下來對知識社會進行詳細討論。
知識社會
人類文明史表明,人類經歷了三場社會經濟革命:(1)史前時期的農業革命,產生了農業社會;(2)18世紀的工業革命,產生了工業社會;(3)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年里,開始了知識革命,正在產生“知識社會”。
印度在工業方面的表現一直不算好,我們錯過了工業革命。但印度正在積極地參與知識革命,目前,我們正在進入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
在古典經濟學中,以下四個要素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原因:土地、勞動、資本和創業精神。在農業社會,經濟依賴土地和勞動。在工業社會,資本和創業精神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在知識社會,知識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
考慮到知識在知識經濟與知識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知識如今被視為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丹尼森(Edward Denison)試圖測量美國經濟增長中各要素的貢獻。他發現,常規要素——勞動、資本和技術只占經濟增長的60%,剩下的40%是未知的。后來,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等人指出,這40%來自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人力資本的概念被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Schulze)擴展到了發展中國家。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正從人力資本過渡到知識資本。
話題回到印度,眾所周知,直到12世紀,印度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制造全球三分之一的GDP。然而,自從她屈服于11世紀的外來侵略之后,她的經濟開始衰退,到1500年,她的全球GDP份額只占25%。中國超過了她,西歐所占的份額開始擴大。1700年之后,隨著英國占領印度,印度變成了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歐洲和美國開始主導世界經濟。到了20世紀的最后十年,隨著知識革命的開始,印度的財富才開始引人注目地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強國,現在,印度準備成為世界經濟第三強,但她在世界GDP中所占的份額只有2%。
在知識社會,知識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轉變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的增長,社會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轉變,才能促進經濟增長。因而,社會轉變和經濟增長相互依賴,二者都由知識所驅動。這里的“知識”不僅指科學、技術、語言、社交知識和其他類型的客觀知識,而且指主觀知識或自我知識。自我知識對于理解以下內容是必要的:人類生活的終極目標,我們在生活中尋求什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和缺點。自我知識對于建立恰當的人際關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有目的和有意義也是必要的。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和社會轉變,主觀知識或自我知識與客觀知識一樣重要。
社會轉變和經濟增長的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是通過教育。教育是產生新知識、保存知識和將知識分配給所有人的社會機器。
現代印度在教育上的缺點
在古代印度,知識——客觀知識和主觀知識——的獲取被認為是生活的最高目標。知識被認為是神圣的,因而,針對學(Svadhyaya)與教(Pravachana)的教育被認為是神圣的職責、最高的天職。結果,印度成了知識與財富的最大寶庫。然而,在中世紀,印度精神陷入了沉睡,我們失去了一切——知識、自由、財富。直到19世紀中期,印度精神才開始覺醒。首先是靈性覺醒,在此過程中,室利·羅摩克里希那(1836—1886)和斯瓦米·維韋卡南達(1863—1902)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靈性覺醒而來的,應該是智性覺醒,然而,實際上來的卻是政治覺醒,并以恢復政治自由而告終。
獨立之后,由于若干原因,印度的經濟發展步伐十分緩慢。我們犯下的最大錯誤是忽視基礎建設——教育、健康、交通和通信設施。中國對這些十分重視,結果,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飛速超越了印度。印度真正缺乏的是智性覺醒。隨著20世紀最后十年的知識革命,一場集體智性覺醒才開始在印度發生。
如果沒有智性覺醒,教育就不會有效。既然印度這個民族正在緩慢地覺醒,教育就極為重要。然而,這種覺醒來得很遲,而且由于缺乏強烈的政治意志,這種覺醒尚且有待擴展到整個國家。因而,現在印度仍有3億多人沒有讀寫能力,這意味著,世界上一半的文盲在印度。中文極其難學,然而,中國有94%的成年人擁有讀寫能力。在印度,讀寫能力的平均率只有68%(女性讀寫能力的比率只有48%)。印度人接受學校教育的平均年數只有4.4年,而中國人是7.5年。據說,印度有超過7萬所小學沒有校舍,60%的學校只有一兩名教師,58%的學校沒有安全的飲水,85%的學校沒有廁所。另外,50%的入學兒童在五年級以前輟學,剩下的兒童中,有30%在十年級以前輟學。
教育對健康有影響。在印度,嬰兒死亡率是50%,而在中國只有17%。[3]在印度,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是66%,而在中國是19%。根據基于PPP(購買力平價)的2010年坦度爾卡委員會報告(Tendulkar Commission Report),貧困線以下的人(BPL)占印度總人數的37%。被描述為“饑餓”或窮困的人數似乎已經從15%下降到2%。然而,真正的問題在于營養不良,有一半的兒童和一半的女性營養不良,47%的3歲以下兒童體重不達標。
在工作領域,我們發現,印度的總勞動力大概只有10%在有組織的部門,剩下的90%由自由勞動者組成,其中大多數從事農業活動。根據印度政府的報告,在20—24歲年齡段的勞動力中,只有5%受過正式職業訓練,而在墨西哥和韓國,相應的百分比是28%和96%。
除了這些令人沮喪的統計資料,讓人擔憂的是印度的教育質量低。印度不同地區有許多杰出的教育機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它們的教育質量高。然而,其他絕大多數機構的教育質量確實相當低。為了彌補這種不足,無數私教和大量輔導機構得以存在,它們目前形成一股龐大的教育潮流,與正規學校教育平起平坐。但是,這沒有解決教育質量的問題。
“質量”指的是學生對所學學科基本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協調和概括不同的思想,并把它們納入一個有意義的模式的能力。如果我們把這個“質量”標準應用于今天學生在印度接受的那種教育,結果會非常令人失望。許多研究英國文學的畢業生無法說或寫良好的英語。大多數學習梵文的人既不能說梵文,也不能寫梵文。而真正的失敗在科學學科,盡管印度學習科學的學生人數排在世界第三,但其中大多數學生,尤其是那些以方言學習科學學科的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學科沒有清晰的理解,也沒有發展出科學的態度、思想方式或知識組織能力。沒有一所印度大學進入世界150所一流大學的行列。
印度當前教育系統的一個更加嚴重的缺點,是對教育的真正目的及其與個人生活的關系缺乏理解。除了少數頭腦清醒的學生,印度大多數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標就是通過考試,以便找到好工作。在社會新秩序——知識社會中,應當改變的,正是這種對教育的功利態度。在工程學、醫學、商業或藝術領域獲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沒什么錯,但那不應該是教育的唯一目標。教育還應該讓一個人發展出堅強的品格,服務精神,對知識的愛,與萬物和諧相處的能力,以及追求更高靈性目標的能力。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眼中的印度觀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于1893年遠赴西方之前,花了將近五年時間周游印度。在云游期間,斯瓦米吉有兩個重要發現。
第一,印度古老而輝煌的靈性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是股鮮活的力量。
第二個發現對他影響深刻,那就是印度窮苦民眾徹底落后而可憐的狀況。他深入思考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以及提升民眾的方法。
斯瓦米吉明白,民眾貧窮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上層階級和高級種姓對他們的無視,以及他們和教育的絕緣。斯瓦米吉也明白,對民眾的忽視是印度沒落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因為在那個年代,社會改革者忙于寡婦再婚、廢除偶像崇拜之類與上層階級有關的事情,沒有人操心窮苦民眾。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是第一個為貧窮的、受壓迫的印度民眾說話的印度領袖。
斯瓦米吉說:
我認為,對民眾的忽視乃是最大的民族之罪,是我們沒落的原因之一。(C. W. 5.222)
他還說:
我們的貴族祖先一直把我們國家的普通民眾踩在腳下,直到他們變得無能為力,直到在這種折磨之下,窮人幾乎忘了自己是人。(C. W. 3.192)
印度衰敗的主要原因一直是:一小撮人憑借傲慢之力和皇權壟斷了這片土地上的整個教育和智性。(C. W. 4.482)
世界社會經濟狀況掠影
在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做出上述陳述的50年前,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在歐洲觀察到類似的狀況:窮人不得不在工廠里長時間埋頭苦干;衣不蔽體、營養不良的兒童被工廠雇用,常被鐵鏈鎖住,以防逃走(在美國,非洲奴隸被雇用為農場勞動力)。馬克思主張把革命作為加速社會轉變的方法,他說的革命指的是民眾起義,反對一切形式的剝削,用暴力手段奪取政權。后來,俄國的列寧將馬克思的暴力革命思想付諸實踐。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提出知識的力量措施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認為,一切社會轉變都應該通過教育來引發。他說:
教育,教育,唯獨教育!走過許多歐洲城市,看到那些地方甚至連窮人也享有舒適和教育,我的心中便想起了自己的同胞之狀況,不由得潸然淚下。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差別?我得出的答案是教育。教育帶來自我信仰……(C. W. 4.483)
知識的力量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100多年前,斯瓦米吉就已經懂得觀念——客觀知識和主觀知識——對于轉變個人生活和集體生活的力量。客觀知識,比如用農業改良法增加食物產量的知識,用牛奶業改良法增加牛奶產量的知識,手工藝訓練和鄉村工業等,對于改善窮人的經濟條件是必要的。斯瓦米吉說:
首先,你必須消除他們的饑餓之害,也就是持續的生存焦慮,然后再去向他們宣揚宗教。(C. W. 5.379)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認為,除了客觀知識,還應該給予窮人主觀知識,也就是自我知識或關于真我的知識,以便喚起他們的自信和自立。如果沒有主觀知識,那么人的生活就被他的自我形象、他對自身的態度、他對自身的想法所左右。窮人貧窮不僅是因為環境把他變窮,而且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無力、無用、無望、無法戰勝貧窮、無法在生活中有更大的作為。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自然而然可以得出,通過改變他可憐的自我形象,改變他對自身的卑微觀念,灌輸給他自信、自立的精神、勇氣和力量,甚至連窮人也能更加努力,朝著正確的方向奮斗,戰勝貧窮,達到繁榮。斯瓦米吉說:
針對我們的下層階級,唯一的服務是給予他們教育,發展他們喪失的個體性……我們要給予他們觀念,要讓他們睜開雙眼看看周圍的世界,然后,他們將會設法拯救自己。(C. W. 4.362)
斯瓦米吉的計劃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原初計劃是開展一場全國范圍的民眾教育運動。他說:
無數男男女女被神圣的熱情所激發,堅定對主的永恒信念,出于對窮人、被打倒者、被踐踏者的同情而鼓起獅子般的勇氣,他們將走遍這片土地,宣揚援助的福音、社會提升的福音、平等的福音。(C. W. 5.15)
由于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斯瓦米吉沒能實施他的全國民眾覺醒計劃。
但他沒有放棄如下計劃:在民眾中間以崇高觀念的形式傳播客觀知識和主觀知識。他說:
我的整個人生抱負是發動一架機器,它將把崇高的觀念帶到每一個人的家門口,然后讓人們安頓自己的命運。(C. W. 5.29)
正是為了部分地實現他的計劃,他于1897年建立了羅摩克里希那傳道會(Ramakrishna Mission)。從那以后,羅摩克里希那傳道會及其平行的修道院機構——稱為羅摩克里希那修道會(Ramakrishna Math),在印度共有143個分部(在國外有47個分部)——一直在從事各種類型的社會服務,主要的關注點是提升窮人。
為什么印度是個矛盾的國家
獨立之后,印度發展計劃的主要問題在于:不優先考慮改善窮苦民眾的社會經濟狀況,更不理解教育在這一任務中起到的重要作用。1949年,印度政府任命了一個高級教育委員會,并實施它的建議。然而,小學沒有被給予優先權。196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建議考慮初級教育,但那些建議沒有得到實施。2001年,稱為“Sarva Siksha Abhiyan”的總體掃盲工程開始實施。2009年,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案獲得通過,現在已經成為法律。然而,全世界一半的文盲在印度。根據世界銀行和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到2020年,印度可能無法完成百分之百掃盲的目標。事實上,僅僅成立委員會和通過法案是不夠的,掃盲運動和教育計劃必須有堅定的“政治意志”和人民的集體參與。普通人的思想必須被喚醒,以便了解教育的益處。
印度自獨立之后,一直對政治解決方案過度關注。關于這一點,最好記住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發出的警告:
直到印度民眾再度得到良好的教育、良好的飲食和良好的照顧,政治才有效用可言。(C. W. 5.222)
其次,我們一直優先建設水壩、核電站、工廠、醫院、大學等。毫無疑問,這些發展項目在不同的部門產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比如在農業、紡織、出口、軟件行業、業務外包、高等教育、醫療設備、通信、空間技術等部門。然而,這些發展僅僅有益于印度社會的中產階級或上層階級。經濟增長的益處應該惠及社會底層,至少是以初級教育、初級保健事業、良好的交通和市場設施的形式得以實現。非正規教育和職業訓練,包括計算機訓練的機會,應該遍及偏遠的農村。首要的是,營養失調之患必須從印度社會完全消除。
從上述討論可見,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里,印度很可能仍然是一片充滿矛盾的土地——文盲和世界第三大接受過科學教育的人數共存,貧窮和繁榮共存,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共存,邪惡和道德共存,種姓歧視和人人在靈性上同一的信條共存,等等。
印度的中產階級與知識社會
矛盾的存在并不能使我們以任何方式低估印度在獨立之后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毫無疑問,印度在國家經濟的若干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印度如今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4],而且是發展最快的經濟體。矛盾的存在也不能阻止印度取得進一步的發展。盡管印度肩負著解決社會下層階級貧窮、文盲、營養失調等重擔,但印度在所有方面正在快速地前進。
在現代印度取得的這些成就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創造了全世界最龐大的中產階級,根據人口統計資料,印度的中產階級人數相當于美國的總人數。這有若干益處。首先,正是中產階級保證了議會民主的持續。的確,現代印度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教育領域的成就,主要的受益者是中產階級,使得他們成為教師、科學家、醫生、工程師、軟件專家、護士、職員、高級業務處理專員,以及其他種類的“知識工作者”。事實上,印度經濟的新近增長更多的在服務部門,而非其他部門。
中產階級還向其他國家輸出服務。現在人們認識到,人口的增長并不像以前所認為的那樣,是個巨大的不利條件。通過向年輕人傳授知識和技術,我們可以把我們的人口負債轉變成人口資產。目前,印度有54%的人口年齡不到25歲,而在歐洲和日本,相應的比例則要小得多。據估計,到2020年,全球勞動力短缺將達到5650萬,而印度將擁有4700萬剩余勞動力。這意味著印度有可能成為其他國家技術青年的一個重要供應國。然而,根據國家技能發展公司(NSDC)的看法,在2008年至2022年間,印度本國將需要2.44億的技術工人。
真正的問題在于向我們的年輕人傳授不同種類的技術。目前,每年大約有500萬年輕人接受技術培訓,而有800萬人進入勞動力行列。再者,在印度,雇主并不總是堅持要求工人持有證書或文憑,而在西方國家,如果沒有證書或文憑,就找不到工作。另一個問題在于,印度的年輕人更喜歡學位,而非職業技能。
最重要的是,不間斷的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其他領域的革新,企業管理方面的成功和其他成就全都是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所做出的。上述討論意在表明,在印度走向繁榮的過程中,中產階級已經起到并且能夠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顯而易見,我們之前討論的知識社會在印度主要針對的是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大范圍的貧窮、文盲、營養失調、腐敗和其他短板的存在并不意味著知識社會對于印度而言是個烏托邦的理想,事實上,知識社會已經拉開序幕。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是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知識社會正越來越為印度各大重要城市的社會上層所接受。
知識社會的教育
教育作為知識力量的創造者和維系者,是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運作的基礎。不同于以前的社會,在知識社會,教育有兩個獨有的特征:終生教育,以及教育人“做人”(education“to b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任命了一個委員會,主席為埃德加·福爾(Edgar Faure),在1993年任命了另一個委員會,主席為雅各·德洛爾(Jacques Delors),為的是研究教育在今日世界的目的與功能。在福爾領導的委員會和德洛爾領導的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有兩個共同點獨樹一幟,它們是: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和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在此,我們主要關注后者。
學會做人
有兩個衡量成功的標準為人們廣泛接受。第一個標準是看一個人擁有多少,即多少金錢、汽車、房子,甚或知識。第二個標準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習俗和像“正常人”那樣表現的能力,即犧牲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別的能力,服從其他人的意見和方式。直至晚近,教育的目標依然是幫助人們獲得上述兩種意義上的成功。
然而,成功是個永無止境的目標。此外,經驗表明,許多所謂的成功人士人格扭曲或過著痛苦的生活。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判斷成功的標準,不應該是一個人從生活中得到了什么,而應該是一個人給予了生活什么。
比起一千個缺乏創造性和想象力,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去適應他人心血來潮的念頭或沒有意義的社會習俗的人,一個能夠進行原創性思考和創新、富有遠見的人可以通過創造性的工作、發現或發明,為社會帶來更大的益處。因此,教育應該以培養創造性人才和原創思想家為目標,這樣的人是豐富的資源,能夠更多地為社會做貢獻,而非從社會索取。這種理解是發展學會做人這一觀念的基礎。
學會做人觀念的另一個基礎是,由于人類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今日世界社會經濟快速變化,人類生活的中心已經變成了個人,而非家庭或社會。家庭、種姓和共同體的身份正在消失。許多人除了作為個人,沒有別的身份。再者,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個人的創造力、能力和天資實際上屬于社會,事實上,它們構成人類最寶貴的資產。所以,我們應該付出一切努力來保護和鼓勵個人自由、個人創造力和天資。
近年來,對學會做人觀念的支持來自一種新的教育理論,稱為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該理論認為,每一個人基于自身經驗建構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理解。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擁有自己的參照系。當他獲得新的知識,他會依據自己的參照系來解讀這種知識。根據這一觀點,教育是個讓學生認識自己的過程。
無論是什么狀況讓學會做人觀念發展成了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全世界的教育學家對這一觀念的接受是今日世界的一個重要趨勢,并對青年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在接下來的部分進一步討論這一點。
學會做人是人的全面發展
我們可以把“學會做人”視為“人的全面發展”,這意味著人的身體、精神、道德與靈性維度的發展。在人的身體維度的發展中,主要的關切在于保持良好的健康。人的精神維度的發展意味著所有精神官能的發展。人的精神有三大官能——認知、情感、意志,精神發展應該包括這三大官能的全面發展。
1.認知官能的發展
認知如今是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已經催生了一個新的科學分支,稱為認知科學。在教育領域,對認知的研究已經催生了新的學習理論。
在通常的工業或商業社會里,教育以學會認識、學會去做、學會共同生活為中心,就是說,教育的目標在于獲取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念。但在知識社會里,教育是個終生過程,以學會做人為中心。這是什么意思呢?
根據福爾領導的委員會于1972年提交的報告,學會做人意味著這樣的教育:讓每一個人都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做出自己的決定,承擔自己的責任”。為了解釋這一點,德洛爾領導的委員會于1996年提交的報告中說:在21世紀——
那時的問題將不再是讓孩子準備好適應一個既定的社會,該社會持續不斷地為每一個人提供理解周圍世界以及正當地、有責任地行動所需的力量和智性參照。比起以往任何時候,教育的基本角色似乎更多的是給予人思考、判斷、感受和想象的自由,以便發展他們的天資,并讓他們盡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一個無常的世界里,社會和經濟革新似乎是主要的驅動力之一,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把獨特的位置留給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兩項特質,留給人類自由最明晰的展現……21世紀需要種種天才與人格,還需要卓越的個人,他們也是任何文明不可或缺的……[5]
作為上述討論的總結,德洛爾委員會的報告陳述道:“教育首先是一場內心之旅,它的不同階段對應人格不斷成熟的那些階段。”
近年來,在教育思想中發生了一種范式轉換。新視角的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認識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
第二,知識與生活不可分離,生活問題可以通過適當的知識來解決;
第三,知識如今已經成為多學科的知識,每一個人都不得不學習不同類型的知識與技能;
第四,生活帶來不同的復雜境況,為了應對這些境況,一個人不得不發展出新的解決辦法,為此,他必須發展創造力,也就是創新;
第五,最重要的是做出正確的決定,為此,一個人必須擁有內在的自由與自治。
簡而言之,自我能力(self-empowerment)就是“學會做人”的含義。在新近的教育思想中,自我能力被視為教育的目標。有段時間,“價值觀念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視,尤其是在印度,而如今,重點轉移到了自我能力上。
這里出現了一個問題:在這個教育計劃中,教師的角色是什么?教師以前被認為是知識的“提供者”,但在知識社會里,教師主要是充當“賦予能力者”。教師是讓學生能夠自學的人。認識能力是學生與生俱來的,教師只需喚醒學生內在的能力,并引導他們發展。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學習觀與上述觀點驚人地相似。根據斯瓦米吉的觀點,認識、理解的能力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所有知識都在內部,只是被無知的面紗遮蔽了。當面紗被移除,知識就會閃耀。書本和教師提供移除面紗的“輸入程序”。他對教育的定義——“教育是人本具的圓滿之顯現”概括了他的教育觀。
斯瓦米吉關于學習的一些陳述散見于《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全集》當中:
知識內在于人,沒有知識來自外部,知識全都在內部。套用嚴格的心理學語言,我們所說的“知道”應該是“發現”或“揭露”……通過去除靈魂的遮蔽,靈魂乃是無限的知識寶庫。我們說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是不是萬有引力坐在哪個角落里等著牛頓去發現呢?萬有引力就在牛頓自己的心中……蘋果落地為牛頓提供了暗示,于是,他研究了自己的心意。他重新整理了心意中先前所有的思想關聯,并發現了其中的一種新的關聯,我們稱之為引力定律。可見,所有的知識,無論是世俗知識還是靈性知識,就在人的心意之中。在很多情況下,知識沒有被發現,而是處于遮蔽狀態,當遮蔽被慢慢除去,我們就說“我們正在學習”。(C. W. 1.28)
你所能教給孩子的,莫過于你種一棵植物。(C. W.5.410)
你可以為正在發芽的種子提供發芽和出土所需的東西,以及水和空氣……它會根據自己的天性獲取它所需要的全部。它會根據自己的天性吸收和成長。(C. W. 3.247)
教育孩子便是如此。孩子自我教育。(C. W. 455)
2.情感的發展
我們上面討論的學習過程涉及認知官能,而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有必要發展其他兩種官能——情感和意志。這兩種官能主要涉及道德生活和靈性生活。首先,我們來討論有關情感的最新觀點。
以前,心理學家把情感視為影響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大部分問題的因素。近年來,人們開始認識到,只有壞的情感才需要消除,而好的情感——比如愛、同情、對美和音樂的藝術欣賞等,可以豐富人的生活,升華人際關系,創造平衡的人格。最近,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和其他心理學家發展了“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情商指的是理解情感,并創造性地利用情感來豐富和提升自己和他人生活的能力。正是在情感領域,“價值觀”才得以運作。“價值觀教育”指的是培養良好的情感和情操,比如愛、善良、誠實、服務態度等。換言之,“價值觀教育”指的是培養強健的道德品質。
關于情感,真正的問題在于控制低級的或壞的情感,比如貪婪、憤怒、殘忍、破壞傾向、恐懼等。青少年時期正是這些負面情感增強的時期。盡管這些負面情感構成青年人的大問題,但我們無法在此詳細討論,因為這是個需要獨立論述的重大主題。在此,我們僅僅提及一點。
我們前面談到過好的情感和壞的情感的區別。大多數壞的情感是身體影響心意的結果。身體是動物本能——比如性沖動、憤怒、殘忍、破壞性、恐懼等的活動中心。這些本能驅力導致荷爾蒙的產生,而荷爾蒙間接影響心意。青少年時期是這些本能驅力中的一些變得活躍的時期,而這可以在青少年的心意中制造深刻的擾亂和沖突,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工作前景。青少年階段需要勸告和引導,以便應對心意中生起的驅力和沖動。正直的年輕人的陪伴和智慧的引導者的引導,可以幫助青少年通過創造力以及正確的生活定位和現實定位來升華他們的本能驅力。
與本能驅力相連的低級情感要通過有用的社會渠道來控制,而高級情感要通過追求高級價值觀念,比如真善美等來培養和升華。充滿愛的家庭關系,與有德之士的交往,對音樂和繪畫等藝術的追求,閱讀或創作好書——這些是培養和升華高級情感的方法。通過培養好的情感,一個人得以擁有丹尼爾·戈爾曼所稱的“情商”。情商可以作為學校和學院學習的高級階段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課程。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是印度最具開創性的教育學家之一,他十分注重把藝術追求納入教育當中,以此作為培養、提煉和升華人類情感,發展審美意識的手段。
3.意志的發展
我們前面談到,“學會做人”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不同類型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升華情感,能夠豐富人的生活,使人參與各種有益的、建設性的社會活動。然而,人的表現之有效性依賴于他的自我能力,依賴于他適應和應對不同處境的能力,以及他面對艱難處境和冒險的能力。這一切意味著發展出一個強烈的意志,正是意志的力量展現為內在的力量或頑強的精神。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相當重視人內在的力量。這是因為,如果沒有內在的力量,一個人就無法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無法發展與生俱來的能力,甚或無法行善。我們在下面給出斯瓦米吉關于內在力量的一些告誡。
要知道,所有的罪與惡可以一言以蔽之——軟弱。軟弱正是所有惡行的動力,軟弱正是所有自私的源泉,軟弱讓人們表現得不切實際。
起來!要勇敢,要堅強。要親自承擔全部的責任,要知道你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你需要的全部力量與救濟就在你自身內部。所以,創造你自己的未來吧!
意志比任何東西都要堅強。在意志面前,一切必須低頭……純潔而堅強的意志是無所不能的。(C. W. 3.224)
自我能力是教育的目標
我們前面談到,在知識社會里,“學會做人”很重要,它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以自我能力為目標。自我能力指的是這樣的人所享有的內心自由或自治:他們掌握了多種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擁有內在的靈活與能力去應對不同的生活境況。除了米塔爾家族(Mittals)、阿巴尼家族(Ambanis)、塔塔家族(Tatas)、伯拉家族(Birlas)以及其他著名的工業領袖,社會上還有許許多多擁有自我能力的人。看看一個地方行政官、一個高級警官、一個成功的企業行政主管、一個著名醫師的生活,他們每天必須面對多少不同類型的狀況!還有那些被馬斯洛(Abraham Maslow)稱為“自我實現”的人,比如偉大的作家、詩人、畫家、科學家、神秘主義者,這些人也許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他們也許不能應對生活中不同的艱難處境,其中有些過著隱居生活,但他們是極富創造力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資與能力,并對人類的進步或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也應被視為擁有自我能力之人。
研究印度的這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我們就能看到,他們中的大多數是通過個人的首創精神、努力工作和雄心壯志,并通過克服許多社會障礙——諸如資金來源缺乏、種姓歧視、同行嫉妒、腐敗等——取得成功的,只有極少數得益于當前的教育體系。今天的教育學家和教育規劃師中的流行思維是:發展一個新的教育體系,該體系基于對教育的意義和目標的全新理解,以及一種全新的教學觀念,該體系鼓舞、支持和促進自我能力、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開發自己內在的資源,內心變得自由,從而去應對不同的處境,創造新事物,更多地貢獻社會,而非更多地從社會索取。這個自我能力教育的過程應當持續終生。
私我中心的自我能力
上述討論的自我能力是私我中心(ego-centred)的自我能力,社會上有許許多多擁有這種自我能力的人。企業、行政部門、醫院、研究所、政黨等取得的許多成功就是擁有自我能力之人努力的結果。
然而,私我中心的自我能力有一些短處。成功就像醉人的酒,可使人變得自我本位。經由競爭取得的成功常常導致諸多精神壓力與緊張,可導致身心疾病。再者,世俗的成功不會帶來持久的滿足,事實上,財富與成功常常制造空虛,或者無意義感、厭倦、焦慮、沮喪和其他所謂的生存論問題。
私我中心的焦慮全都出自同一個原因:自我異化。我們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我們的真我,既非身體也非心意,而是靈。我們所知的自我是假我或低級自我,由這一假我或私我所做的工作使人疏離真我。這種內部的自我異化正是我們在生活中犯下的大部分錯誤的原因,也是我們為自己和他人制造的問題的原因。
真我或阿特曼
靈,也就是真我,到底是什么?靈或真我的真實本性僅為古印度的圣人們所發現,而在其他國家,靈——也稱為靈魂——被等同于心意(mind)。關于人的真我,古印度的圣人們有如下發現:
第一,真我(被稱為阿特曼)不同于心意和私我。
第二,阿特曼具有純意識的本性,它是私我的覺知。它還具有純喜樂的本性(根據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觀點,阿特曼也具有力量的本性)。
第三,阿特曼是遍及一切的無限意識(稱為至上阿特曼、梵或至上大靈,普通人稱之為自在天或神)不可分割的部分,這意味著人的真實本性是神。
第四,然而,由于無明(稱為摩耶或無知),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神圣的真實本性。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以一句意義深遠的格言做了總結:“每一個靈魂都具有潛在的神性。”斯瓦米吉的這一精練陳述有何現實意義?
談到現實意義,我們應當注意,在印度,人們始終懷著某種既定的現實目的去追求哲學(不像在西方,哲學始終被視為一種理智追求)。在古印度,吠檀多哲學既適用于世俗生活,也適用于靈性生活。但在中世紀期間和之后,吠檀多哲學開始僅僅參與靈性生活和生活的終極目標——解脫(Mukti)。
在現代,正是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向我們表明,吠檀多的原理如何能夠用來解決世俗生活中的問題,甚至包括社會經濟問題。斯瓦米吉稱之為“實用吠檀多”(Practical Vedanta)。吠檀多的現實用處是什么?阿特曼的學說如何能被應用于現實生活?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闡釋了阿特曼的學說如何能被應用于現實生活——不僅為受過教育的富人所用,而且為沒有受過教育的漁夫、鞋匠和其他窮人所用。在斯瓦米吉所表明的吠檀多的若干現實用處中,我們在此僅僅選擇兩個現實用處以供討論:靈性自我能力和圣化生活。
靈性自我能力
我們前面談到,雖然私我中心的生活可以走向成功,但它常常制造別的問題,比如緊張、焦慮、競爭、挫折、酗酒、缺乏平靜與滿足等。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表明,過上一種以阿特曼為中心的生活,我們就能避免這些問題,同時獲得自我能力與成功。
這里產生了一個問題:既然阿特曼超越心意和感官,普通人如何才能過上以阿特曼為中心的生活?答案是:即便一個人對阿特曼沒有任何直接經驗,但如果他深刻地確信他的靈魂深處有著一個神圣的中心,該中心是無窮無盡的內在力量之源,也就足矣。這種深刻的確信為人們注入自信、力量和勇氣去肩負沉重的責任,計算風險,面對生活問題。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說:
要教會你自己,教會每一個人——真實本性是什么;要呼喚沉睡的靈魂,看著它如何醒來。當沉睡的靈魂醒來,并自覺地行動,力量會有,榮耀會有,善會有,純凈會有,一切卓越之物都會有。[6]
對內在的神圣中心——阿特曼——的信仰讓人自尊、自制,過上一種有德而正直的生活,不屈服于虛偽、嫉妒、沮喪、邪惡、酗酒等,它們常與財富和世俗權力相連。在此,讓我們回想英國著名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話:
唯有自重、自知、自制,
人生方能走向至高之境。
對阿特曼或內在神圣中心的信仰也給予我們一種覺知——對一個脫離私我的寂靜的內在空間的覺知,這讓我們始終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讓我們在喧囂嘈雜、匆忙不安的工作領域,甚至在難堪的處境中保持內在的平靜與平衡。這就是靈性自我能力的含義。
圣化生活
雖然我們的真實本性是阿特曼,但我們并不知曉,因為阿特曼被無知或無明遮蔽了。然而,通過恰當的知識(從勝任的古魯那里獲得),心意的凈化和內在的訓練,諸如冥想、祈禱等,我們可以逐漸移除無明的面紗,由此,內在的神性,即內在的阿特曼之光,逐漸顯現。結果,屬人意識轉變成了神圣意識。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所稱的“瑜伽”,正是內在神性的顯現和屬人意識的轉變,這也是靈性生活的含義。
瑜伽或靈性生活并不局限于特定時間內的某些修習,比如儀式、冥想、祈禱等,而是整個生活的靈性化,就是逐漸把屬人意識轉變為神圣意識。通常的世俗生活是從動物生活提升到屬人生活的斗爭,在這一斗爭中,人們常常失敗,于是,他們表現得如同動物。靈性生活是從屬人生活提升到神圣生活的斗爭,方法是把屬人意識轉變為神圣意識。任何以阿特曼為中心的自覺活動都應被視為瑜伽或靈性生活,它凈化心意,幫助我們顯現我們的潛在神性,幫助我們把屬人意識轉變為神圣意識。在此意義上,教育——教和學——可以成為瑜伽,辦公室或工廠的工作可以成為瑜伽,家務可以成為瑜伽,甚至連踢足球也可以成為瑜伽。每一項活動都可以成為一種靈性訓練。對此,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說:
實際上,我的理想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向人類宣揚他們的神性,宣揚如何讓神性在生活的每一項活動中顯現。(C. W. 7.501)
從這一整體的靈性視角來看,神圣與世俗的分別消失了。正如納薇迪塔修女(Sister Nivedita)所言:
從今以后,神圣與世俗沒有分別。勞動就是祈禱,征服就是棄絕,生活本身就是宗教,擁有和保持就如放棄和避開一樣堅定不移。
把整個生活轉變成不間斷的瑜伽,圣化整個生活,這是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描繪的靈性生活理想。學生、教師、醫生、工程師、企業行政主管、舞蹈家、藝術家、家庭主婦——人人皆能實現這一理想。
靈性革命:靈性與宗教的分離
今日世界,靈性理想或靈性生活不再僅僅針對苦行者和遁世者,也不再僅僅針對非常虔誠的人或信神的人。靈性如今正被視為人格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維度,靈性生活如今正被視為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為了所有人而活。
我們在此需要提及當前人們的靈性興趣的另一個顯著特征——靈性與宗教分離。在許多世紀里,靈性與宗教不可分離。但在現代,諸多因素已經侵蝕了人們對傳統宗教的信仰,然而,人們對生活的終極目標和終極意義的追尋依然如故。人對終極意義、平靜與滿足的這種追尋導致了所謂的“世俗靈性”的發展,它獨立于宗教傳統。如今,人們正把它描述為“靈性革命”。來自各行各業的無數人定期修習冥想、坐禪、內觀、瑜伽和其他靈性技巧。
過去,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出現過幾次靈性運動。然而,它們局限于某些宗教團體或共同體,而且彼此差異很大。相反,當前的靈性運動是全球范圍內的運動,囊括了屬于不同宗教傳統、文化、種族、社會階層、行業的人。它已經產生了全球靈性和一個全球靈性共同體。這種統一性是由若干因素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因特網的創立。
在此背景下,我們可以說,這一全球靈性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室利·羅摩克里希那和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正是他們把靈性與宗教分離,并發展出全球靈性的主要學說。
當前,世俗靈性運動在西方更為流行。在印度,古老的宗教傳統非常廣泛,宗教被視為一種個人追求,沒有多少制度性支持,所以,靈性與宗教的分離不是必要的。然而,既然印度憲法宣布這個國家是個世俗國家,那么宗教教育在教育機構中就是不允許的,因而,當前的世俗靈性運動——并不隸屬于任何宗教教派——提供了一個培養學生和年輕人靈性價值觀的機會。
直到晚近時代,科學與靈性一直是敵對的。但現在,科學與靈性的共同基礎已被發現,那就是意識。意識現在是學術界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隨著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哲學家,甚至量子物理學家參與有關意識的研究,意識已經變成跨學科的課題。
當前的全球靈性運動是一種全新的現象。它似乎代表著人類集體意識的初步覺醒。也許我們目前正在見證的是人類演化中的一個關鍵階段。英國生物學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在50多年前曾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適用于動物和植物,而在人類這里,進化則成了“心理-社會的”(psycho-social)。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認為,人類進化的下一階段是靈性階段。我們今天正處于新時代——靈性黃金時代——的黎明。
黃金時代在召喚當前的一代人。未來屬于這一代的青年人。有意無意地,今天的青年人卷入了人類生活所有層面的一個大規模的轉變過程,卷入了人類集體意識的一種整體轉變。涉及這種整體轉變,今日青年有兩個需要:
第一,一個新的終身教育體系。
·它基于“學會做人”。
·它以人的潛能的整體發展為目標。
·它以愛和服務的普遍紐帶把人類聯合起來。
·它有助于把屬人意識轉變為神圣意識。
·它給予當前的知識社會以靈性定位。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啟示為這樣一個終身教育體系提供了基本指導方針。
第二,一位普世的導師,他同樣充當著年輕人的普遍榜樣。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人格滿足這個需要。
讓青年人響應斯瓦米吉振奮人心的召喚:
“起來!醒來!直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