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波克定理
波克定理指的是: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決定往往在爭辯中產生。這條定理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不要懼怕摩擦和爭論,因為沒有摩擦就談不上磨合,沒有爭論就不可能產生高論。人們在思維的不斷碰撞中才會真正得到進步。
波克定理的來源
波克定理是美國莊臣公司總經理詹姆士·波克先生提出來的。作為一家以經營家庭清潔用品、個人護理用品和殺蟲產品為主的制造企業,美國莊臣公司迄今為止已經有著120多年歷史。莊臣公司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國,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如此歷史悠久且又如此強大的國際性企業集團,肯定有一套獨特的管理方法??偨浝淼恼材肥俊げ嗽谝淮尾稍L中總結性地道出了他的管理之道:只有爭辯中,才可能誕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決定。所以,管理者一定要鼓勵員工多提意見并展開辯論。后來,人們都將之稱為波克定理,波克定理是管理學中一條重要的法則。
相關趣味故事
我國有句古話叫“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此話出自《新唐書·魏征傳》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的一次對話。
當時,唐太宗問魏征:“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
魏征曰:“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片信也。堯、舜氏辟四門,明四日,達四聰。雖有共、鯀,不能塞也,靖言庸違,不能惑也。秦二世隱藏其身,以信趙高,天下潰叛而不得聞;梁武帝信朱異,侯景向關而不得聞;隋煬帝信虞世基,賊遍天下而不得聞?!?
意思是,唐太宗問魏征:“身為君王,高高在上,怎樣做才能夠明察秋毫呢?而失德昏庸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魏征回答道:“作為君王,想要明察毫,就必須做到集思廣義,兼聽眾人的意見;如果只是偏聽偏信一些小人的讒言,那必然會變得昏庸的。想當年,堯帝和舜帝,他們為了廣開言路,兼聽眾家之諫,還特意開辟了四座大門,并每天明確四天,以確保四面八方的消息都能接收得到。如此一來,盡管共工和鯀等奸臣紛紛進讒言和說假話,但都不能干擾他們的思路。相反,秦二世偏聽趙高讒言,深居簡出,在后宮沉迷聲色,還把朝政都交與趙高主持,結果天下暴亂了他還被蒙在鼓里;而梁武帝也聽信朱異的讒言,以至侯景快入關了他也不知道;隋煬帝則也是聽信于虞世基一人,結果天下叛四起,而他至死才恍然大悟。”
在企業管理中如何用好波克定理
制定決策時要傾聽眾人的意見,凡是經過討論而得出來的決策與方案,大都會避免許多意想不到缺點和不足。從這個層面上看,爭辯決策十分具有正面意義。
第一,多多聽取員工的意見
管理者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眾人的力量卻是無限的,作為管理層的領導,不能關著門、埋著頭一個人冥思苦想,而應當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在工作中,管理者要鼓勵自己的員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只有這樣,管理者才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二,鼓勵員工進行辯論
真理往往在辯論中產生,而正確的決策也是在辯論中顯現的。對于企業的決策,管理者要鼓勵員工進行討論,從中分析決策的利與弊。在綜合大家意見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決策將會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
第三,爭辯能夠提升員工的積極性
管理者在制定決策時征詢員工的意見,這種做法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大家會覺得自己也能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通過辯論,還能加強員工對企業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認識,從而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另外,在辯論中也會增加員工對管理者的信任度,從而建立良好的上下級關系。
成功案例
山東南山集團位于山東省龍口市東江鎮,是一個村企合一的大型國家級企業集團。改革開放前,東江鎮只是一個有著260戶、800人,人均不到一畝薄地的落后地區。而現在,南山集團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擁有總資產150多億元,村民6700人,員工3.6萬名,企業40多家。集團采用多元化發展方式,在毛紡、鋁業、電力、旅游、教育等多方面發展迅速,成為全國鄉鎮企業中的佼佼者。
南山集團的成功有兩大法寶:一是批評,二是爭論。南山集團的管理層有一個硬性規定,那就是廠長經理和所有中層干部,每天早展都要到集團的會議室開會,開會的目的就是討論前一天的工作,提出新一天的任務。會議中只講問題、講辦法,只批評,不表揚,大家一起討論,一起爭辯。
就是在這樣的集體決策的過程中,南山集團群策群力,充分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許多重大決策也都是在這樣民主的決策的過程中產生的。尤其是在重大問題上,更是黨委成員全員調研、多次討論、集體決策,絕不以某一個領導的意見為準則,堅持在爭辯中達成共識。南山集團的所有決策,都是“吵”出來的,不“吵”透了決不罷休,在一番徹底的辯論后,所有人都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終才形成決策草案。這還只是一個草案,領導們的草案還需交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如果在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中,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那么爭論便又開始了。
南山集團的領導者宋作文說,“爭論出真知,爭論少失誤?!彼浞掷昧瞬硕ɡ韺ζ髽I發展的推動作用,正是在這樣的激烈爭辯中,南山集團發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