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演講:簡潔有力,把演講精練到極致
- 施艷麗
- 2133字
- 2021-11-29 09:48:26
注重日常知識儲備:你有一桶水,才能給別人一杯水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經歷,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發言的準備,卻需要去當眾發言,很多人此時會感覺自己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說點什么。這種情況下,不是你的水平和能力差的問題,而是知識儲備不足。所以,擁有豐富學識,不僅是“授業、傳道、解惑”的需要,也是演講成功的基礎。
知識儲備的類型
對于極短演講來說,知識儲備極為重要,只有做足了知識儲備,肚子里有“貨”,演講才能胸有成竹,娓娓道來。一般而言,一個出口成章的優秀演講者,需要儲備的知識可分為三種類型:
學科性知識
學科性的知識是相對比較專業,需要演講者對自己正在演講的主題有著非常扎實的背景知識。比如你的演講內容是股票行情,那么你就需要對這個行業發生的變化、未來前景,以及歷史數據的趨勢等了如指掌,才能做到侃侃而談。所以,那些在媒體面前,能夠清楚闡述、流暢表達且語言優雅、不失風度的政治家、專家和教授總是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源自自身學識的淵博。
普遍性知識
作為一個演講者,如果你喜歡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普遍性知識豐富,那么在演講中你的觀點傳達,就會更加立體、豐富和有說服力。比如,羅伯特·肯尼迪在一次極簡演講中,為了表達對去世的小馬丁·路德·金的懷念,引用了他所熟悉的某位希臘詩人優美的詩句,立即讓他的演講更加動人而有文采,也增加了演講內容的思想深度,從而打動了現場的很多人。這就是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在演講中發揚的作用,隨時能把這些視野和見聞引用在演講中,才能旁征博引,妙語驚人,有效提升和豐富演講的質量和內涵。
經驗性知識
正如俞敏洪的演講,因為很多經驗性的知識都是他在工作中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一點點實踐和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新東方20周年慶典、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等各種正式場合,俞敏洪都能夠自如地分享自己在北大時的學習和生活,講述自己在創建新東方時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走向成功,如何代表老校友為北大捐款200萬元等,觀眾總是在情緒的高潮中聽得津津有味。
知識儲備的方法
在當今這個知識泛濫的時代,聽明白李小龍的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海量的信息充斥于我們每天的工作與生活中,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信息把個人時間塞得滿滿當當。如果我們不主動去學習一些自己需要的知識,很可能最后成了掰玉米的猴子,這個學一點,那個學一點,哪個都知道,卻哪個也不精通。所以,一個優秀的演講人,在做知識儲備的時候,要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運用一些知識儲備的方法,才能在演講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知識歸類化
如果我們的大腦里儲存了大量的知識,處于雜亂無章的狀態,像一個雜貨鋪,沒有做知識歸類,那么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比如有一天當我們要找一個需要的知識點,卻只有一點印象,具體卻說不出來,那么這個效果就等同于沒有學習知識。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與電腦的硬盤很相像,知識的儲備要像在電腦上建立不同的文件夾一樣,當你需要什么知識時,直接去文件夾里去找就可以。那么如何進行知識儲備的分類呢?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來實現,比如通過印象筆記,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有啟發的內容分門別類記錄下來,保存下來,把這些知識打上標簽,當你下次需要了解的時候,直接打開筆記本,進行關鍵詞檢索,就可以快速找到了。
知識系統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獲得知識的渠道與方法越來越多,而且沒有什么成本,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表面上看來,我們學習了很多知識,實際上這些知識缺乏內在聯系,像一堆零散的碎片,導致知識儲備的效果沒有什么深度。所以,雖然你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演講家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做知識儲備,但結果發現演講能力增長緩慢,這種時候,你需要的不是更加努力,而是科學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把自己掌握的分散的、獨立的知識,用邏輯連接整合在一起,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當我們學到一個非常有用的知識,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它與自己以前學習到的知識,有什么樣的聯系,然后把這些知識整理歸納在一起。
持續性輸出
高效知識儲備的關鍵在于輸出,只有不斷地輸出,你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那么在演講中,可以通過總結、提煉后,把這些內容在演講中運用起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可以有效強化剛學習的新知識。同時,也是對原來知識結構的一種重新思考和梳理,這樣知識儲備的效果會提升很多倍。否則這些知識很容易成為死知識,在演講中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