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世紀思想史(上下卷)作者名: 文聘元本章字數: 4967字更新時間: 2021-11-30 16:52:47
第二節 中世紀的來臨
羅馬帝國崩潰后,西方的歷史接下來就是中世紀了。
要了解這個中世紀,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基本制度,這就是封建制,中世紀就是西方的封建制時代。
我們中國有一段漫長的封建時代,從戰國秦漢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長達兩千余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要了解封建制,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了。但了解中國的封建制并不意味著了解了西方的封建制。西方的封建制與中國的封建制有相當大的差異,這不單表現在延續時間的長短,還表現在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的各方各面。
西方封建制起源于三個契機:羅馬帝國的崩潰、日耳曼征服者的傳統與土地采邑制。
羅馬帝國的生產原來靠奴隸勞動,帝國常年到處征服,被征服地區的人民,特別是戰俘就成了羅馬人的奴隸。戰爭與征服對羅馬帝國而言是家常便飯,而且幾乎每次都能捕到一大批戰俘,這樣奴隸就有了可靠的來源,價錢也便宜,這就為奴隸制提供了最先的基礎。
到后來,隨著帝國的衰落,他們在戰爭中不但不能取勝,反而常常失敗,自己都成了奴隸,抓別人來做奴隸是不能的了,于是奴隸來源日益枯竭。這就使奴隸制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
再往后,由于日耳曼蠻族的侵入,奴隸們乘機溜之大吉,奴隸主們保命還來不及,哪來得及管奴隸們跑不跑。
還有,我們要知道,奴隸制是一種最殘酷的剝削制度,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可言,他們的一切勞動果實都被奴隸主侵占,他們的勞動完全是被迫的,毫無積極性可言,只要有可能,他們就會怠工逃跑,爭取自由。所以,奴隸制的維護完全是以奴隸主對奴隸的暴力控制為基礎的,一旦奴隸主失去了這種控制能力,奴隸制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基礎。羅馬帝國的覆滅正標示著這種基礎的喪失。
然而,帝國崩潰之后,原來的奴隸主們還在,他們也依舊不能靠自己的雙手耕種自己的土地,怎么辦呢?這時候他們已經無力像過去那樣控制奴隸了,為了使奴隸們不要逃跑,唯一的辦法是給他們好處。為此奴隸主們采取了另一種剝削方法,就是給奴隸土地,讓他們自己耕種,然后他去收租。這樣原來的奴隸不但有了一定的自由,還能享有一部分勞動果實,那勞動積極性自然高多了,也不成天想著逃跑了。
這樣一來,原來的奴隸主慢慢變成了封建地主,奴隸變成了隸農,奴隸制就變成了封建制。
除原來的少數羅馬奴隸主外,現在的封建地主主要是日耳曼人。那些率軍攻打羅馬的日耳曼各族國王占領了大片土地后,把它們分給士兵和貴族們作為采邑。那些分得了土地的人,尤其是分得了很多土地的貴族們便成了大地主,他們再把自己的土地分給小的貴族,如此下去,直到土地最后分到親自耕種的隸農們手里。獲封了土地的大小貴族就成了大小封建領主。領主和隸農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封建社會的兩個基本階級,這兩個基本階級形成之后,封建制也就形成了。
封建制下的西方各國,像英法德意等,社會狀況各不相同,但既然同為封建制,就有某些共同點。
這些共同點之中首要的是,封建制國家大體上有三大社會等級:國王、封建主和隸農。
國王是最大的封建主,居于金字塔之巔,全國的土地都屬于他所有,由他分給各個封建主。當然,由他親自來封的只是些大封建主,而且一封就是一大片。
封建主是些大大小小的地主。他們有的占有大量土地,有的就少些。他們并不是把這些土地直接交給隸農去種,而是再分封下去,也就是說,他們自己是封臣,但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封臣。
隸農是直接耕種土地的人。
我們現在來講幾個關系,弄清楚這幾個關系之后我們也就弄清楚了封建社會的概況。這幾個關系就是:國王與封建主的關系、封主與封臣的關系、封臣與隸農的關系、隸農與土地的關系。
中世紀西方的封建國王有一個基本特點:國王們不是專制的,而是權力相當有限。這與中國的封建皇帝們恰恰相反,中國的皇帝們從來都擁有巨大無比的權力。
中世紀的國王在他們的臣子們看來只是他們的債主,沒什么了不起。所以國王們要想坐穩自己的寶座就得遵守兩條規矩:一是要尊重法律,二是統治要公正。國王哪怕對一個普通百姓也不能隨便懲罰或殺害,對貴族就更不用說了。如果他們膽敢如此,他的臣子們就沒有義務忠于他,這樣迎接國王的通常就是廢黜乃至死亡。我們可以讀讀莎士比亞的著作,如《亨利四世》、《約翰王》等,在這里面,臣子與國王之間的關系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下級與上級的關系,而且下級們對這個上級通常并不是很尊敬的,甚至常常想著要把他們給殺了。
國王的權力是,如果他的臣子們違反了法律,他可以依法懲治,或者沒收他的采邑。
中世紀的貴族大體可以分成五個等級,分別叫作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除此還有勛爵與騎士兩個特殊階層。前面的五個等級都既是封主,又是封臣。也就是說他們把自己受封得來的土地又分給別人,這樣自己由封臣又成了封主。例如一個公爵,我們姑且叫他蘭開斯特公爵,被國王封了一百座城堡,他可以把這一百座中的九十座分給五個伯爵,其中某伯爵,我們也用莎士比亞劇中人名,叫諾森伯蘭,一人就分了五十座,諾森伯蘭于是把他的五十座城堡中的五座分給一個叫福斯塔夫的男爵。如果愿意的話,這個福斯塔夫還可以分下去。這樣,蘭開斯特公爵、諾森伯蘭伯爵都既是封臣,又是封主。
在封主與封臣之間既沒有絕對的上下級關系、也沒有固定的血緣關系,他們之間的關系簡而言之是這樣的:
封臣對封主:如果封主要打仗,封臣必須為他作戰,打仗時如果封主被俘虜了,他必須為封主交納贖金;同時他必須按時向封主交納一定數量的貢賦,例如糧食、野味、葡萄酒和橄欖油之類,如果他想將封主給他的采邑賣掉,那么他得交給封主一大筆稅,足以使他肉痛。但他對封主也有權利:如果封主做事不公道,他可以提出譴責,并且采取相應措施,當他受到攻擊時,他可以要求封主的保護。
所有的封主和封臣,從國王到騎士,都有自己的莊園,國王公爵等不會把自己的所有土地都作為封地分封下去,總要給自己保留一些作為直屬領地,這些就是他的莊園,他自己就生活在這些莊園里作地主。除他這個地主外,莊園里還生活著隸農,也就是耕種土地的農民。所以一個莊園大體上由三部分構成:莊園主、農民、土地。
莊園主可以是國王、公爵、伯爵等貴族直到騎士和教士。他們住在高高的城堡里,自己不耕種土地,把一部分土地交給隸農們耕種,作他們的份地,他從中收取地租,另一部分則作自己的份地,當然他不會自己去種,而是由他的隸農們去種,收成全歸他。他們還在莊園里建一些風磨水磨榨油機磨面機之類,如果隸農們要用,那好,交錢吧!
靠這些法子撈來的錢,封建主們成天吃喝玩樂談戀愛,要么就找個借口來個決斗,日子相當滋潤。
農民又可以分幾種,如維蘭、農奴、佃農、茅舍農、奴仆等等。維蘭本來是些有一小塊土地的自由農,由于戰亂頻繁,稅負太重,他們便把自己的小塊土地無償地“獻給”莊園主,然后再把原來屬于自己、現在屬于莊園主的土地租來種,每年給莊園主交地租。也許您會說:這不是傻么?不,他們這樣做精著呢。這樣做有三大好處:一是維蘭們就不要給國家交稅了,那國家的稅可比地租重得多;二是他們把土地交給莊園主后莊園主就有責任保護他;三是即便把土地交給莊園主了,他還是個自由人,想走就走,主人不能隨便要他干這干那,也不能隨意加租。有這些好處較之自己種地交重稅、自己保護自己當然更劃算。
農奴雖然名字難聽,實際情況與維蘭也差不多。他們通常是一些很久以前先祖就把土地交給了莊園主的人,他們與維蘭的區別一是他們沒有人身自由,莊園主可以把他們連同土地一起賣掉,就像土地上的莊稼和農具一樣,二是他們的地租比維蘭要重一些。
佃農和茅舍農兩個差不多,不過他們的地位較之維蘭和農奴就低多了。維蘭和農奴還有地可種,他們則什么也沒有,像他們的名字一樣,他們住在一些最小最破舊的茅屋里,靠給莊園主打零工或者給某些較有錢的維蘭種地過日子,干一天活掙一點報酬。
總的來說,這些農民們的生活是悲慘的,要通過繁重的勞動供養前面那大批的貴族與教士之類,所以終年辛勞所得只能勉強糊口,不致餓死,甚至連這種最起碼的需求也難以滿足,如《歐洲中世紀生活》一書中所言:
“盡管不知道具體的數字,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多數農民的生活都只是處在能夠生存的最低極限,除了農業以外,還要依靠其他的生計才能滿足維持生存的需要。”
農民們不但生活痛苦,還被那些壓迫他們的人所鄙視,因為他們沒有文化、愚昧又貪婪,這樣的鄙視不但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現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如我們在《十日談》中看到的農民就往往是這樣子的,例如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教士看中了一個農民的漂亮老婆,就說可以讓他的老婆白天變馬來做工,晚上再變成漂亮女人,那農民竟然相信了這種鬼話,結果就是教士當著農民的面玩弄性侵了他的老婆,他竟然茫然不覺,并不生氣。這也如另一部介紹中世紀的著作《試談另一個中世紀》中所說:
“隨著經濟復蘇,當農民再次出現于文學中,他變成vilain(這個詞的語義演變本身是耐人尋味的),將保留出自于早期中世紀的那些貶義特征。他是作惡的、危險的、不識字的,更接近于野獸而不是人。”
這里的vilain就是維蘭了,他們還是農民中地位最高的一種尚且如此,其他農奴、佃農、茅舍農、奴仆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也不能說這些農民的生活真的一無樂處,只有悲慘。相反,據說中世紀的農民也有許多好處,至少維蘭和農奴是如此。例如按中世紀的老規矩,不管什么情況莊園主都不能將他們從土地上趕走,如果要將土地賣掉,也得將農奴加在一起賣。如果農奴老了不能干活了,莊園主就得養活他直到他死去。另一個好處是那時的節假日比較多,外加至少原則上不應該干活的星期日。這樣農奴還是有一定的休息時間的。另外每逢那些大節日或每年春種秋收后,莊園主們都有義務犒勞農民們一頓,讓他們吃飽喝足。這在《歐洲中世紀生活》中也有所反映:
“人們盡可能地利用一年中少有的機會,實實在在地慶祝節日:教會的節日(如尼古拉日及除夕夜、齋期的開始和結束日,特別是村里教堂落成的圣禮紀念日),然后還有5月1日,糧食入倉等對農村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些日子。人們在歡慶時唱歌、跳舞、大吃大喝,有時還舉行化裝游行。”
因為這些事實,過去一直把中世紀看作一無是處的西方史界現在也有許多人觀念轉變了,甚至寫了好多部歌頌中世紀的著作。
這情形也類似于對于中世紀哲學的態度,從前是很鄙視的,現在不了,認識到了它也有優越之處。
與人相應,莊園的地可以分成三種,分別屬于莊園主、農民和教堂。種地的當然都是農民。
土地本身可以分成三部分:春耕地、秋耕地和休耕地。顧名思義,春耕地主春天耕種,秋耕地秋天耕種,休耕地則一年到頭閑著。除了這些耕地之外,莊園還有其他的土地,如林地草地宅基地之類,以及什么也沒有的荒地。
關于封建制下人各色人等的生活我們就說這些,下面我們談談封建社會里一項頗有意思的內容:戰爭與戰斗。
中世紀的所有痛苦、喜悅與希望之中,最使我們向往的是騎士精神。
騎士是中世紀一個獨特的階層,也是封建制主要的衛道士,是軍隊的主力。騎士們大都出身于小貴族家庭,又常常不是長子,不能從父親那分得遺產。他們的出身并不能保證他們能成為騎士,要成為騎士必須由某個貴族來加封。他們在獲封騎士的同時往往還能獲得一個或幾個小莊園,他們就可以靠著這些個莊園來過日子。如果他們想獲得更大更多的莊園,唯一的途徑就是掠奪,他們可以自己去搶,也可以跟著他的封主去戰爭,從戰爭中獲得戰利品。
至于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騎士,基本的品質是他首先得是一個忠貞不二的情人,并且要把他的情人當作圣母一樣來崇拜而不僅僅是愛。為了她,他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性命。除此之外,他還必須有另外一些美德,例如仁慈、節制、勇敢、忠誠等。他必須遵守許多禮節,例如看見了自己的情人時怎樣對她單腿下跪,怎樣吻她的手,怎樣舉起長矛,向將要決斗的敵人致敬,等等,相當復雜。
在中世紀的一首詩《魯奧德利普》中,如此記載了一個合格的騎士應有的品質:
又一個騎士產生,
選自一個家族,
這個世襲的貴族
具有無可挑剔的禮貌,
為富有的領主盡責,
按他們的要求盡力……
主人的話語,
就是對他的托付,
能為他們復仇,
能為他們排難,
決不會拖延,
盡心又盡力。
愿為主人獻身,
不論是狩獵還是去作戰,
無論在任何事情中。
即使在中世紀過去好久之后,人們對中世紀的一切可能都說之痛心,唯有騎士精神卻長久地給人們以美好的回憶,后來,許多作家們借此創作了許多小說,描述騎士們的浪漫生涯,使得歐洲無數年輕人心馳神往,恨自己不能生在騎士時代,好也創下亞拉岡的約翰一般的偉業,美人財寶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