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中的現象學
- (美)赫伯特·斯皮格爾伯格
- 1627字
- 2021-11-30 16:55:57
[7]舍勒(1874—1928)
與其他現象學哲學家對現象學在心理學與精神病學中的傳播作用相比,舍勒(Max Scheler)所起的作用是更直接與最深入的,盡管他從來沒有寫出現象學心理學,甚至沒有對現象學心理學的系統計劃。他在其令人眼花繚亂的道路上所確立的東西,是他對發展個體主義的哲學人類學的主要興趣的附屬物。值得注意的是,他對心理學的最初現象學貢獻——《論自我錯覺》和《論怨恨》,發表在了當時新創辦的《病理心理學雜志》(Zeitschrift für Pathopsychologie)(1911年第1卷;1912年第2卷),并且他還確立了新運動與精神病學之間的初始聯系。舍勒在1913年的經典著作《論同情感、愛與恨的現象學及理論》,包括了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首個現象學分析(他既否定弗洛伊德,又同情弗洛伊德)。14但是,他對現象學與精神分析這兩個領域的主要建設性貢獻散落于他的主要著作,并且沒有形成如當前狹窄框架這樣的系統總結。我在這里所能做的就是挑選出他最有影響的描述(基本按照發表的順序)。
舍勒在現象學上最早和最重要的貢獻是情緒領域。這個領域對他有特別的重要性,因為情緒在人與價值世界的關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對舍勒來說,有關我們情緒生命的、更為獨特的現象學,不僅是為了其本身的現象學的成果,而且是將情緒從傳統的總體與絕望主體性的負擔中解放出來的方式。舍勒想要說明的是:情緒甚至包含了將不同情緒以及作為情緒意向所指的價值相聯系的本質結構;因此,情緒遵循意義的先天規律。為了說明這一點,舍勒首先說明了以純粹同情為基礎的倫理學的不充分性——這種現象學研究不僅揭示了所涉現象的多種多樣性,而且揭示了同情的第二本質。在這個方面,同情基本上不同于作為趨向價值的本質與基礎行為的愛。在有關倫理學的核心工作中,舍勒甚至提供了更為詳細和實證的情緒現象學——尤其區分了非意向與意向情緒(即有對象指向的情緒,而它打開了真正價值認知的可能性)。另外,舍勒探索了這些情緒的不同層次——純粹感性的層次、生命層次、純粹心理的層次、精神的層次,所有這些層次與價值都有不同的關系。
盡管舍勒最堅實的工作以情緒現象學為中心,但他的興趣逐漸擴展到了整個心理學。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行動與人格理論——人格存在實際上是行動的統一體,而它是不可客觀化的。因此,人格存在的現象描述產生了特殊的問題。
舍勒的先驅性現象學工作的另一個例子是宗教哲學。在這里,現象學心理學的特別任務是對宗教活動的探索;在其中,舍勒提到了祈求、感恩、敬畏等(盡管不是很詳細)。
最后,舍勒在知覺領域中特別關注的是:他嘗試讓現象學成為與胡塞爾與日俱增的唯心主義相對的實在主義。在這里,舍勒特別注意的是抵抗(resistance)體驗(正如我們的實在知覺所展現的)。我們絕不能忽視的是,舍勒提出對其他自我的直接知覺理論與任何以有關推測或同情的知識理論相反。
類似的現象學研究也散落在很多地方,有一些是在獨立的文章中。那些論怨恨與痛苦的研究可以用作案例。在精神病理學領域,論社會保險金神經癥(Rentenhysterie)的文章表明了他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興趣的最小范圍。
舍勒的現象學心理學顯然是以某種(有時候是誤導性的)哲學前判斷為指導的。但是,這些前判斷也幫助他找到了可以進行先驅性闡釋的新現象。因此,如果沒有意向性概念,他很難發展出他的新情緒理論。他的情緒理論先天地打開了我們心理現象及其指稱中結構關系的整個問題。這顯然是具有哲學基礎的現象學心理學。
舍勒是現象學心理學最大的推動者,盡管他不總是現象學心理學最有說服力的發言人。相比早期的現象學家(包括胡塞爾),舍勒的名字更頻繁地出現在了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文獻中。這可能是因為他比其他現象學家更明確地注意到了經驗心理學家的工作。例如,如果沒有舍勒,就不會有蘭德斯貝格(Paul-Ludwig Landsberg)、普萊辛那(Helmuth Plessner)、亨格施坦堡(Wilhelm Hengstenberg)。在精神病理學家中,施奈德(Kurt Schneider)、魯梅克(H. C. Rümke)、席爾德(Paul Schilder)、馮·葛布薩特爾(V. E. von Gebsattel),至少都曾經受到舍勒思想的影響。生物學方向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瓦茨塞克(Vitor von Weizs?cker)與拜坦迪耶克(F. J. J. Buytendijk)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