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中的現象學
- (美)赫伯特·斯皮格爾伯格
- 1433字
- 2021-11-30 16:55:56
[5]普凡德爾(1870—1941)
除了他的副業邏輯學,讓普凡德爾(Alexander Pf?nder)聞名于世的主要是他的現象學心理學。實際上,在早期現象學小組的成員中,普凡德爾是唯一在這個領域中發表過專著的人。然而,盡管他在心理學上的主要工作要么明顯要么默會地是現象學的,但這不意味著他真的發展出了現象學心理學體系。
實際上,普凡德爾的第一本著作《心理學導論》(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logie)先于現象學運動的開始以及他與胡塞爾的交往。在這本著作之后的是普凡德爾自己的《意志現象學》(1900年)——它先于胡塞爾的“現象學與知識論”研究(《邏輯研究》第2卷)。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普凡德爾早期現象學的所有意圖,與布倫塔諾的描述心理學以及他自己的老師李普斯的分析心理學是一致的。因此,普凡德爾沒有強調胡塞爾本質直觀的需要與應用。普凡德爾后來的描述研究甚至沒有契合胡塞爾的術語。胡塞爾所使用的術語對心理學現象描述的廣度與深度來說是極大的豐富,并且透徹地掌握了心理學現象的本質結構、關系與變種。然而,對普凡德爾來說,更為知覺化的描述只是通向解釋理解的另一個步驟。因此,普凡德爾最后以及最有抱負的工作《人類的心靈》(Die Seele des Menschen)意味著現象學描述的擴展,以及做出豐富動態描述的嘗試。在這里,普凡德爾探索了總是痛苦地為他的解釋尋找直觀基礎的原因與過程。
然而,在當前的情境中更有幫助的,是指出普凡德爾描述現象學中一些更為典型和有效的片段。我選擇這些片段時,我將會強調普凡德爾對心理實踐生活的主要興趣(這種興趣在其理論功能上非常不同于胡塞爾的興趣)。以下要點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1)在意志與更為一般的奮斗(striving)現象之間的區別,這種區別使采取立場成為了意志的中心立場;
(2)動機與因果以及類似現象的比較,這說明在嚴格意義上,動機之為動機,只是因為自我把動機當作決定的依據;
(3)對直接情緒(Gesinnungen)的研究,例如愛與仁慈,這種研究把直接情緒描述為用典型的情緒溫度作用于對象的行為(承認與否認它們的權利);這種研究還探索了如本真性、人工性、明確性等程度的一般心理現象維度;
(4)對人格結構中如質地、尺寸、流動、強直等特質的區分(特征學),在這些描述中,普凡德爾經常會使用大膽的隱喻;
(5)在普凡德爾的作為所有知識宣稱基礎的哲學中,知覺概念的擴展具有中心地位;普凡德爾的知識宣稱包括:對理論對象與價值及理想要求的知覺、探索與掃描知覺之間的差異(掃描知覺即使有一些認識論價值,也是很少的)。
對這些心理學思想來說,現象學哲學有多大的意義呢?普凡德爾的心理學著述顯然很少有明晰的胡塞爾現象學哲學痕跡。普凡德爾自己的現象學版本,在發表自己在現象學心理學上最有影響的論文時,仍然非常重要。然而,某些潛在的哲學概念默會地充斥著普凡德爾的心理學。然而,這些哲學概念沒有形成學術假設,而只是成為了要在實際研究中得到檢驗的預期。一個特別好的例子是,他對于基本和體驗本質的區分(基本本質就是某種“基本的”或“底層的”東西,或者說充分完成的形式或“理念”)。在我們的體驗生命中,這些本質要么根本沒有發展,要么只有非常不完整的發展。但是,這是我們對于生命實在(他們有如此不完善的本質)的完全知識的一部分。對普凡德爾來說,這些是只有現象學才能強化的概念。
普凡德爾現象學心理學的一些思想,對于賓斯旺格以及伽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有重要的影響。普凡德爾對于本真與虛假現象的描述,為后來的本真性與非本真性學說提供了基礎。后來利科對普凡德爾的興趣與致敬表明,普凡德爾在別的地方也產生了影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