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哲學序曲:尼采與后形而上學(修訂本)
- 孫周興
- 786字
- 2021-11-30 17:05:45
第一編 虛 無
第一章 叔本華與虛無主義
無論在教科書上還是在哲學史研究論文中,人們總是喜歡把尼采與叔本華這兩位德國哲學家并置在一起。我們總是說“叔本華和尼采”,意思是兩人一家。近代學人莫不如此。1現在我們更習慣于把兩人列為19世紀后半葉歐洲“意志哲學”的代表思想家。這當然沒錯。不過,就叔本華與尼采的關系,也即就叔本華對尼采的影響和尼采對叔本華的接受而言,情形卻是極為復雜的,遠非人們一般設想的那樣簡單。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死于1860年。五年以后,在德國萊比錫的一家舊書店里,青年尼采偶然發現了叔本華的代表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曾在書信里表達過自己當時的欣喜之情:“我不知道是什么精靈在我耳邊低語:‘帶上這本書回家吧。’我就這樣獲得了它。剛進房間,我就打開我的寶貝,并聽憑自己受到這個力量充沛而嚴肅陰郁的天才的影響……”2尼采狂熱地閱讀此書,從此便成了一個“叔本華迷”,以至于竟把叔本華稱為自己的“父親”。1866年春天,尼采說當時有三件事成了自己的安慰,就是:叔本華、舒曼的音樂和孤獨的散步。而在1868年9月致多伊森(Deussen)的書信中,尼采甚至把叔本華稱為偉大的“哲學半神”(philosophischer Halbgott)3。這就難怪,尼采同年初識音樂天才理查德·瓦格納,當他發現后者也是一個“叔本華迷”時,他自然是驚喜無比,立即把后者引為知己和同道了。
但,尼采顯然不是叔本華哲學的單純傳聲筒,要不然,尼采就不可能成其為尼采了。有論者羅列了尼采關于叔本華的描述中一些最主要的說法,蓋有:1. 叔本華作為安慰;2. 叔本華作為大師;3. 叔本華作為范本;4. 叔本華作為權威;5. 叔本華作為哲學對手;6. 叔本華作為對立面;7. 叔本華作為個案研究;8. 叔本華作為尼采的教育者;9. 叔本華作為隱含主題。4由此既可見出叔本華對于尼采思想的深度意義和關鍵作用,也顯示了個中情形的高度復雜性。
復雜歸復雜,基本的邏輯卻無非是:先熱后冷。尼采對哲學家叔本華如此,后來對藝術家瓦格納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