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秉公薦張邵
好妒之心,常人均有,只不過表現程度不同罷了。妒心表現在各個方面,或妒人錢財、或妒人學問、或妒人才能,尤其是后者,表現更強烈一些,因別人比自己強,才生妒意。有妒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妒廢公,由妒生恨,排擠異己,加害他人。這樣的事例在歷史工不少。這實際上是一場人才的消耗戰,于國于己都沒有好處。還有一部分人雖有妒心,但在關鍵時刻,還能秉公廢私,舉薦對手,為國出力。這種人,既不可大贊,也不可過貶,南朝宋王華就屬這類人物。
張邵,字茂宗,吳郡(今蘇州市)人,勤于政事,多謀善斷。南宋永初元年(420年),文帝時為宜都王,進號鎮西將軍,拜張邵為司馬。因文帝年尚14,一切政事,都委于張邵。
王華,字子陵,瑯邪臨沂(今山東省東南部)人。永初元年(420年),為文帝西中郎主簿,后改拜諮議參軍。
南朝宋初,二人同事文帝,但性格截然不同:張邵豪爽侈華;而王華志高好妒,不喜他人高過自己。
一次,王華攜數名隨從乘車外出,遠遠看見一隊人馬擁著一輛華車滾滾而來,忙對左右說:“看前面人馬如此氣勢,必是殿下出行。”說著喝令停車,自己跳下車來,站在路旁敬候。及車馬來到跟前,王華這才看清,車中端坐著司馬張邵,哪里是什么殿下!一種羞辱之感頓時產生。自此,心中暗恨張邵,總想尋找把炳,參他一本。
不久,機會來了。有一次,王華看到張邵穿著白衣登上了城樓,這是當時犯忌之事。王華立即將此事報告了文帝。文帝聽后,大怒,下令免去張邵司馬之職,而讓王華代為司馬、南郡(治在江陵)太守,處理州府政事。
景平元年(423年),少帝被廢,文帝即位。王華被帝所親,官拜侍中,兼領右衛將軍。這時,張邵官職遠在王華之下。左右親屬見華受寵,都暗暗替張邵擔心,有人勸張邵要防王華加害之心。張邵道:“我深知子陵,他雖和我有隙,但必不以私費公,加害正義。”
果如張邵所料,王華官拜侍中不久,便向文帝諫道:“故司馬張邵,雖因罪被貶,但他實為當世為政良才,愿陛下考慮給以重用。”對張邵才干,文帝又怎能不知?見王華不記前嫌,親來推薦,當即應允。
元嘉五年(428年),文帝又重新啟用張邵,拜其為征虜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東晉僑治,治所在今湖北襄陽)刺史。張邵一到襄陽,立即興農治水,數年后,境內物豐民安,得到大治。
【簡評】
王華對張邵先參后薦:前者雖出于妒心,但張邵獲罪,參也應該;后者王華深知張邵才能,又向文帝力薦,確實出自公心。王華所為,雖不值得大贊,但比起那些因妒害人,又落井下石者,又不知強過多少倍!
為此,因有妒心不可免,切記因妒莫害人,古今之理均如此,不可因妒廢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