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人智慧
- 石地
- 1200字
- 2021-11-25 14:38:43
巧用音樂諫皇帝
音樂在古代既是一種教化工具,也是一種娛樂形式。聰明人對音樂的這兩個功能認識得非常清楚,他們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寓教于樂”。
東晉時的桓伊就是如此。
桓伊是在淝水之戰中和謝玄等人一起立了大功的戰將,擅長音樂,他的演奏盡善盡美,被稱為江左第一。
晉孝武帝司馬昌明的晚年,嗜酒好色,親近阿諛奉承的邪惡之徒。當時。宰相謝安受到奸險小人的攻擊。其中有一個,就是謝安的女婿王國寶。因為謝安見王國寶經常仗勢欺人,胡作非為,很生氣,便對他進行管教、約束。王國寶因此懷恨在心,挑撥君王和宰相的關系。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認為謝安已是老朽,盛極必衰,也在一旁造謠生事,煽風點火,惟恐天下不亂。桓伊看到孝武帝在一群佞臣的包圍下,很難聽到也不會接受逆耳的忠言,很為國家的前途憂慮。
有一次。孝武帝請桓伊赴宴,謝安陪坐。喝酒喝到高興時,皇帝就要桓伊吹笛助興。桓伊正想利用這個機會,為謝安說話,于是表現出順從愉悅的神色,為皇帝吹了一曲,得到了大家的喝彩。
桓伊見皇帝心情不錯,放下笛子,對皇帝說:“我彈箏的水平雖然不如吹笛子,但是還足以和其他樂器配樂、配歌,那是很有韻味的。請允許我為陛下一邊彈箏,一邊唱歌,另請一個人來吹笛子。”
皇帝很喜歡他的隨和、通達,就同意他的請求。下旨要皇家樂隊的樂妓來吹笛子。
桓伊聽說后,又對皇帝建議:“皇家樂隊過去沒有同我一起合奏過,現在末加練習就演奏,可能互相配合得不好。我有個奴仆,很善于和我合奏,能不能讓他來吹笛子?”
皇帝聽了,更加贊賞他的直率,準許他的奴仆進殿為他伴奏。
奴仆吹起笛子,桓伊就一邊彈箏,一邊歌唱《怨詩》。《怨詩》的歌詞是: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
推心輔王政,二權反流言。
這首歌唱的是周公忠心輔政,反被流言攻擊的故事,借以為謝安鳴不平。
桓伊飽含感情唱了這首歌,激昂慷慨,鏗鏘動人。謝安感動得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把衣襟都沾濕了。他趕忙站起身來,跨過席位,走到桓伊的身邊,用手捋著桓伊的胡子說:“刺史大人哪,您在這方面真是不平凡啊!”
孝武帝也聽出了桓伊唱歌的用意,想起謝安對皇室的一片忠心,自己卻聽信小人之言,無端猜疑,不由得露出了羞愧的臉色。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大多數封建君王卻不愛聽逆耳之言,不親近鯁直之臣。桓伊深知謝安為國家棟梁之材,想讓皇帝恢復對他的信任和重用,但又不能直截了當地向皇帝進言。于是他憑借自己的音樂才能,用旁敲側擊、借古喻今的方法來曉喻皇帝。事實證明。這種迂回的策略往往會比直言取得更好的效果。
【簡評】
封建社會中,皇帝是批評不得的,即使他確實做得不對。于是,便有一些既不愿皇帝犯錯誤,也不想使自身致禍之臣,利用各種手段對皇帝進行“智誅”。
“智誅”的結果自然是兩全其美,但也憑白耗廢了諫者的許多智力。本來,批評應當是一件簡單明了直言不諱的事,何苦要在這件事上消耗過多的腦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