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處理問題的技巧之(二)
- 石地
- 4110字
- 2021-11-26 09:25:59
第4節 處理問題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清代詩論家沈德潛在《說詩碎語》中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如太空之中,不著一點;如星宿之海,萬源涌出;如土膏既原,春雷一動,不拘發生。”
處理問題,也如作詩一樣,須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穩健的氣質,寬廣的胸懷,然后才可以高屋建瓴,俯瞰茫茫人寰;洞幽燭微,撥開重重迷霧;使智慧之泉如高山飛瀑沛然涌流;使應變之力如長江大河永不枯竭,這樣才可以登高而招,順風而呼;才能夠不畏浮云遮望眼,永遠身居最高層。
一、冷靜的心態
處理問題,要有一個冷靜的心態。即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發生何種問題,都能穩如泰山,不急不躁;決不能心血來潮,盲動蠻干,貿然行事。所謂“臨危不懼,處變不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民國初建,袁世凱攫取了大總統寶座之后,整日為自己是不是“真龍天子”而心煩意亂,坐臥不安。
一天晌午,天氣異常悶熱,袁世凱睡意正濃,朦朧中似覺口渴難忍,喊了聲“倒茶來!”侍女聞聲忙將茶獻上,不料袁世凱翻了個身又呼呼大睡起來。侍女不敢打擾,轉身退下,一不小心將茶杯摔破。這只茶杯乃袁的心愛之物,侍女知道闖了大禍,害怕得要命,轉念又一想,反正事已至此,何必慌張。她靜了靜自己的心態,想出了一套說詞。
袁世凱一覺醒來,得知心愛的寶杯被摔破,非常生氣。侍女裝出很害怕的樣子,戰戰兢兢地跪在地上回話道:“奴婢聞聽大總統要茶,忙將茶奉上,豈料進屋一看,著實把奴才嚇了一跳,只見大床上臥著一條大龍,故而失手打壞了寶杯,奴婢該死,奴婢罪該萬死!”袁世凱聽她這么一說,轉怒為喜,滿臉堆笑,揮揮手讓侍女退下,沒給任何處罰。
這套說詞,妙在“只見大床上臥著一條大龍”,“一條大龍”既順應了袁世凱稱帝的野心,又可以順理成章地人見龍害怕而失手,故打壞了寶杯。因而袁世凱轉怒為喜,侍女躲過了一場殺身大禍。
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在小說《鍍金時代》里揭露了美國政府的腐敗和政客、資本家的卑鄙無恥。小說引起了轟動,在答記者問時,馬克?吐溫說道:“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此話二出,各報轉載,全國嘩然。外國報刊也刊登了這則消息。
美國國會議員暴怒起來,群起圍攻馬克?吐溫。他們認為這是人身攻擊,堅決要求馬克?吐溫公開道歉,否則將采用法律手段以中傷罪起訴。
對于國會議員的群起圍攻,馬克?吐溫經過冷靜思考后,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致聯邦議員的“道歉啟事”:“日前鄙人在酒會答記者問時發言,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故特此登報聲明,把我的話修改如下:‘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
這一段“道歉啟事”登出之后,軒然大波突然風平浪靜。不難看出,前一句話說“有些是”,因其未指出誰是,故議員人人自危。后來改為“有些不是”,議員們自然都認為自己不是,再去糾纏,不是自找屎盆扣嗎?只有在冷靜的心態下思考問題和對待問題,才能想出絕妙的措詞。
二、平和的情緒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出人意料之外的。越是這種情況,越需要一種平和的情緒,做到泰然處之,才是處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因為只有心緒平和,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只有冷靜地思考,才能做出相應穩妥的決策來,使問題得以妥善處理。
漢高祖從討伐陳稀的軍中歸來,到達京城,見韓信已被處死,又是高興又是憐惜,問道:“韓信臨死時說了些什么?”呂后說:“韓信說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高祖說:“那家伙是齊國的說客。”于是下令到齊地捉拿蒯通。
蒯通抓來后,皇上問:“你教唆過淮陰侯謀反嗎?”蒯通回答說:“是的,我原本教過他。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自尋死路,落得如此下場。倘若那小子采納我的計策,陛下怎么能夠殺掉他呢?”皇上發怒說:“烹煮死他!”蒯通說:“我真冤枉啊!”皇上說:“你唆使韓信謀反,有什么冤枉?”蒯通回答說:“當初秦朝的法度敗壞,政權解體,山東地方大亂,英雄豪杰蜂起。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的英雄豪杰都起來追求它,那些本領高強,行動迅速的人,誰不想搶先得到它。盜跖的狗對著唐堯狂叫,不是唐堯不仁,只是由于他不是狗的主人。那時,我只知道有韓信,不知道有陛下,況且當時天下磨快武器,拿著利刃,想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多得很,只不過能力不夠罷了,您能夠全部煮死他們嗎?”高帝說:“饒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通。
蒯通在生死關頭,能夠鎮定自若,抓住天下初定時高祖欲籠絡人心這一心態來為自己開脫,保住了性命,尤以“跖之狗吠堯”一句最生動有趣,一語雙關,既暗指韓信反叛有罪,自己唆使他反叛出于當時的局限;又討好高祖,說他如帝堯般英明。本意是討饒但情緒鎮定,思考冷靜,話說得乖巧,所以,高祖饒了他。
蒯通是自己處于生死關頭,能夠鎮定自若,為自己開脫,保住了性命。這是一種置身事中時處理問題的情緒而置身事外的,處理問題更應該心平氣和,急躁、冒進的做法是很容易把問題搞僵的。
尉遲敬德仗著自己有功而驕傲放縱、盛氣凌人,招致同僚不滿。曾有人告他謀反。李世民知道后,問尉遲敬德是否當真,敬德說道:“臣跟隨陛下討伐四方,身經百戰。如今幸存者,只有那些刀箭底下逃出來的人。天下已經平定,反而懷疑起臣下會謀反嗎?”說著把衣服脫下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累累傷痕。李世民感動得老淚橫流,用好言好語安慰他一番。但敬德的驕縱一點未改。
一天,尉遲敬德在太宗舉行的宴會上與人爭論誰是長者,一時火起,毆打了任城王李道宗,弄瞎了道宗的一只眼睛。皇上見敬德如此放肆,十分不悅而罷宴。李世民對敬德說:“朕要和你們同享富貴,然而你卻居官自傲,多次犯法。你可知古時韓信、彭越為何被殺?那并不是高祖的罪過。”敬德這才有點害怕,有所收斂。
李世民在處理尉遲敬德的問題上表現了一代明主的智慧,德行,而唐代宗在處理女兒女婿的家庭口角中,則更勝人一籌。
唐代宗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之子郭曖為妻。有一次郭曖與公主口角,公主不甘示弱。郭曖說:“你依仗父親是天子,我還不愛當那個天子呢。”公主聽了大怒,趕緊乘車回宮告訴了父親。
唐代宗聽后責備升平公主說:“此中道理,非你所知。他父親執掌我朝兵權,他想當天子早就當上了,夫妻間氣頭上的話怎能當真?”然后安慰公主一番,叫她回去了。郭子儀聽說了,把郭曖綁了起來,帶他上殿去請罪。代宗見狀,說道:“民間有勺諺語說,‘不癡不聾,不當家翁。’兒女閨房里的事情,不值得一聽。”
郭子儀帶回郭曖,打了他幾十大板,公主見了,哭哭啼啼替郭暖求情。從此二人和好,倍加恩愛。
三、穩重的氣質
處理問題,不論是置身事外,還是置身事中,不論是對上級還是對下屬,都應該不卑不亢,保持一種成熟的態度和穩重的氣質。
當然,這種穩重的氣質,不是傲慢,不是目無尊長,更不是目無法紀。它是一種精神,一種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是一種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旺盛斗志、不斷進取的精神,是一種既不怕擔責任,又不推卸責任,既不奴顏卑膝,也不盛氣凌人的品質。
深圳蛇口工業區黨委書記袁庚,在涉外經濟活動中,善于同外商斗智周旋。一次,袁庚出訪某國,與某財團談判,要在蛇口工業區合資經營新型浮法玻璃廠。對方恃其技術設備先進的優勢,向我方漫天要價,談判陷入僵局。
一天,某財團所在的市商會邀請袁庚發表演講,袁庚欣然前往。他在發表演講時,若有所指地說: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將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的生產技術,五條件地貢獻給人類,而他們的后代子孫,從未埋怨他們不要專利權是愚蠢的;相反,卻盛贊祖先為推進世界科學的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現在,中國在與各國的經濟合作中,并不要求各國無條件地讓出專利權,只要價格合理,我們一個錢也不少給……
袁庚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講,贏得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也促使這一財團在以后的談判中,愿意降低專利費與我們攜手合作,雙方由此達成了近億美元的合作項目。
袁庚的演講,是在對方恃其技術設備先進的優勢,向我方漫天要價的情況下發表的。演講態度不卑不亢,演講辭有理有據。面對恃其技術先進而傲氣凌人的對手,表現出了軒昂穩健的氣質,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四、寬廣的胸懷
處理問題,必須有一個寬廣的胸懷。這一點上,不論是對親人對朋友,還是對陌生人或對仇人都應該做到能容人時則容人,得饒人處且饒人。
春秋戰國時期,有所謂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據記載,這四個人的門客有時多達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即可投到門下,他們一視同仁,不分貴賤。他們以養士而著名,也因養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國家。要養士就要有大度的性格,容人的雅量,不然則會所養非士。在這一方面孟嘗君容人、容才的度量就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孟嘗君的一個門人與孟嘗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作為您的手下親信,卻背地里與您的夫人私通,這太不夠義氣了,請你把他殺掉。”孟嘗君說:“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歡,是人之常情。這事先放在一邊,不要說了。”
過了一年,孟嘗君召見了那個與他夫人私通的人,對他說:“你在我這個地方已經很久了,大官沒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衛國的君主與我是好朋友,我給你準備了車馬、皮裘和衣帛,希望你帶著這些禮物去衛國,為衛國國君效勞吧。”結果,這個人到了衛國受到重用。
古語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不共戴天。而孟嘗君卻能容忍偷妻者,其度量可謂大矣!可是,物有所施,亦有所報。
后來齊國、衛國的關系惡化,衛君很想聯合天下諸侯一起進攻齊國。那個與孟嘗君夫人私通的人對衛君說:“孟嘗君不知道我是個沒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薦給您。我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殺馬宰羊,進行盟誓說:‘齊、衛兩國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運就和牛羊一樣。’如果您聯合諸侯之兵進攻齊國,這是您違背了先王的盟約,并且欺騙了孟嘗君啊。希望您放棄進攻齊國的打算。您如果聽從我的勸告就罷了,如果不聽我的勸告,像我這樣沒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熱血灑濺您的衣襟。”衛君在他的說服和威脅下,終于沒有進攻齊國。
如果當初孟嘗君聽信了別人的話把那個與夫人私通的人殺了,又有誰能站出來阻止衛國對齊國的進攻呢?看來是孟嘗君的寬容感動了那個與妻子私通的人,所以這個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勸阻這場戰爭。這難道不是孟嘗君寬容性格換來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