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節 處理問題應具備敏銳的洞察能力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任何問題的發生,禍福的降臨,都會有預兆的,處理問題要善于抓住問題的蛛絲馬跡;善于通過表面上顯露出來的一些不易被察覺的現象,看出問題的本質;善于從問題的苗頭上,把握問題的發展趨勢,從而為對問題決策和行動打下基礎。

1805年夏秋之間,歐洲第三次反法聯盟組建。拿破侖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對各國采取了相應措施。當奧地利軍隊開始向毗連意大利北境的蒂羅爾調動部隊時,拿破侖立即抓住機會,助長奧軍的這一行動,借以分散聯軍兵力將敵人拉開。他決定采用激將法,指示外交部長塔列朗向奧國大使提出警告,說:“告訴奧國大使,我等候他的答復。假使我不能獲得答復,那我就進入瑞士,并結束我的海岸營區;我不允許在蒂羅爾有任何軍隊,奧軍必須返回原駐防地,否則,我就要開戰。”發出這樣一個照會,等于是明白無誤地暗示奧地利人,法國將和以往一樣,打算從意大利方向實施進攻。這正是拿破侖要用外交手段傳給奧國軍方的。結果,奧地利果然中計,迅速向意大利行動,把主要兵力由查理公爵率領放在意大利,給法軍下一步作戰提供了有利條件。戰爭開始后,法國卻從多瑙河谷攻入奧地利,輕取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迫使奧地利投降。

拿破侖對奧地利指手劃腳,奧地利有意與他對著干,恰恰中了拿破侖的調虎離山計,從而敗數已定。而拿破侖在歐洲第三次反法聯盟組成,就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這種見微知著的洞察能力,使拿破侖及時對各國采取了相應措施,從而勝算在握。

一、透過現象看本質

任何問題總是首先以某種跡象表現出來。有頭腦的人總是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絕不會輕易被外在的現象所蒙敝。抓住問題的本質,就會找到處理問題的捷徑和上策。

中日甲午戰爭后,日本奪得了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權。為了進一步奪取中國的東北三省,同懷有相同動機的沙皇俄國發生了沖突。日俄戰爭在所難免。

當時,日本是剛興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而沙皇俄國是老牌帝國主義強國,日本的海軍實力也非俄國的對手。當時很多日本海軍官兵對俄國也懼怕三分,認為打敗清朝并不難,而要同俄國開戰,那簡直是拿國運作賭注。一旦失敗,那將亡國滅種。但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并不相信一些數字的比較和表面的現象。他決定親眼去觀察俄國艦隊的情況。1900年,中國義和團運動興起,八國聯軍以此為借口,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美、俄、法、德、意、日、澳的軍艦集結在天津大沽口。東鄉認為機會來了,他借這次機會,暗中留心觀察俄國艦隊的一舉一動。當時有人問他:“你認為俄國艦隊怎么樣?”東鄉說:“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可怕。”“此話怎講?”提問的人及很多在場的軍官都豎起了耳朵,想聽聽他的高見。他說:“我眺望了俄國艦隊,很難說他們軍紀嚴格,訓練有素。他們用軍艦運送步兵和軍需品,更是不可寬恕的。這證明他們輕視軍艦的本來職能。用軍艦代替運輸船使用,必然消耗他們的本質精力,使他們的訓練荒疏,這樣,一旦發生海戰,船只就不能充分發揮戰斗力,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們海上運輸能力的不足,如果(日俄)發生海戰,一定在日本周圍海域進行,更對他們不利。由此可見,俄國出兵準備不充分,我們不必害怕俄國。”在場的人都對東鄉的分析點頭贊許。后來的日俄戰爭,雖然俄國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噸位是日本艦隊的一倍左右,但最后這兩個艦隊均被日軍全殲。

東鄉平八郎雖然是個軍國主義者,但在戰爭面前,不被對方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實地觀察,看出表面現象背后的實質,確實有高人之處。

二、通過苗頭看趨勢

《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在這一回里,對劉備依溪傍澗的下寨之法,描寫了三個人的看法,而且是一致的看法。都是從劉備的安營下寨之法看到劉備必敗的趨勢。

首先,馬良至川,人見孔明,呈上圖本而言曰:“今移營夾江,橫占七百里,下四十馀屯,皆依溪傍澗,林木茂盛之處。皇上令良將圖本來與丞相觀之。”孔明看訖,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斬此人!馬良曰:“皆主上自為,非他人之謀。”孔明嘆曰:“漢朝氣數休矣!”良問其故。孔明日:“包原隰險阻而結營,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拒敵乎?禍不遠矣!陸遜拒守不出,正為此也。汝當速去見天子,改屯諸營,不可如此。”良曰:“倘今吳兵已勝,如之奈何?”孔明日:“陸遜不敢來追,成都可保無虞。”良曰:“遜何故不追?”孔明日:“恐魏兵襲其后也。主上若有失,當投白帝城避之。吾人川時,已伏下十萬兵在魚腹浦矣。”良大驚曰:“某于魚腹浦往來數次,未嘗見一卒,丞相何作此詐語?”孔明日:“后來必見,不勞多問。”馬良求了表章,火速投御營來。孔明白回成都,調撥軍馬救應。

其次,韓當、周泰探知先主移營就涼,急來報知陸遜。遜大喜,遂引兵自來觀看動靜;只見平地一屯,不滿萬馀人,大半皆是老弱之眾,大書“先鋒吳班”旗號。周泰曰:“吾視此等兵如兒戲耳。愿同韓將軍分兩路擊之。如其不勝,甘當軍令。”陸遜看了良久,以鞭指曰:“前面山谷中,隱隱有殺氣起;其下必有伏兵,故于平地設此弱兵,以誘我耳。諸公切不可出。”眾將聽了,皆以為懦。

次日,吳班引兵到關前搦戰,耀武揚威,辱罵不絕;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體,或睡或坐。徐盛、丁奉入帳稟陸遜曰:“蜀兵欺我太甚?某等愿出擊之!”遜笑曰:“公等但恃血氣之勇,未知孫、吳妙法。此彼誘敵之計也;三日后必知其詐矣。”徐盛曰:“三日后,彼移已定,安能擊之乎?”遜曰:“吾正欲令彼移營也。”諸將哂笑而退。過三日后,會諸將于關上觀望,見吳班兵已退去。遜指曰:“殺氣起矣。劉備必從山谷中出也。”言未畢,只見蜀兵皆全裝慣束,擁先主而過。吳兵見了,盡皆膽裂。遜曰:“吾之不聽諸公擊班者,正為此也。今伏兵已出,旬日之內。必破蜀矣。”諸將皆曰:“破蜀當在初時;今連營五六百里,相守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安能破乎?”遜曰:“諸公不知兵法。備乃世之梟雄,更多智謀,其兵始集,法度精專;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諸將方才嘆服。

其三,先主于獍亭盡驅水軍,順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深人吳境。黃權諫曰:“水軍沿江而下,進則易,退則難。臣愿為前驅。陛下宜在后陣,庶萬無一失。”先主曰:“吳賊膽落,朕長驅大進,有何礙乎?”眾官苦諫,先主不從。遂分兵兩路:命黃權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諸軍,夾江分立營寨,以圖進取。細作探知,連夜報知魏主,言“蜀兵伐吳,樹柵連營,縱橫七百余里,分四十馀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黃權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馀里,不知何意。”

魏主聞之,仰面笑曰:“劉備將敗矣!”群臣請問其故。魏主曰:“劉玄德不曉兵法: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以拒敵者乎?包原隰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敗于東吳陸遜之手。——旬日之內,消息必至。”

此三人都是大智慧者,都具有很強的洞察能力,因此是“英雄所見略同。”

三、從小事看大問題

在美國曾發生了這樣一樁事。一位大學女校長突然取出了自己多年在某銀行的所有存款。幾天之后,這家銀行倒閉了。很多人都十分納悶她為何有這種令人驚嘆的先見之明。后來這位女士告訴人們說,有一次她與人打牌,這家銀行的總經理也在座。她發現這位經理服飾相當講究,甚至指甲都經過高級美容店精心修整。她當即感到,自己的存款有化為烏有的危險,因為一個事業心很強的男子是不會花費這么多精力和錢財來修飾自己的。

這種以小見大的洞察能力,不僅有利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有利于法律部門的執法辦案。

前些年,美國間諜黎凱被我公安機關抓獲后,堅持說自己是學者,拒不承認其間諜身份。在多次審訊都無結果后,一次,預審員汲潮與他拉起了家常。黎凱聲稱他在北京大學研究管子。汲潮問:“是管仲嗎?”黎凱答:“是的,就是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有名的大政治家管仲。”汲潮說:“管仲還是個著名的軍事家哩!”黎凱不解:“是嗎?”汲潮說:“中國有個成語叫做‘老馬識途’,你知道吧?”黎凱搖搖頭。汲潮說:“怎么?你專門研究中國的管子,竟然連中國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的‘老馬識途’的故事也不知道?”黎凱一臉惶惑。汲潮給他講了這個故事后說:“看來,你到中國四年多,研究管子只是一個幌子;你是另有任務,一直在從事非法活動!”以管子研究專家自詡的黎凱,終因并不具備管子的專業知識而露餡。

四、見一斑而窺全豹

人們在處理問題或評價一個人時,很多時候從一言一行,一點一滴資料或信息中,就基本上能推測出某個問題的發展趨勢和結局。

1938年,歐洲大陸風云變幻,戰爭危機日益臨近。希特勒一面大肆叫囂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面又加緊準備,首先向西方侵略擴張。面對法西斯德國咄咄逼人的氣勢,英、法等國一味退讓,他們不做抗擊德國的準備,卻企圖誘使希特勒向東進攻蘇聯,挑動蘇、德在戰爭中兩敗俱傷,他們則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禍水東引”政策。為此,英、法卑劣地屈從法西斯德國,簽訂了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

在歐洲和世界和平受到嚴重危脅的形勢下,社會主義蘇聯力圖采取行動,阻止和打擊希特勒的侵略行徑,維護和平。為此蘇聯向英、法兩國提議,舉行三國會議,建立一個針對法西斯德國的軍事同盟,共同抗擊德國的戰爭計劃。英、法政府雖然參加了與蘇聯的談判,但毫無誠意,心中仍懷有慫恿德國進攻蘇聯,使兩個潛在敵人共同消亡的“禍水東引”鬼胎。三國談判很快陷入僵局。

蘇聯此時面臨著極為嚴峻的環境。蘇聯黨看到英、法政府一意孤行地要把德國推向侵略蘇聯的道路,如果再要同英、法結盟共抗德國絕無可能。而蘇聯要與德國單獨作戰,在目前的情形下將付出慘重的代價。斯大林周密地分析了國際形勢,他看到,盡管希特勒無比仇視蘇聯政權,但他卻不敢冒首先進攻的危險。希特勒的算盤先向西方擴張,擊敗法、英,統治整個西歐,然后再掉轉頭向東方進攻。面對著蘇聯國家安全和利益受到重大威脅,面對英、法政府的險惡用心,斯大林和蘇聯黨決定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矛盾,使蘇聯擺脫嚴重困境和危險。

恰在這時,希特勒已決定實施侵略波蘭的“白色方案”;同時,他也得知莫斯科正在舉行英、法、蘇三國談判。希特勒深感憂慮,他害怕一旦英、法、蘇三國結盟,他將在未來戰爭中處于兩面夾擊的境況,而且他也難以實行他的“白色方案”。因此,希特勒在1935年5月到8月間一再通過他的外交部長向蘇聯政府表示,德國無意入侵蘇聯,希望改善蘇、德關系,使蘇、德關系“安定化、正常化”。到了8月20日,希特勒已經急不可耐,因為9月1日就是德國向波蘭動手的日子。希特勒直接電告斯大林,要求蘇聯同意里賓特洛甫赴蘇會談簽約。就在這不久以前,日本在遠東地區挑起諾門坎事件,向蘇聯發動進攻;而德、日兩個法西斯又在談判結成軍事同盟,蘇聯有腹背受敵的現實危險。在種種危機下,蘇聯政府終于做了重大決策:同意里賓特洛甫前來莫斯科。

1939年8月22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帶著希特勒親筆簽字的全權證書,擁有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一經簽字便立即生效的大權,飛抵莫斯科,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舉行會談。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式簽訂。條約規定:條約締結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間施用武力,進行侵犯和攻擊;締約雙方之一,如與第三國交戰,另一締約國決不支持第三國;締約國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締約國的國家集團。條約規定有效期為10年。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宣告了英、法縱容德國禍水東引政策的徹底破產,蘇聯避免了單獨與德國作戰,反而爆發了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爭。英、法兩國慫恿德國侵略,自食惡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大加稱贊蘇聯這一政治外交策略,說這是英、法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的“絕頂失敗”。《條約》的簽訂為蘇聯贏得了23個月的寶貴戰備時間,它利用這段時間迅速擴軍,加速發展東部地區的工業,加緊儲備戰爭物資,這對蘇聯贏得戰爭最后勝利具有重大意義。《條約》簽訂還加深了德日之間的矛盾,打破了德日的反蘇反共統一戰線,因為德日之間早有約定共同反蘇并互相支持。正當日本在遠東地區向蘇聯發動進攻時,德國竟同蘇聯互定決不侵犯對方,這大大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侵蘇計劃。日本平沼內閣受到譴責,不久宣布下臺。這以后,兩個法西斯國家的步調從未統一過。1944年6月德國攻進蘇聯,要求日本從東線配合行動,日本卻一心南進,偷襲珍珠港,對德國緊急呼吁不予理睬。

現實中的政治和國際政治是極其復雜的,敵我陣線是千變萬化的。高明的領導者必須隨時準確地洞察局勢,清醒地認識問題的實質,然后才能及時變換策略,采取有利措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城市| 鄂温| 滕州市| 浙江省| 寻乌县| 华宁县| 华宁县| 晋江市| 宝应县| 杭州市| 简阳市| 郓城县| 南投市| 通江县| 如东县| 平塘县| 大邑县| 特克斯县| 德阳市| 阿勒泰市| 灌南县| 吉首市| 山西省| 潮安县| 靖远县| 临澧县| 长阳| 塘沽区| 旬阳县| 土默特右旗| 陵水| 同江市| 曲阜市| 卓尼县| 西盟| 达日县| 金华市| 新乡市| 谷城县| 宾阳县|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