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節 處理問題應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處理問題離不開溝通。沒有溝通,就不能打開問題的“千千結”,沒有溝通,就難以理順與問題有關的各種關系。所以,一個人處理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在溝通能力上。

一、處理問題要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就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使人相信,使人信賴,使人贊同其觀點和主張,并且使相互間實現最有效的溝通,從而達到處理問題的目的。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以后,楊虎城部的一部分軍官強烈要求殺掉蔣介石,周恩來同志為了實現我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政治主張,達到“迫蔣抗日”的目的,到這些軍官中做說服工作。周恩來同志對他們說:“殺他還不容易,一句話就行了。可是殺了他還怎么辦呢?局勢會怎么樣呢?日本人會怎么樣?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會怎么樣?各位想過嗎?這次捉了蔣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捉住克倫斯基,不同于滑鐵盧擒拿了拿破侖。前者是革命勝利的結果,后者是拿破侖軍事失敗的悲劇。現在呢?雖然捉住了蔣介石,可并沒有消滅他的實力,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動下,加上英美也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所以迫蔣抗日是可能的。我們要愛國,就要從國家和民族利益考慮,不計較個人的私仇。”

周恩來同志的這段話采用舉例提問的方法。他先用一句話穩住了軍官的心,控制了場面;接著連續用了六個問句,激發引導軍官們深思,最后才提出了“迫蔣抗日”的目的

和主張。三個層次,一層緊扣一層,一層深似一層,以理透之,以情導之,以例區別,終于使這些“一片殺聲”的軍官心悅誠服。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白門樓斬呂布”的故事。呂布被曹操所擒,曹操考慮到呂布的本領高強,故有意饒其不死,留下為己所用。為此,他征求劉備的意見。劉備擔心呂布歸順曹操后,不利于日后自己稱雄天下,希望曹操處死呂布。這時,劉備本可以列舉呂布的很多劣跡惡行,但他僅選擇了呂布心狠手辣、恩將仇報,親手殺死義父的典型事例來說服曹操。劉備只說了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一句話,提醒曹操想到呂布反復無常,很難成為心腹,弄不好就成為呂布的刀下鬼。于是,曹操下決心,立斬呂布。曹操非等閑之輩,劉備之所以能說服曹操,關鍵是抓住了致命的典型事例,點到了要害之處,徹底改變了曹操原來的打算。

以上兩例都是通過具體事例來說服對方,從而達到處理問題的目的。下面再舉一個用比喻的方法說服對方的事例:

唐太宗為了擴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調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人軍中。丞相魏征知道后對他說:“把水淘干了,不是得不到魚,但明年恐怕就不會有魚了;把森林燒光了,不是獵不到野獸,但明年就無獸可獵了。如果中年男子都招人軍中,生產怎么辦?賦稅哪里征?兵員不在多,關鍵在于是否訓練有素,指揮有方,何必求多呢。”太宗無言以對,只好收回了成命。在這段話中,魏征借用兩件與主要事件相類似的事例作比,既形象又深刻地闡明了不能把中年男子都調入軍中的道理,極有說服力。

二、處理問題要以情動人

人是有感情的。處理問題時,我們不但要從理性上說服對方,而且要從感情上感化對方,與對方實現共鳴。即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盡最大可能去理解對方,再通過自己的語言、行動、表情和態度感化對方,以爭取贏得對方的理解或同情。

據說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紐約一條繁華的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自幼失明”。有一天,一個詩人走近他身旁,他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別的吧。”說完,他便隨手在那乞丐的牌子上寫了一句話。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來,他又碰到那詩人,很奇怪地問:“你給我寫了什么呢?”那詩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寫的句子道:“春天就要來了,可我不能見到它。”

為什么“自幼失明”四個字換成了同樣意思的“春天就要來了,可我不能見到它,”乞丐就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施舍了呢?這正是因為后者,不但暗含了“失明”這一不幸事實,而且表達了乞丐渴望像街上行人一樣看到春天的心理感受。在街上沐著春風的人們看到這句發自內心的獨白,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幸運,從而對乞丐的不幸寄予深深的同情。

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知道怎樣才能贏得街上行人的同情。這種以情動人的策略,也可以運用在訴訟或其它方面。

林肯在任美國總統之前,曾經當過律師,一次他遇到了這樣一件事:

一位老婦人找到林肯,她是獨立戰爭時一位烈士的遺孀,每月靠撫恤金維持生活,但是出納員卻要她交付一筆手續費才準領錢,而這筆手續費競相當于撫恤金的一半。老婦人要求林肯為她上訴。

法庭開庭了。原告指責被告的勒索行為,被告以證據不足而矢口否認。情況顯得對原告不利。怎樣扭轉形勢呢?輪到林肯發言了,他用抑揚婉轉的語調,首先把聽眾帶到了對美國獨立戰爭那艱苦卓絕戰斗生活的回憶之中。

突然間,他情緒激動了,言詞直指那位企圖勒索烈士遺孀的出納員。最后,他滿含激情地說:“現在事實已成了陳跡。1776年的英雄,早已長眠地下,可是他們那衰老而可憐的遺孀,還在我們面前,要求代她申訴。不消說,這位老婦人從前也是位美麗的少女,曾經有過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不過,她已犧牲了一切,變得貧窮無依,不得不向我們請求援助和保護。試問,我們能熟視無睹嗎?”

聽眾被林肯的話感動了,一致要求法庭通過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老婦人勝訴了。

戰爭烈士的遺孀本來生活就很艱苦,出納員卻還向她搜刮高額的手續費,這確實令人氣憤。在法庭上,林肯沒有過多探討收取手續費本身是否合理,而是采用了以情動人的策略,充滿感情地回顧那場使老婦人失去丈夫的戰爭,引導人們進入那一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讓人們去想像老婦人當年的年輕和美好,以及她為戰爭勝利所作出的重大犧牲。回顧以往,對照今天,人們會產生強烈的共鳴,無法不對老婦人的不幸寄予特別的同情。

三、處理問題要善解人意

若想把問題處理得好,首先應該知道對方想的是什么,爾后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法。而若想知道對方想什么,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盡可能去理解和同情對方的想法和動機,以便能找到共同語言,打開對方的心鎖。在此基礎上,再順勢引導,說服對方,最終達到處理問題的目的。

印度著名的詩人泰戈爾,在去英國深造之前,曾到孟買一個醫師家里學習英文。一次,撫養他成人的大姐病重。泰戈爾聞訊后十分難受,再也打不起精神來學習了。醫師的女兒安娜得知詩人之姐對他的深情及寄寓的厚望之后,不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她動情地去安慰泰戈爾說:“你要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就應到外邊見世面去,才會對你的詩歌有幫助。無論如何,你應當努力實現大姐對你的厚望呵!”一番話,打動了泰戈爾的心,從此他終于安下心來,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

親人的病痛使泰戈爾一蹶不振,無法繼續學業,這是因為他過分沉陷于失去親人的痛苦而忘卻丁自己的理想與親人的期望,如果想方設法讓他重新意識到這被忽略了的一切,像泰戈爾這樣有大抱負的人是不會止步不前的。聰明的醫生女兒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使泰戈爾重新走上了奮發之路。

善解人意是寓說理于同情之中的一種溝通方法,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兼備,使人易于接受。

某校的高中生葉華,因班內學習競爭比較激烈,又面臨期末考試,結果一下子把身體累垮了,得了一種叫“結腸痙攣”的病,體重銳減了十幾斤。住院期間,他一方面病痛纏身,一方面又總惦著自己的學習,生怕因為耽誤了功課而落到后面去,結果反而加重了病情。醫生知道了葉華的這種情況,在為他做完一次全身檢查之后,坐下來對他說:

“我希望你把你的生活想像成一個沙漏。你知道嗎?在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萬粒沙子。然而,永遠也沒有辦法讓兩粒以上的沙子同時從一個窄細的漏管中流下去。我們每個人都像這個沙漏。每一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如果我們一件一件的做,就像沙子一粒一粒地通過沙漏一樣,那么我們就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保證身體不受損害。相反,

如果像你這樣一面養病,一面還想著去背課文,做習題,那你就既沒法搞好成績,又養不好病,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是不是?”

葉華聽了醫生的話,終于慢慢地把心放平靜了。他記住了醫生說的“一次只流過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忠告,不但很快恢復了健康,而且在日后的學習中也顯得沉穩多了。

醫生以沙漏作比方,向葉華講述了“一心不得二用”的道理,形象生動,頗給人啟發。葉華明白了這個道理,意識到只有現在安心養病,才能把失去的功課補回來,真正搞好學習,從此也就不再焦躁不安了。

四、處理問題要善聽人言

聽人說話,不僅是因為其有助于對事物的了解以及對說話內容的掌握,而且是與他人個性契合、心靈溝通的基礎。

現代社會,人們已認識到說話的方法、交談的技巧、相互了解等對于處理問題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偏重于說話的技巧和表達能力,而忽略了聽話的重要性。聽人說話,表示敞開自己的心扉,坦誠地接受對方,寬容對方,體貼對方,從而實現心靈的彼此溝通,這是處理問題的又一重要方面。以良好的態度,接納他人的意見,才是處理問題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周恩來總理之所以為億萬人贊頌,其中很突出的一條就是他在聽別人講話時態度極其認真,不論對方職位高低,年齡大小,都同樣對待。對此,美國一位外交官曾評價道:“凡是親切會見過他的人幾乎都不舍忘記他。他身上煥發出一種吸引人的力量,長得英俊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使人獲得第一印象的是他的眼睛……你會感到他全神貫注于你,他會記住你和你說的話。這是一種使人一見之下頓感親切的罕有天賦。”我們要以周恩來總理為榜樣,完善自己在這方面的形象。概括地說,應該做到:

第一、全神貫注地聽別人講話,眼睛注視著說話的人,腦子里要設法撇開其他的事情,將注意力始終集中在別人談話的內容上。

第二、耐心地傾聽,不要輕易地打斷別人的話;不要因對方的敘述平淡而漫不經心,也不要在別人結結巴巴講不清時,流露煩躁和責怪的神情,更不應在別人講不同意見時,聽不下去而反駁或爭吵。

第三、有響應地聽,通過點頭、微笑、手勢、體態、語言等作出積極的反應;鼓勵對方完整地說出他的意思。

善于傾聽別人說話的人,會讓人感到他是值得交往的朋友,并愿意與之相處,他與眾人的關系也將日益密切起來。

1.表現出洗耳恭聽的神態良好的聽者首先必須明白對方究竟所言為何,然后才能與之應付。其次,雖然明白對方的言辭,但是,如果僅止于字句的了解,或斷章取義,則仍無法確切地掌握話中的主旨、含意。要想通盤徹底地明了:不僅要有良好的聽辨能力,而且還要表現出洗耳恭聽的神態,才能比較容易地被說話者所悅納。

如果僅以客觀知識來解釋對方借著聲音所傳達的話語,仍將無法獲知說話者的本意,聲音有抑揚頓挫,高低緩急之分,同樣一句話,往往卻因為說話者的語調不同而蘊含著截然相反的意思。對方講話的聲音中既然摻人感情,那么,作為聽者也須站在情感的立場上去聽。與人應對并非一件單純的事情,必須具有綜合性的聽話技巧,才能充分地了解對方。歸根到底,善于聽人說話的基本條件仍在于理解,所以,聽話時神態的重要性乃在于:

①首先在頭腦中把聽到的話語加以有意義的區分,使之成為某個段落。

②在各個段落中找出關鍵的字、詞、句子,地址、姓名、事件。

③確實掌握段落與段落間的銜接與關連。

④表現出非常虔誠、洗耳恭聽的神態。

傾聽并不是說把對方的言辭機械地記憶下來即告結束,而是要把對方所說的話,在腦海中重新整理、安排,使它們成為一張明確的圖表。這種聽與思的結合,才能夠做到適當地對應。想以這種方法來聽他人說話,首先必須改變聽話的態度,聽別人說話并不是默默地聽,而應積極地“點頭”,以專心的態度、眼神、表情、語言等來表示全神貫注的聆聽,這也是最滑頭的一種方法。它既表示了你是贊同的,亦可表示你并不同意,因為你并沒有說出來你同他的意見是否一致呀!

2.有助于溝通的發問站在說話者的立場,為了彌補自己說話之不足,以及確認對方是不是真正明白了意思,可以向對方提出問題,也可以要求對方發問。作為聽者,為了表示你對說者的尊敬與崇拜,說明你在積極認真地聽講,偶爾提出一兩個并不太深的問題,請求說者更清晰地解釋,往往會令說者得意非凡認為你好學、謙虛,因而加深對你的印象。

3.正確理解別人的話語說話的人想要表達的內容意義和聽者所接受的內容意義如果一致,則可說明這番話產生了一定的效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說話者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但是,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同樣,聽者也必須努力地去了解說話人話中的含意。憑借語言的人際溝通,說者與聽者各負一半責任,只有這樣,方能使你的人際關系更為和諧美滿。

所謂“聽”,一就是探究說者的本意并加以了解的一種行為,因為,只有在認真正確的“聽”的基礎上,才能夠產生正確的對應。然而,生活里我們與同事相處中,“聽與對應”這件事容易產生偏差。“自我”是人之天性,人們往往以自我國家的一套觀念或方式從自我的立場出發來對應各種不同的對象,即使稍有差別,往往也只是外在的枝節而已,其本質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這種觀念有時并無確實的理論根據,或任何道德理由,僅僅是茫然不知所以而開口的。因為這種先人為主的觀念而造成的偏見、曲解,乃至妄想,盲目的偏激態度,在相處中所制造的種種矛盾,可以說是舉不勝舉的。這種在說與聽之前即具有的觀念,我們權且稱之為“事前觀念”。如果被事前觀念束縛得無法動彈,則將無法對各種刺激產生正確的應對。

在群眾中極為引人注目之人,或在某種大的場合里能提出中肯的問題,使周圍的群眾為之側目的人,或反應敏捷,應答如流的人,都可說是能迅速了解對方的言語,并且是應對力極佳者。一個反應遲鈍、迷迷糊糊者,不適合居于領導地位。的確,在人們的生活中,確實存在有某些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慢慢尋找答案的問題,但大多數卻必須立即裁定解決。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可以說是一連串的速問速答。無論別人說話的技巧多么拙劣,只要一入耳便能深解句中含意的人,在當今真可說是鳳毛麟角。為此,必須具備基本的聽話能力,并在平時與人接觸中時時加以訓練。

4.樂于接受別人的忠告

在社會生活中,總是蘊藏著或多或少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必須正視它,尋求解決之道,如此,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或在待人處事方面,總難免有一時疏忽或是不曾發覺的死角。若在此時,有人提醒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衷心感激他們。所謂朋友之道,貴在勸導忠告。“忠告如雪,下得越靜越長留心田,也越深人心田”(瑞士、希爾泰《書簡一友情》)。忠告是別人送給你最豐富的禮物。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受諫,則圣;木受繩,則直;金受礪;則利。”(孔子家語)然而現代社會,能夠直言不諱地指責他人缺點者已日漸減少。無論是你的上級、長輩、或同事,大都不愿意冒著使別人惱恨的危險去忠告別人,而都抱著獨善其身的態度漠視一切。追究其原因,如果人人皆能誠懇、虛心地接受別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能期待他人的忠告,則這種現象又如何會出現呢?平心而論,真正能夠苦口婆心地勸告我們,指責我們的人是誰呢?”不外是父母、師長、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在人際關系上更圓滿,在事業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數人對于忠告總是有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原有的密切關系破裂,在某種程度上說,忠告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不顧后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對我們懷有深厚感情之人。一個從來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無缺,實際上可說他是一個毫無良好人際關系的真正孤獨者。

由此看來,受到忠告,正說明你周圍有人在關心你。“不聞不論,則智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漢?茍悅《申鑒》)但是,若接受忠告時的態度不夠坦然,則將會使你的朋友個個棄你而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忠告者也能從你的態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個坦誠的人,或是個驕傲自大的人,或冥頑不靈的人。進而影響對你整個人格的評價。一個謙虛上進,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個能夠接受任何善意建議的人。如此,即使是與你只有點頭之交的人,也將樂于對你提出忠告。

具體而論,接受別人的忠告,應把握以下幾點:

①要“照單全收”——忠言必須“照單全收”,不管正確與否,事后再慎加選擇,切莫拒絕,更不能當場輕下諾言。很多的忠告,只有智者才能從中得到裨益。

②誠懇的道歉——“啊!是我疏忽了,十分抱歉,今后一定改進。”“對不起,這是我的錯,請你原諒。”如能誠心地道歉,對方一定能原諒。

③不逃避責任——別人忠告你時,如果你“但是”、“不過”、“因為”等如此一味的辯解,或急欲掩飾過錯,保護自己,只能使你的過失更加嚴重,使存在的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因而無法尋找正確的解決之道。

④不強詞奪理——有些人在犯錯誤之后,受到長輩的指責,非但不思改悔,反而理直氣壯地陳述自己的不正確的理由,說什么:“你也曾年青過呀!難道你年青時就那么十全十美從沒犯過錯誤嗎?”如此的態度,將使長輩甩袖而去,再也不管你的事了,這對自己有害無益,而且將會阻礙你人格的發展。

⑤不自我寬恕——許多人遭到失敗時,總是替自己找許多理由和借口來寬恕自己。或認為自己能力不是不高,而是時運不濟等等。如持這種態度,則最終仍將無法克服自己的缺點,而使自己更顯孤獨。對于別人的忠告不要默然置之,必須表現出樂于坦誠接受的態度。

⑥對事不對人——對于別人的忠告,應仔細反省其所指責的事物,而絕不應該耿耿于懷。敞開胸懷接受批評,徹底反省、思過、改進,接受忠告并善加活用,使他人的忠告成為自我成長的原動力,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應持的正確的處世態度。

五、處理問題要善察人情

人們往往把點頭、眨眼、皺眉、微笑、擺手及坐的姿勢等看作是隨意的、偶然性的動作,但實際上這些面部的或身體的動作,幾乎象語言一樣傳遞著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規律。人們可以通過目光、面部表情、體勢以及身體接觸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在某種情況下,這種方式比使用語言更為有效。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個人重重地踩了你一腳,你正想發怒,對方卻給你以歉意的一笑,他的意思是:“實在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請你原諒!”這時,只要稍有涵養的人便會忍耐,不再發火了。常言道,深情厚意知多少,皆在嫣然一笑中。交往中的矛盾,同事間的不和,鄰里間的沖突,都可以通過主動的點頭、微笑的打招呼,達到消除怨恨,重歸于好的目的。

隱藏在人腦中的各種情感要素,無論是否已經輸送出去,皆轉變成一種信號,傳達到人體的每個部分中去。人體在無意中將該信號程序化,又無意中傳遞出去。每當我們說某某有直覺力或洞察力時,實際上我們是說他會“察言觀色”或者是有能力觀察出別人的無聲信號,并能將這種無聲信號同其有聲信號作比較。當我們預感到某人說了謊時,實際上我們是發現了他的無聲語言和有聲語言之間的矛盾!我們常常說的,某某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說的與做的是兩回事等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何通過人們的姿勢、動作和神態、表情及其微妙變化,來分析人的內心動向,乃是溝通之關鍵。

1.面部表情顯現出內心情感

喜、怒、哀、樂、愛、忍、懼,是人的七種基本情感。人的這些情感有時象平湖秋月那么靜謐明澈;有時又象長江大河那樣奔流澎湃;有時甚至會象暴風驟雨那樣迅猛異常。人的這些情感是怎樣表達的呢?一般來說,語言是一種方式,但是并非只有語言才能表達情意,其實面部表情在人的情感表達中是一種比語言更重要更直接的形式。一位心理學家在研究了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后,提出一個公式:情感表達二7%言詞+38%聲音+55%面部表情。可見,抒懷何必三寸舌。眼波一漾,眉峰一聳,嘴角一咧,都是導隱衷、訴幽情的絕妙手段。人的面部表情千差萬別,但不同國度人種所顯露出的表情,其意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2.不同的笑容,表達不同的內容

人的面部表情主要是以嘴、唇、眉毛和眼睛的部位組合為轉移的,表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眼睛的閃耀、淚水的總量、粘膜血管的含量和瞳孔的大小。人類的笑容是面部表情最主要的一種形式。通常高興時,嘴角后伸,上唇提升,雙眉展開,兩眼閃光,即所謂笑容滿面。笑,“是人類的一種感情特征”。

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個人在一生中笑過多少次很難計算。人類笑的種類也達幾十種之多,例如:甜蜜的笑、自嘲的笑、含羞的笑、愉快的笑、嘲諷的笑、愜意的笑、自滿的笑、逗趣的笑、頑皮的笑、鄙夷的笑、歉意的笑、幽默的笑等等。事實證明,在這些笑容背后隱藏著許多秘密,不同的笑容具有不同的含義。有時這些笑是一種假面具。有人就是戴著這種假面具同他人交往、共事,建立起各種關系。可見,要想了解他人,不懂得笑容的奧秘是不行的。

伯明翰大學的艾文?格蘭特博士說:“對橢圓形的笑容要留神。”他用這一句話來形容“皮笑肉不笑。”這時嘴唇完全向后拉,使唇部形成長橢圓形,這種笑無論如何不會是發自內心的。這是一個人在假裝欣賞別人的笑容或言論時,一個醉漢注意到一個姑娘時,老板在辦公室里追逐女職員時,所特有的一種奸笑。然而微笑卻是一種典型的會心的笑,自得其樂時才會產生。

在擁擠的餐廳,當你挨著一個陌生人坐下時,你可能會首先沖他一笑,意思是說:“沒辦法,我只能坐在這里,因為別處沒空位了。”在電梯里,當你碰到別人時,便會立即對他微笑,意思是說:“我不是故意的,請你原諒。”在公共汽車上,汽車緊急剎車,你撞在另一位乘客身上,你也會對他一笑,意思是說:“我不是故意傷害你,請你諒解。”你本來正在煩惱,然而當上級出現在你面前時,你也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對他一笑、。從早到晚,我們就是這樣對上司笑,對同事笑,對孩子笑,對丈夫笑,對妻子笑,對親戚朋友笑,對陌生人也笑。然而,這些笑不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事實上,由衷的笑是很少的。

有時,當憤怒、哀傷、憎恨到達極點時,反而顯得笑容滿面,笑的背后卻隱藏著強烈的恨。夫妻吵架,當彼此的矛盾到頂點時,那種怒容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從容的微笑,態度也變得謙恭。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已和好,而是雙方關系已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因為他們一直保持敵對的怒意,不為社會規范所容許,經過審慎的自我判斷后,只好強作笑顏。這么做只有進一步加深對對方的憎惡和怨恨,導致夫婦關系破裂。

要論既能夠使自己愉悅又能使對方舒心的笑,恐怕就開懷大笑了。但是,開懷大笑的人本性卻是孤獨的。開懷大笑的人不但是在炫耀能力,而且根本不把對方放在眼里。但此種夸示性行為,不帶太深的陰謀,沒有任何控制性。他們的目的不在于顯示實力,或讓對方就范,只是喜歡逞一時的威風,過過癮而已。高聲大笑只是希望獲得周圍人的注目,帶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

開懷大笑的人很單純。因此,即使人們知道他的心地并不壞,但也無法信賴他。還有覺得這樣的大笑帶有空虛感,所以從他豪放磊落的個性看,似乎是個領導之才,但實際上沒有忠心跟隨他的部下,只能是個孤獨的人。

3.眼睛表達的感情是真實的當你清晨醒來,第一個動作就是睜開眼睛。眼的主要作用是視覺,在人的視、觸、聽、味、嗅五感中,它是應用得最多和被認為最可信賴的一種感覺,人們早已習慣地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唯有經過自己親眼目睹才算是千真萬確。

在面部表情中,眼睛最能傳神,歷來有“心靈之窗”的美譽。人在歡樂時眉開眼笑,在憂愁時則雙眉緊鎖;憤怒時橫眉立目、怒眼圓睜;驚恐時則瞠目結舌、惶惶不安;聚精會神時目不轉睛,精力分散時眼光渙散;沉思時凝視出神,心生邪念時眼珠滴溜溜轉。一雙眼睛能訴盡天下萬種風情。蘇聯作家費定在小說《初歡》中這樣描寫人的眼睛:“李莎初次發現,人的眼睛會表示很多的意義,……眼睛會放光,會發火花,會變得象霧一樣暗淡,會變成模糊的乳狀,會展開無底的深淵,會象火花象槍彈一樣向人投射,會把冰水向人澆灌,會把人舉到從來沒有人到的高處,會質問,會拒絕,會取、會予、會表示戀戀之意,會允諾、會充滿祈求和難忍的表情,會毫不憐惜地折磨別人,會準備履行一切和無所不加拒絕。啊,眼睛的表情,遠比人類瑣瑣不足道的語言來得豐富。”

在交談中只有注視對方的眼睛,彼此的溝通才能建立。如果對方目光東移西轉,表示他已經心不在焉;沉默時,眼睛時開時合,表示他對你已產生厭倦;乜斜著眼睛的時候,他肯定有了一種消極的思維,并且開始藐視你。眼睛除了表達感情以外,還是了解對方興趣所在和關注點所在的重要線索。當人們見到害怕的、厭惡的、不愉快的事物時,則會突然扭轉視線看了。所以人們常說,和別人講話時不用正眼看人的人難以對付。

如果平日木訥寡言的人突然對你口若懸河,而在交談中一碰到你的視線就趕緊移開,那可得注意,他一定做了什么虧心的事,你必須加以留心,防患于未然。如果此人是你的情人,那表示他(或她)已對你們的交往產生悔意而有所動搖,不敢正視你的眼睛,這是變心的征兆。他(或她)目前雖然對你的感情尚未改變,但如果你們分開時間較長。或者是他(或她)遇到更好的女孩(或男孩),或者是再見昔日的情人,就很有改變心意的可能。

剛進入印鈔票工廠的新工人,見到堆積如山的新鈔票,眼花繚亂。有人開玩笑,“只要這一點就行了”,“可不要拿錢跑了呀!”等等,其中一定有人不僅不插話,而且還故意把視線從鈔票上移開不看,這種人其實最危險。恰恰是他在心中想設法把鈔票拿跑,而轉移視線這種反應是對想拿鈔票心理的沉默地自制表現,可以看做是和見到強敵時相同的心理。這類人只要稍有機會便會下手。相反地,能在人前開玩笑,說“把錢偷走”之類的話的人,反倒有較大的安全性。并不是說這種人對鈔票的欲望小,而是說因為這種欲望夾雜在玩笑話中,無意識地被平安消除的可能性大些罷了。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視線的轉移是人的內心活動的反映。在交談過程中,對談話者的視線多加留意,從中可以得到許多你所期望了解的真實的東西。

艾克斯萊因博士通過多次實驗得出:當一個人說話時把眼光移到別的地方,通常表示他還在做解釋,不想讓別人打岔。

要是他中止談話,把眼光凝注他的同伴,這就是已經把話說完了的信號。如果他中止以后,并不望向交談的同伴,它的意思就是說他尚未講完。他發出的信號是:“我想說的就是這些了。你有什么意見?”

若是一個人正跟他講話,他沒有聽完就看旁的地方,就表示“我不完全滿意你所說的話。我的想法和你有點出人。”

要是他說話時看別的地方,可能是說:“我對自己所說的話并沒有什么把握。”

當他看到別人說話時望著說話的人,這信號是表示:“我對自己所說的話很有把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县| 临沧市| 行唐县| 克东县| 河东区| 怀柔区| 黎平县| 方山县| 嘉峪关市| 马鞍山市| 阳原县| 连平县| 康保县| 柘荣县| 彰化县| 建瓯市| 贵州省| 中阳县| 尉氏县| 华蓥市| 漾濞| 全南县| 黄龙县| 南投县| 伊川县| 长岛县| 吴川市| 仲巴县| 寿光市| 宁城县| 临汾市| 汽车| 双江| 乐都县| 康乐县| 荥阳市| 平陆县| 怀来县| 锦屏县| 比如县|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