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處理問題的技巧之(二)
- 石地
- 4663字
- 2021-11-26 09:25:58
第1節處理問題應具備辯證的思考能力
處理問題,首先得學會思考,學會分析。“醬在哪兒咸?醋在哪兒酸?”這一“咸”一“酸”,總得有個來龍去脈。不會思考,不會分析,就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和起因,找不到癥結和起因,就拿不出正確的處理辦法。對待問題就像對待疾病一樣,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收到成效。
所以,思考能力對處理問題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我們必須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明辨問題的是非和真相,從而為恰到好處地處理實際問題提供思想和認識上的保證。
一、考慮問題的起因
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時,大腦思維的第一反映就是“為什么?”“怎么回事?”你應從多角度多側面去分析問題的原因和來頭,抓住問題的癥結后,再針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劉邦打敗項羽后,建立了西漢王朝,并對文臣武將進行了封賞。
一天,張良告訴劉邦,有一些人準備發動謀反,劉邦將信將疑地問:“這是怎么回事呢?”
張良回答說:“你當上皇帝,封賞的都是你的親友知己,很多有功的人感到失望,又怕你追究小的過失,因此商量謀反。”
劉邦著急地問:“那該怎么辦呢?”
張良反問:“皇上從前最恨的人是誰?”
劉邦說:“是雍齒,我早就想除掉他。”
張良說道:“現在,你必須在百官前立即封賞他,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便會平靜下來。”
隨后,劉邦便按張良說的去做。果然,一場潛在的危機平息了。
這件事,不但反映出張良思考問題的敏銳和深刻,也表現出劉邦的辯證思考能力,在個人恩怨和國家大局兩個方面,他能以大局為重,從善如流,展示出一代明主處理問題時大筆如椽的風采。
辯證的思考能力,不僅表現在處理國家大事上,也表現在對日常生活中偶發問題的處理上。
一次,著名作家劉紹棠在給大學的學生講文學創作要堅持黨性原則時,一位女大學生提出反駁:“您說作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覺得不應該這樣。既然是真實的,就是存在著的;存在著的就該予以表現,就可以寫。”
劉紹棠聽后,沒有直接辯解,而是叫這位女大學生拿出學生證來讓他看看。然后問道:“你為什么不在臉上長瘡時拍個照,然后把它貼在上面呢?”
這位女大學生不解地問:“我為什么要在長瘡時拍照片并把它貼在學生證上呢?怪寒磣的。”
劉紹棠接著說:“你不在長瘡時拍照,更不會把長瘡時拍的照片貼在學生證上,這說明你對自己的認識是本質的。
因為你是漂亮的,不漂亮是暫時的,它不是你最真實的面目,所以你不想照相留念,更不想照這樣的相片貼在學生證上。共產黨的某些缺點是要批評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許多方面問題的,應由黨內采取措施去改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來,這豈不是要共產黨把長瘡時拍的照片貼在共產黨的工作證上嗎?為什么你對自己是那樣公正,對共產黨卻是這樣的不公正呢?”
一席話,把這位女同學說得口服心服了。
在對這類問題的處理上,劉紹棠不但自己能辯證地思考問題,而且以巧妙地反問,啟發女大學生也去辯證地思考,從而收到了兩全其美的成效。
二、考慮問題的結果
一個問題出現了,其結果將會怎樣?這個結果是對自己有利還是無利?聰明的人對問題的結果總是能夠“一眼看到底”。否則,一旦失察和大意,你就有可能會落人別人的圈套。
一位美國客人參觀韶山毛澤東故居之后,在附近一家個體飯店吃飯。老板娘一手正宗湘菜,使美國客人吃得十分滿意。付款之后,客人突然發問:“如果毛澤東主席還在,會允許你開店嗎?”這話甚難回答:說允許,顯然不合實際,說不允許,又有貶低否定之意;干脆不回答,也會影響交際氣氛。但見老板娘略加思索后,從容答到:“如果沒有毛主席,我早就餓死了,哪里還能開店呢?”
這是對問題的結果認真分析后,巧妙地答非所問的處理問題的事例。美國人問得“怪”,老板娘答得“巧”。老板娘處理這個問題時,好就好在避開了問題的實質,以“頌”代答,即使對方無法獲取問話的目的,又使交際場面勉于尷尬,而且還維護了國家、民族、個人的尊嚴,可謂是圓滑、爽利,無可挑剔。
60年代,一位西方記者在采訪周總理,談及金融狀況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到底有多少人民幣?”這個問題涉及國家機密,周總理沒有馬上回答。他略加思索后便微笑著說:“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信譽可靠,幣值穩定。”對方聽了不禁一時發呆。在記者還未轉過神來時,周總理接著解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貨幣面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這10種人民幣加起來正好18元8角8分。”記者聽后大為嘆服。
周總理的回答實際是答非所問,將中國人民銀行資金數量的問題轉換成中國人民幣面值的問題,對對方的為難作了巧妙的閃避。避免了一個機密問題,回答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概念轉換巧妙,回答有理有據,無可厚非。
三、考慮問題的本質
生活中的問題是百式百樣的。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矛盾癥結,不同的問題,蘊藉著不同的圖謀和不同的利益平衡點。因此,在遇見問題時,一定要明辯本質,針對不同用意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抗美援朝時期,一位美國記者采訪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剛批閱完文件,順手把鋼筆放在桌上,記者一見是美國生產的“派克”鋼筆,便不懷好意地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美國生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朗聲笑答:“提起這支筆,那可說來話長。這不是一支普通的鋼筆,而是抗美援朝的戰利品,是一位朝鮮朋友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覺得很有意義,就收下了。”
那記者聽完后,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記者提的問題用意在于諷刺中國的落后,面對這種外交場合的敵意攻擊,疾言厲色的駁斥自然也是一種方式,但體現不出泱泱大國的風度。周總理的過人之處就在于,在笑聲中進行了巧妙的反擊。既以朗聲暢笑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自信與自豪,又以“戰利品”、“意義”等特別字眼暗示了中國的強大和美帝侵略者的失敗,從而使不友好的記者在總理營造的不失禮節的溫和氣氛中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劇烈的疼痛。這是一種令敵手無法抗拒而又無法言說的失敗。
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如此。
一位病人進入醫院,對護士說:“請給我安排在三等病房,因為我很窮。”
護士問:“沒有人能幫助你嗎?”
病人回答:“沒有,我只有一個姐姐,她是修女,也很窮。”護士揶揄道:“修女富得很,因為她和上帝結婚。”病人聽了,十分生氣,他回敬道:“好吧,你就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吧,以后你就把帳單寄給我的姐夫好了。”
護土嫌貧愛富,挖苦病人,服務態度十分惡劣,而病人對護士的挖苦沒有正面給予駁斥,而是順著她的話頭推下去。“既然我姐和上帝結婚,那么上帝就是我的姐夫,你就可以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然而,突然“逆轉”而出“把帳單寄給我的姐夫就行。”這一絕妙的推論,把缺乏職業道德的護士擊得理屈詞窮,目瞪口呆。
四、考慮問題的各種可能性
處理問題是一門學問。我們在考慮如何處理所面對的問題時,要盡可能地把問題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做出全面的分析,設想問題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然后選擇最佳方案,力爭把問題處理得盡善盡美。
《三國演義》六十三回,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孔明與云長等正坐間,人報關平到。眾官皆驚。關平人,呈上玄德書信。孔明視之,內言:“本年七月初七日,龐軍師被張任在落鳳坡前箭射身故。”孔明大哭,眾官無不垂淚。孔明日:“既主公在涪關進退兩難之際,亮不得不去。”云長曰:“軍師去,誰人保守荊州?荊州乃重地,干系非輕。”孑L明日:“主公書中雖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將玄德書與眾官看曰:“主公書中,把荊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雖然如此,今教關平赍書前來,其意欲云長公當此重任。云長想桃園結義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責任非輕,公宜勉之。”云長更不推辭,慨然領諾。孔明設宴,交割印綬。云長雙手來接。孔明擎著印曰:“這干系都在將軍身±。”云長曰:“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見云長說個“死”字,心中不悅;欲待不與,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云長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云長曰:“分兵拒之。”孔明日:“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云長問:“那八個字?”孔明日:“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云長曰:“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事情的結果,眾所周知。云長忘卻了孔明的“八個字”,至使荊州失守,云長敗走麥城。
這段故事中,在如何守住荊州的問題上,孔明思考了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守住怎么辦?守不住怎么辦?怎么才能守住?
首先:擎著印曰:“這干系都在將軍身上”,云長曰:“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其次:孔明日:“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云長曰:“以力拒之。”其三,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云長曰:“分兵拒之。”孔明日:“若如此,荊州危矣。”接著說:“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云長問:“哪八個字?”孔明日:“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孔明首先否定了云長的錯誤想法,然后提出了正確主張。可謂是思維慎密,考慮周到。
二次大戰以后,被稱為日本保守派最杰出的謀士三木武吉先生,幫助了鳩山一郎當上了首相。其才華之高,機智之深,人人為之贊佩,可是他卻一直誹聞不絕。在他晚年時,一個婦女團體的代表拜訪他,很不客氣地問他:“三木先生,您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到國家大事,可是您卻和二個女人十分密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個問題提得很直接,也很尖銳。如何回答,對三木武吉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是個考驗。三木武吉想:如果順應對方問話回答,就等于承認了自己的“誹聞”,這樣不僅有損于自己的人格,而且還可能影響到國家大事;如果否定對方的問話,也等于讓對方牽著鼻子走,自己也顯得很被動,而且這種回答也太俗氣,與自己的身份也不協調。況且,在這種否定式的回答之后,對方可能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問題接著問下去。那么三木武吉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呢?
三木武吉聽了之后,表現出毫無所謂的樣子,輕輕松松地回答她說:“不止二個女人!現在我還跟五個女人有關系,有往來呢!”
一下子就把這位代表給愣住了。接著他繼續說:“這五位女士,在年輕時照顧我,現在她們都已老態龍鐘,我當然得在經濟上、精神上去照顧她們。”
從此,這位代表不但不再責怪他,反而對他的人格敬佩萬分,到處為他作證了。
三木武吉之所以能在對方詰問之下,有效地封鎖了對方攻勢,因為他考慮了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在回答時首先是依著對方的問話順勢回答:“不止兩個女人!現在我還跟五個女人有關系,有往來呢!”答話出乎對方意料之外,使對方愣在當場,接著予以顏色,“這五位女士,在年輕時照顧我,現在她們都已老太龍鐘,我當然得在經濟上、精神上去照顧她們。”以針鋒相對的言辭,以排山倒海之勢,亮出了自己的目的,使對方手足無措,使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說得人情人理,四面見光。
在處理問題中,之所以要思考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其目的就是要選擇其中的最佳方案得到一個理想結局。
在日常生活中,被盜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問題發生時,被害人對于盜竊有一共同心理,不僅畏懼抵抗,而且恐懼被殺害。因此,逃走,呼救!這是遭受盜竊的被害人的常有現象。然而盜竊者對此現象也早有了防備措施。如果恰好相反,不逃走,不呼救,鎮定或是“合作”,完全出乎了盜竊者的心理防犯,那就會使他們大感意外,大吃一驚,甚至不知所措。
日本女作家曾野綾子的住宅被盜。幾個歹徒闖入臥室,曾野綾子告訴他們說:“帶上你們要拿的東西,趕快走吧!”歹徒們聽了大吃一驚,誤以為她早有準備,什么也沒拿,慌慌張張溜之大吉。之所以出現如此結果,是因為曾野綾子的話出乎歹徒的意料之外,因而使歹徒“大吃一驚”,作出錯誤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