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警世名言
  • 石地
  • 6958字
  • 2021-11-26 09:23:17

第一章(2)

●舉所美必觀其所終,廢所惡必計其所窮。

——《管子?版法》

[譯文] 舉辦所喜歡的事,一定要事先看到事情的結局;廢止所厭惡的事,一定要考慮到事情的后果。

●見不足以知之者,智也;先言而后當者,惠也。

——《晏子春秋?外篇》

[譯文] 沒有看到事物的全部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的,是聰明的人;事先作出判斷,被后來的實踐證明確實正確的,是有智慧的人。

●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

——《孫子?用間》

[譯文] 明君賢將,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建立高出眾人的功業,是由于他們預先能了解和掌握情況。

●多算勝,少算不勝。

——《孫子?計》

[譯文] 戰前準備充分,計劃周密,就能勝利;準備不充分,計劃不周,就不能取得勝利。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謀攻》

[譯文] 既了解敵人的情況,又了解自己的情況,任何一次戰爭都不會有危險。

●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孫子?謀攻》

[譯文] 能預見勝利有五種情況:知道什么情況下可以打和什么情況下不可以打,能勝利;懂得兵多兵少的運用方法的,能勝利;上下的要求和愿望相同的,能勝利;以自己有準備等待敵人無準備的,能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牽制的,能勝利。

●兵大律在謹。論敵察眾,則勝負可先知也。

——《商君書?戰法》

[譯文] 用兵的根本原則在于謹慎,研究敵情,考察強弱多寡等各種因素,或勝或負,是可以事先知道的。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路,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

——《禮記?中庸》

[譯文] 凡事預先有準備就會成功,無準備就會失敗。講話之前就有所確定,講起話來就會流暢而無室礙;做事之前就有所確定,做事時就不會感到有什么困難;行動之前就有所確定,行動之后就不會內疚后悔。

●前慮不定,后有大患。

——《戰國策?對策一》

[譯文] 如果不事先考慮好對策,以后必將有大的禍患。

●免國于患者,必窮三節以行其上。上不可則行其中,中不可則行其下。

——《戰國策?魏策二》

[譯文] 能夠使國家免于危患的人,在決定問題時一定要充分考慮上、中、下三種對策以便實行上策,上策如果不行就用中策,中策不行使用下策。

●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戰國策?秦策二》

[譯文] 具有一兩套計謀的人,處理事情就不大會失誤;從頭到尾全面考察的人,就不會被復雜情況所迷惑。

●可先而不備謂之怠,可后而先之,謂之召災。

——《國語?周語下》

[譯文] 可以提前做的事情而無準備,這叫做怠惰;只能放在以后做的事卻把它提前,這叫做招災惹禍。

●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國語?吳語》

[譯文] 謀劃一件事,必須事先預見它可以成功,然后才去實施,而不能白白去送命。

●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 君子的行為,要考慮到結果,并且要考慮再三,才付諸行動。

●政如農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 為政就像務農,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開始又思考怎樣使它取得圓滿的結果,天天從早到晚去實行它。應按所思考的去做,不能超出考慮好的,就像農田有界限一樣,這樣過失就少了。

●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為之豫,豫則禍不生。

——《荀子?大略》

[譯文] 在事情發生以前就考慮到它,這叫做主動,主動則事情完成得好;在災禍出現之前就考慮到它,這叫做事先有準備,有準備則災禍就不會發生。強調做事要有預見有準備。

●賢主察之,以為不可,弗為;以為可,故為之。為之必由其道,物莫之能害。

——《呂氏春秋?貴當》

[譯文] 賢明的君主對事情加以審察,認為不能做就不去做,認為可以做才去做。做時一定遵循正確的途徑,所以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妨害它。意即做事要舉措得當,考慮可能性與可現實性,并要方法對頭。

●凡戰必悉熟偏備,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呂氏春秋?察微》

[譯文] 凡作戰一定要熟悉全部情況,做好全面準備,知己知彼,然后才可以行動。

●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

——《呂氏春秋?察微》

[譯文] 對于治國而言,最上等的是洞察事情的開端,其次是預見到事情的結局,再次是隨著事情的發展而了解它。這三樣都做不到,國家一定危險,自身一定困窘。

●樞機之發,失之毫厘,駟不及追。故為人君者,謹本詳始,敬小慎微。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

[譯文] 作為領導機關的中樞,它發出的政令假若差之毫厘,下面就會失主千里,即使是一輛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所以作為君主,在根本問題上要謹慎,在開始時要考慮詳盡,謹慎地對待各種苗頭。

●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

——(漢)桓寬:《鹽鐵論?險固》

[譯文] 事先有所準備,就能制服敵人;沒有準備,就會被敵人鉗制。

●事不豫辦不可以應卒,內無備不可以御敵。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

[譯文] 做事情不預先有準備,就不能夠應付突然發生的情況;內部沒有防備,就不能抵御敵人的入侵。

●渴而后穿井,饑而后殖種,可以圖遠,難以應卒也。

——(三國?魏)曹植:《諫伐遼東表》

[譯文] 渴了以后去挖井,餓了以后去種植,這樣可以作為長遠的考慮,但難以應付突然情況。

●智者先勝而后求戰,暗者先戰而后求勝。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譯文] 聰明的人有了勝利的把握以后才去向敵人挑戰,愚笨的人則是先向人挑戰后才希望取勝。

●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善》

[譯文] 人們所說的五種“善”是:善于了解掌握敵軍的形勢,善于掌握進攻和退卻的規律,善于了解國家的虛實,善于了解天時人事,善于了解山川地勢險阻情況。

●審而后發,猶未為晚。

——《北史?崔宏傳附崔浩》

[譯文] 仔細瞄準好了,才把箭射出去,這樣雖然多費一點時間,也不能算是遲誤。

●先謀后事者逸,先事后謀者失。

——《舊唐書?陳子昂傳》

[譯文] 先考慮謀劃好了才去做的人,就安閑超脫;冒冒失失地動手后才去籌劃的人,必然要出錯漏。

●事未至而預圖,別處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計,則應之常不足。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

[譯文] 事情還沒到來就預先考慮對策,一旦到來,處理起來就非常從容了;事情已經到來才開始考慮對策,應付起來往往有力不從心之感。

●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宋)蘇軾:《晁錯論》

[譯文] 正因能預先知道事情的發生是必然的,所以,事到臨頭就沒有驚慌失措的行為,并且針對出現的情況從容不迫地想辦法去處置,因此,能夠獲得事業的成功。

●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

——《資治通鑒?漢紀二》

[譯文] 確定作戰計劃,決定最后勝負的辦法,主要依據三個要點:一是地形地物,二是雙方形勢,三是心情意志。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洲策黃西》

[譯文] 按照時代要求審時度勢,待考慮妥當之后再去做,那么天下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銳始者必圖其終,成功者先計于始。

——(明)張居正:《答中丞孫槐溪》

[譯文] 急于開始的一定要考慮其結尾,能成就功業的總在開始的時候就精心設計。

●先機失所豫,臨事徒嗟嘆。

——(明)何景明:《種麻篇》

[譯文] 如果對事情發生的先兆沒有覺察和防備,一旦出現事情,則只會嘆息悔恨。

●計得地與寶,而不計失諸侯;計得財委,而不計失百性;計見親而不計見棄。三者之屬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

——《管子?中匡》

[譯文] 只考慮取得土地與寶物而不考慮是否因此而得罪諸侯國;只考慮財物的積累而不考慮是否因此而失去百姓;只考慮近親幸而不考慮被拋棄。這三條有了一條,就完全會削弱國家;倘若全都有的,就滅亡了。

●良醫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

——《戰國策?秦策三》

[譯文] 出色的醫生知道病人的生與死,英明的君主明斷事業的成與敗,有利就實行,有害就舍棄。

●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孟子?告子章句上》

[譯文] 不要因為小的事情妨害了大的事情,不要因為不重要的東西而妨害了重要的東西。

●為之無益于成也,求之無益于得也,憂戚之無益于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

——《荀子?解蔽》

[譯文] 對于那些做了也無益于事情的成功,追求也無益于事情的實際效果,憂慮也無益于解決問題的事,那么就應當遠遠地將它拋棄掉。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先王知物之不可兩大,故擇物,當而處之。

——《呂氏春秋?博志》

[譯文] 事物太完美就會轉向缺損,太極端就會走向反面,因滿盈就會轉向欠缺。先王知道不能兩方面同時發展壯大,所以對于事物要加以選擇,適宜做的才做。意思是,對立著的矛盾雙方不能同時得以發展,所以做事不能要求十全十美,只能權衡利弊,擇一而從。

●今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

——《呂氏春秋?貴生》

[譯文] 假如有這樣一個人,用隨侯之珠去彈千仞高的飛鳥,世人肯定會嘲笑他。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他所耗費的太貴重,所追求的太輕微了。

●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殘也;小忠,大忠之賊也。圣人去小取大。

——《呂氏春秋?權勛》

[譯文] 不拋棄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拋棄小忠 大忠就不能實現。所以說,小利是大利的禍害,小忠是大忠的禍害。圣人拋棄小者,選取大者。

●小快害義,小慧害道,小辯害治,苛削傷德。

——《淮南子?泰族》

[譯文] 在小事上逞一時之快就會傷害大的原則,耍弄小聰明就會損害治國大道,計較小事就會有害于大治,過分苛刻就會傷害大德。

●逐鹿者不顧兔,決千金之貨者不爭銖兩之價。

——《淮南子?說林》

[譯文] 追趕野鹿的獵手,是不會顧及兔子那樣的小獵物的.決意成交價值千金的貨物的人,是不會在一銖一兩的價格上計較不休的。

●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譯文] 能干大事的人都不拘泥于細節,有高尚道德的人做事從不推托不前。

●貴輕重,慎權衡。

——《史記?管晏列傳》

[譯文] 重視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審慎地權衡得失利弊。

●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

——《史記?李斯列傳》

[譯文] 凡事只顧細節而忘記大局,后來必定有禍害。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咸,必慮其敗。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譯文] 要想得到好處,一定要考慮一下可能出現的害處;要想辦成一件事,一定要考慮一下可能造成的失敗。

●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

[譯文] 不能為了貪圖虛名而招致實際禍害。

●千鈞之駑,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

——《三國志?魏書?杜襲傳》

[譯文] 有千鈞之力的弓駑,決不會為了射擊小老鼠而開動駑機,萬石之重的大鐘,不會因為小草莖的撞擊而發聲。

●小利大利之賊,小差大禍之津。

——(北齊)劉晝:《劉子?貪愛》

[譯文] 小便宜是大利益的禍害,貪圖小惠是大禍到來的橋梁。

●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

——(唐)吳兢:《貞觀政要?征伐》

[譯文] 進中包含著退的含義,存中包含著亡的可能,得中包含著喪失的道理。

●恤小害則大害不去,愛小利則大利不成也,棄小而職大耳。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四六,《策林?議罷漕運可否》

[譯文] 只顧慮小的害處,那么大的害處就不能消除;只貪圖小的便宜,那么大的利益就難以有所成就,應該是舍棄小害小利而從事于除大害得大利。

●狃于利而必為者,害至而不思;懲于害而必不為者,利必有所遺。

——(宋)楊萬里:《論兵下》

[譯文] 貪圖好處而一心去做,災禍發生了也沒有思考過;苦于受災禍懲罰而決心什么也不干,連好處也會一同失掉。

●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宋)蘇洵:《心術》

[譯文] 見到小的利益不行動,遇到小的災禍不退避,因為小的利益和小的災禍是不值得耗費我的本事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承受大的利益,應付大的災禍。

●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務德而不務刑,據安戀危,值利思害。

——《新唐書?陳子昂傳》

[譯文] 善于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謀劃大事而不考慮細微末節,致力于德政而不致力于刑罰,處在平安的環境中想著可能出現的危險,當遇到有利可圖時要想到其是否會因此而受害。

●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不顧其害,難必不久矣。

——《資治通鑒?周紀四》

[譯文] 小人有了欲望,考慮、謀劃時總是很輕率膚淺,只看到它的好處,不顧其害處,這樣,災難一定很快就來到了。

●大害必有小利為之媒,大利必有小害為之倪。

——(明)莊元臣:《叔苴子內篇》卷一

[譯文] 大的禍害一定有微小的好處替它作媒介,大的好處一定會有微小的禍害替它作先導。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誘于小利,然后可以立遠功。怡怡自喜,奕奕自炫者,豎子之雄,非豪杰之士也。

——(明)方孝孺:《贈林公輔序》

[譯文] 不滿足于小的成功,才有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不被微小的利益所誘惑,才可能建樹遠大的功業。小有成績就自我陶醉,揚揚得意的人,只不過是沒有見識的小孩子中的強者,并不是真正的杰出人物。

●事無全利,亦無全害。

——(明)張居正:《陳六事

疏》

[譯文] 事情沒有全是有利的,也沒有全是有害的。

●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趨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辭其害。

——(清)陳確:《莽書?深葬說下》

[譯文] 只有一個好處而卻有上百個害處,君子不求取這樣的好處;只有一個害處而卻有上百個好處,君子不推辭這樣的害處。

●一曰長目,二日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

——《管子?九守》

[譯文] 第一是看得遠,第二是聽得遠,第三是做到明察。要明察到了解千里外的情況和隱微之中的詳情。

●毋邇其求,而遠其憂。

——《管子?宙合》

[譯文] 不可只顧眼前的欲望,而應該有深遠的謀慮。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譯文] 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遭到眼前的憂患。

●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

——《左傳》裹公二十八年

[譯文] 君子有長遠的考慮,小人只著眼前。

●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考近者。

一《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譯文] 高瞻遠矚的君子,總是注意著遠大的事情;而鼠目寸光的小人,只注意眼前的小事。

●利夫秋毫,害靡國家,然且為之,幾為知計哉!

——《荀子?大略》

[譯文] 得到的利益很小,卻危害整個國家大事,這樣不合算的事還去做,難道是懂得謀劃國事嗎?謂不要因小而失大。

●處之敦固,有深藏之能遠思。

——《荀子?咸相》

[譯文] 當政者的思想要厚實堅定,既要深思熟慮,又要有遠見卓識。

●天下之士也者,慮天下之長利,而固處之以身若也。利雖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為也。

——《呂氏春秋?長利》

[譯文] 天下杰出的人士,考慮的是天下長遠的利益,而自己一定要身體力行。即使是對現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對今后不利,也不去做。

●營大者,不計小名;圖遠者,弗拘近利。

——《北史?太武五王傳》

[譯文] 經營偉大事業的人,決不在小名聲上斤斤計較;籌劃遠大目標的人,決不把自己束縛在眼前利益上。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宋)蘇軾:《賈誼論》

[譯文] 一個有才能的人追求的目標遠大,就必須有所等待;要干的事業偉大,就必須有所忍耐。

●旱斯具舟,熱斯具裘。

——(明)劉基:《郁離子?虞孚》

[譯文] 天大旱時,就要預備船只;天大熱時,就要準備皮襖。

●善漁者不泄澤,善田者不竭卉。

——(明)王廷相:《慎言?保傅篇》

[譯文] 會打漁的人不把水全部排干,會種田的人不把草都拔除。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論語?述而》

[譯文] 廣泛聽取意見,選擇其中好的意見而采納它,多看各種事情,牢牢地記在心里。

●事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禮紀?中庸》

[譯文] 愚昧的人往往喜歡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卑賤的人經常喜歡獨斷專行。

●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三十二章》

[譯文] 懂得適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險。

●愚而自專事不治。主忌茍勝,群臣莫諫必逢災。

——《荀子?成相》

[譯文] 君主愚鈍卻又獨斷專行,國家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君主好嫉妒,又總想勝過臣下,這樣大臣們都沒法進行規勸,這樣必然要遇到災禍。

●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亡人好獨。

——《荀子?大略》

[譯文] 迷路的人是因為他不問路,溺水的人是因為他不打聽河中可以涉水而過的道,亡國的君主是因為他好獨斷專行,不能用人。

●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荀子?天論》

[譯文] 愚昧的人只認識一種事物的一個方面,就自以為認識了整個法則,這實在是太無知了。主張全面認識事物,反對以偏概全。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譯文] 人們認識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個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

●物固有可以為小,不可以為大;可以為半,不可以為全者也。

——《呂氏春秋?別類》

[譯文] 有的事物只可以在小范圍起作用,不可以在大范圍起作用;可以在一部分上起作用,不可以在全體上起作用。說明任何東西都有其適用范圍,不可類推一切。

●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貴賤交相為贊,然后皆得其所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南充市| 玉田县| 华亭县| 长兴县| 扬中市| 灵山县| 兴化市| 安远县| 英德市| 肥乡县| 成武县| 封丘县| 深水埗区| 长葛市| 上蔡县| 利津县| 高淳县| 莆田市| 遂川县| 丁青县| 榕江县| 济宁市| 霍林郭勒市| 宜城市| 汾西县| 望谟县| 吉林市| 横山县| 竹山县| 永胜县| 兴城市| 汤阴县| 贞丰县| 清原| 崇礼县| 南乐县| 佛学| 舞钢市| 枣阳市|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