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
——《曲禮上》
[譯文] 面對金錢要清廉自守,國家有難要義勇為先,與人爭訟不必求勝(很:爭訟),與眾分財不要求多。
●非無足財,是無足心。
——《墨子?親士》
[譯文] 不是財物不豐難以滿足個人需要,而是個人私欲永無止境。
●利過則為敗。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譯文] 所獲取的利益超過了應得之限就會敗亡。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老子?九章》
[譯文] 富貴之后便驕奢起來,那是自降災害。
●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無欲而危者也。
——《準南子?詮言》
[譯文] 有因為貪欲過多而滅亡的,但是沒有因為無所貪欲而危險的。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譯文] 欲望不知道滿足,會失去所應有的欲望,占有不知道限制,會失去所占有的一切。
●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厭。
——《漢書?景帝紀》
[譯文] 不應憂慮自己不富足,而應憂慮自己那種滿足不了的貪欲。
●如不知足,則失所欲。
——《三國志?魏書?王昶傳》
[譯文] 如果貪得無厭,就要喪失他希望得到的。
●蝎盛則木折,欲熾則身亡。
——(北齊)劉晝:《劉子?防欲》
[譯文] 蝎子多了,樹木就會朽折;欲望太強烈了,身心就會喪亡。
●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宋)林逋:《省心錄》
[譯文] 飽食最美味的食品,穿著最舒服和暖的衣裳,不知道節制的一定會損害福氣;挖空心思地積攢財物,以富貴為驕傲,不知道收斂的一定會招致殺身之禍。
●有欲則不剛,剛者不屈于欲。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
[譯文] 有物欲就不會剛直,剛直之人不會屈服于物欲。
●貪欲者,眾惡之本;寡欲者,眾善之基。
——(明)王廷相:《慎言?見聞篇》
[譯文] 貪得無厭,這是一切罪惡的本源;少所企求,這是一切善事的根基。
●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
——(三國?蜀)諸葛亮:《誡外甥書》
[譯文] 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
●聽其言,則辭辯而無統;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上不足以順明王,下不足以和齊百姓,然而口舌之均,瞻唯則節,足以為奇偉偃卻之屬;夫是之謂奸人之雄。
——《非相》
[譯文] 聽到他的談論,就表現得言辭爭辯,而沒有系統,錄用他這個人,就表現得內藏奸詐,而沒有成就;在上不足以順從明王,在下不足以和齊百姓;然而口頭很便利,言談話語,文縐縐的,足以表現出夸張、驕傲的神態,這就叫做奸人的魁首。
●知而險,賊而神,為詐而巧,言無用而辯,辯不惠而察,治之大殃也。
——《非十二子》
[譯文] 聰明而險惡,害人而神通,偽詐而機巧;說沒有用的,這是治世的禍患。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災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國語?晉語一》
[譯文] 砍樹不砍根,樹必再生;堵水不堵源頭,水必再流,滅禍不從禍根滅起,禍必又起。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迭,見小是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譯文]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微利。急于求成反而達不到目的,只看到眼前微利就辦不成大事。
●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
——《商君書?壹言》
[譯文] 制定法令制度要審度時勢,舊風俗才能轉變,民眾才能遵守制度。強調要根據當時的形勢制定相應的制度。
●水用舟,陸用車,涂用輴,沙用鳩,山行用摞,因其勢也者令行。
——《呂氏春秋?慎勢》
[譯文] 水行用船,陸行用車,泥行用輻,山行用摞,從具體情況出發,因勢利導,命令就能執行。
●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適治。
——(宋)程顥:《論王霸札子》
[譯文] 事情有大有小,有先有后;注意了小的事情而忽視了大事,把本來應該在以后辦的事提到前面來做,而把應該先做的事推遲到以后去做,都不符合治國的需要。
●治久疾者不可速責以效,茍以悍齊暴藥攻之,死生未可知也。
——(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
[譯文] 給長期患病的人治病,不能要求馬上就看到效果;如果用烈性藥劑治病,人是生是死就很難說了。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酌而應之,臨時之宜也。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政篇》
[譯文] 確立政務管理,有一定的規矩;施行政務管理,有一定的程序;依照實際狀況決定如何去治理,根據具體情去操作事務。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老子?五十七章》
[譯文] 以正規的方法治國,以出奇的方法用兵。說明治國要有常規,不能像用兵那樣變化莫測。
●主貴多變,國貴少變。
——《商君書?去強》
[譯文] 國君的謀略以多變化為貴,國家的法令以少變化為貴。
●紛更變易,紀綱不得布,法度不得立,臣下無所持輴。
——《元史?許衡傳》
[譯文] 國家政令頻繁更動變化,政紀綱領得不到貫徹實施,法令制度不能發揮作用,群臣就無所遵循。
●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資治通鑒?周紀一》
[譯文] 在事物微小時就去治理,那么用力少而收效大;等到事物長成、顯露之后才去挽救,即使用盡全力也不能達到目的。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于微。
——《淮南子?繆稱》
[譯文] 羽毛裝多了,也會把船壓沉,重量輕的東西裝多了,也會壓斷車軸。所以君子總是防微杜漸。
●人之將疾也,必先不甘魚肉之味;國之將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
——《文子?微明篇》
[譯文] 人將患病時,必定是首先對魚肉等食物不感興趣;國家將要滅亡時,執政者必定開始討厭忠臣的直言。
●諫者,所以安主也;食者,所以肥體也。主惡諫則不安,人甓食則不肥。
——《管子?形勢解》
[譯文] 諫諍,是為了保全君主;吃東西,是為了強壯身體。君主不喜歡別人進諫,君位就不安定;人挑揀食品,身體就不強壯。
●言實之士不進,則國之情偽不竭于上。
——《管子?七法》
[譯文] 說真話的人不進言,國家情況的真假君主就不能完全掌握。
●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吾謂之喑,上無聞則吾謂之聾,聾喑,非害國家而如何也。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譯文] 下面的人不敢說話,那么執政者就聽不到下面的意見。下面的人不敢說話,我稱之為啞。執政者聽不到下面的意見,我稱之為聾。上聾下啞,那么不危害國家又會怎么樣呢?
●慢聽厚斂則民散。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
[譯文] 不愿聽取人民意見,又對百姓征斂過多,人民就會離散。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比缙渖贫`也,不亦善平?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論語?子路》
[譯文] 有人說:“我做君主沒有什么可高興的,惟一高興的事情是我說話沒有什么人敢違抗’。如果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這不是接近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喪亡嗎?
●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墨子?親士》
[譯文] 有善于拍馬奉承的近臣在君主身邊,正確的意見就會被堵塞,那樣,國家就危險了。
●言能聽,道乃進。
——《史記?殷本紀》
[譯文] 能聽取和采納意見,治國之道才能有長進。
●上日聞所不聞,明所不知,日益圣智。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而日益愚。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譯文] 君主每天能聽到難以聽到的事,弄清楚自己所不了解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增加君主的智慧。而現在的君主把自己封閉起來,把天下人的嘴都封上,那么只能越來越愚庸。
●其君賢君也,而又有師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師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
——(漢)劉向:《說苑?君道》
[譯文] 國君若是個賢明的國君,身旁又有老師指點他,就可以稱王。國君若是個中等才能的國君,身旁又有老師指點他,就可以稱霸。國君是個下等才能的國君,他身邊的群臣又都不如他,就會喪失天下。
●君無諤諤之臣,父無諤諤之子,兄無諤諤之弟,夫無諤諤之婦,士無諤諤之友,其亡可立而待。
——(漢)劉向:《說苑?正諫》
[譯文] 國君沒有敢于直言進諫的臣子,父親沒有直言爭辯的兒子,哥哥沒有直言爭辯的弟弟,丈夫沒有直言爭辯的妻子,士人沒有直言爭辯的朋友,他們的失敗馬上就會到來。
●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譽諛之聲日滿于耳,虛美熏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漢)路德舒:《尚德緩刑書》
[譯文] 忠良懇切的言辭都郁積在忠臣的胸中,稱頌阿諛的聲音天天塞滿了君主的耳朵,他們被虛偽的贊美迷住了心竊,而實際上存在的禍患卻被遮蔽掩蓋住了,這就是秦朝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
●尊賢任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而喑君惡之,以為不若奸佞閱茸讒諛之言者,此其將亡之征也。
——(漢)王符:《潛夫論?思賢》
[譯文] 尊崇賢人,任用能者,信任忠良,勇于聽取直言規勸,這是國家安定的原因。而昏暗的君主卻討厭他們,以為不如奸佞小人的阿諛讒毀之言順耳,這是政權將要滅亡的征兆。
●令臣鉗口結舌而不敢言,此耳目之所以蔽塞,聰明所以不得也。
——(漢)王符:《潛夫論?明忠》
[譯文] 使得臣下都閉上嘴不敢講話,這是耳目之所以蔽塞,不能做到耳聰目明的原因。
●拒諫者,古今之所謂大惡也。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
[譯文] 拒絕批評規勸,是古往今來所說的重大罪惡。
●臣下有讜言直諫,可以施于政教者,當拭目以師友待之。
——(唐)李世民
[譯文] 語出吳兢《貞觀政要?政體》。意謂臣下正直的話中有可以用于治政教化的,國君應當把他作為老師和朋友來對待。
●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
——(唐)韓愈
[譯文] 語出韓愈《答馮宿書》。意謂能夠把我的過錯告訴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師。
●自家有過,人說要聽;當局者迷,旁觀者醒。
——(清)陳宏謀
[譯文] 語出陳宏謀《五種遺規》。意謂自己有了過錯,人家說出來,自己要虛心聽??;身為當事人,經常迷惑不解,而局外人往往看得很清楚。
●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
——(唐)李世民
[譯文] 語出吳兢《貞觀政要?求諫》。意謂人要想看見自己,就必須借助鏡子;國君要想知道自己的過錯,一定依靠忠臣的規勸。
●開直臣忠諫之路,杜小人幸進之門。
——(清)翁同歙
[譯文] 語出《清史稿?翁同和傳》。意謂暢通正直大臣忠誠勸誡的言路,堵塞品行低劣的小人掠取君主寵愛的門徑。
●小言不廢,片善是褒。
——[唐]柳宗元
[譯文] 語出柳宗無《為京兆府請復尊號表》。意謂對于細小問題的正確議論應該采納,哪怕是很小的獸行也應該給予表揚。
●狂夫有可擇之言,愚者有一得之慮。
——(唐)白居易
[譯文] 語出白居易《代論伐劍南更發兵表》。意謂即使是狂妄無知之人,也有可以采納的見解;即使愚昧無知之人,也有可供參考的意見。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唐)白居易
[譯文] 語出白居易《與元九書》。意謂提意見的人沒有過錯,即便是提的意見不對,聽意見的人今后也應多多戒備。
●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良藥苦口,而聰明人受到鼓勵喝下它,知道它可以治好自己的病。忠言逆耳,而賢明的君主喜歡聽它,知道它可以幫助自己達到成功。
●主察異言,乃觀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
——《黃石公三略?上略》
[譯文] 君主能明察不同的意見,才能看清即將發生的事情;君主能任用有德才的人,奸雄才能逃避。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史記?商君列傳》
[譯文] 表面上好聽的話,是虛偽的;真心的話,是實在的;刺耳的話,是治病的良藥;甜言蜜語,是害人的疾病。告誡掌權者要多聽逆耳忠言。
●多見者博,多聞者知,距諫者塞,專己者孤。
——(漢)桓寬:《鹽鐵論?刺議》
[譯文] 見得多的人知識廣博,聽得多的人頭腦聰慧,拒絕接受別人意見的視聽閉塞,自己獨斷專行的遭到孤立。
●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座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鉗口而不言。
——《史記?秦始皇帝本紀》
[譯文] 世上并不是沒有深謀遠慮知權通化的人士,然而所以不敢竭盡忠誠矯正君主的過失,是因為秦國的禁忌太多,不讓人講話,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已遭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耳傾聽,疊足而立,閉口不言。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
——《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 聰明的人在上千次的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昧的人在上千次的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所以說,即使是愚鈍之人的話,圣人也可以采納。
●直言者,國之良藥也;直言之臣,國之良醫也。
——(清)唐甄:《潛書?抑尊》
[譯文] 正直的言論,對于國家是上好的藥物;敢于直言的臣子,對于國家是高明的醫生。
●正言不賞,妄言不罰,則讒佞終不去矣。
——(宋)宋孰:《直言對》
[譯文] 對正直的話不加獎勵,對荒謬的話不加懲治,惡意誣告、巧言諂媚的人就始終除不掉。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漢)賈誼:《治安策》
[譯文] 聽取意見的辦法,必須用事實來檢驗其是否可行,這樣發言的人就不敢不負責任地信口開河了。
●事考功,言考用。
——(漢)茍悅:《申鑒?時事》
[譯文] 事情是好還是壞,應該考察它的效果;議論是否有意義,應該考察它的作用。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
——(唐)魏征:《群書治要?尚書》
[譯文] 采納別人的意見,就像采納自己提出來的意見一樣。
●聽言之道,宜以事觀,若言果有關國體,有補治道,有益主德,則言之過激,夫亦何傷!
——《宋史?鄭性之列傳》
[譯文] 聽取意見的方法,應該用實際的事情去觀察。如果這些意見果真關系著國家的根本大計,對國家的治理有幫助,對君王的品德修養有好處,那么,即使說得過激一些,這又有什么損害呢?
●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論語?子張》
[譯文] 應該在受到信任以后才去進諫。如沒有受到信任就去進諫,人家就會認為你是在誹謗。
●圣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故義則求之,不義則止??蓜t求之,不可則止。
——《管子?形勢解》
[譯文] 圣人要干某一件事,首先研究它是否合于理義,并估計其可能性。合于理義則做,不合于理義則停止。有可能則做,不可能則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