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看老外們的臉
外國人已經(jīng)越來越深地融入了上海的職場,與外國人共事不再是新鮮事。然而,老外融入中國的職場會出現(xiàn)多種文化的碰撞,美國人熱情、德國人嚴謹、法國人浪漫……
我們邀請HR經(jīng)理們和一些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者,一起來探討公司內(nèi)如何進行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問題。
把他父親去世的消息告訴每個員工
阿嵐是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jīng)理,我的新任老板是比利時人,才上任沒多久,就和我發(fā)生了摩擦。起因是一個員工的父親去世。該員工原是公司在廈門的銷售人員,剛被調(diào)到上海做銷售。得知父親病重的消息后,他向老板請假,要回家探望父親。為了表示對員工的體貼和關(guān)照,老板不但準了他的假,還特地允諾回廈門的機票給予報銷。公司規(guī)定,員工報銷機票必須要經(jīng)過人力資源部經(jīng)理批準。出于對那個員工特殊情況的考慮,阿嵐答應了。
員工回到廈門后不久,父親就過世了。他又向老板請假,把喪假和年休假并在一起用,以料理父親的后事。比利時老板也答應了。為了體現(xiàn)他的nice,他更是再次找到阿嵐,要求批準報銷該員工的返程機票以及他父親辦喪事的費用。阿嵐很配合地點頭了。誰知道,比利時老板還有額外的要求。他讓阿嵐給所有中國區(qū)的員工發(fā)信,告訴他們那個員工父親過世的消息,并把他批準員工休假、報銷來回機票、喪葬費等“事跡”一并告訴大家。
對此,阿嵐理解為:告訴相關(guān)部門、相關(guān)人員該員工因事暫時離開,以及有關(guān)工作交接、協(xié)調(diào)的事宜。斟酌再三,我沒有完全按比利時老板的意思行事。而是發(fā)信告訴主要部門的負責人,以及銷售部門的人員該員工因為個人原因休假,他的工作暫時由誰接替,他什么時候回來工作。
信發(fā)出去的第二天,比利時老板就氣沖沖地找到阿嵐,質(zhì)問我為什么沒按他的意思寫信,“我讓你把他父親去世的事,以及我對這件事的處理通過內(nèi)部郵件告訴所有人,你為什么不聽?”說完氣沖沖地走了。阿嵐愣了,我實在沒料到比利時老板會對這事如此光火。
阿嵐左想右想,想不通這件事我哪里做得不對。員工的父親過世,本身就不是好消息,為什么要告訴所有人?員工父親過世是員工的家事,我有什么權(quán)利通知公司所有的人?員工的私事,為什么要以公示的形式通知所有的人?阿嵐一肚子的問號??墒?,事后,備感委屈的阿嵐還不得不對比利時老板say sorry。
點評:
阿嵐沒料到,這外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比利時老板“初來乍到”,自然要把他對員工的體貼、關(guān)懷好好宣傳一番。只是他不知道這把“火”燒過了頭,燒錯了地方,不該拿員工父親過世來做文章。外國人和中國人對死亡的理解很不一樣,也不像中國人那樣忌諱提到死亡。所以,阿嵐無法理解,比利時老板為何要我把員工父親過世的消息告訴所有員工。而我的老板也無法體會阿嵐違背他的良苦用心。
我的能力就是比你強
小勤剛進入一家荷蘭企業(yè)任人力資源部主管。我的頂頭上司是個高傲的荷蘭女人,兩個人常常為工作的事爭吵起來。你來我往,各不相讓,一直爭得面紅耳赤。有一次,兩人甚至爭吵到半夜3點!以至于其他員工一見小勤進老板的辦公室,就相視而笑,做捂耳朵狀。果然,老板的辦公室馬上會傳來兩人爭吵的聲音。
公司所在地在齊齊哈爾,一到冬天,冷得夠嗆,大家都買羽絨服保暖?!靶狻钡暮商m老板買的是二三十元的劣質(zhì)產(chǎn)品,保暖效果自然不好。一次,我和小勤起了爭執(zhí),我指桑罵槐地借羽絨服發(fā)揮:“看看我這件衣服,就知道中國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聽聞此言的小勤,立即反唇相譏:“那是因為你買的是便宜貨,那種連中國民工都不會買的劣質(zhì)產(chǎn)品。同樣是中國人生產(chǎn)的,我這件就非常好,沒毛??!”一下子堵住了荷蘭老板的嘴。
一來二去,小勤漸漸發(fā)現(xiàn),荷蘭老板倒不是故意為難我,或者特別歧視中國人。而是我骨子里有一種天生的優(yōu)越感與進攻性,讓我不由自主地認為自己各方面都比下屬強。也正因為這樣,我不承認,我在中國環(huán)境下的管理并不成功;我也不愿意承認,自己其實不如本土的管理者小勤行。
點評:
荷蘭人大部分都是日耳曼民族,天生自我感覺良好。早在17世紀,荷蘭已經(jīng)是資本主義強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處于鼎盛時期的荷蘭是海上霸主,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直到“英荷戰(zhàn)爭”,被大英帝國打敗,荷蘭才開始衰弱。因此,荷蘭人的天性中多多少少有點攻擊性。在日常工作中表現(xiàn)出的咄咄逼人,或多或少與荷蘭人的民族性和歷史有點關(guān)系。
美國老板大跳勁舞
小王在一家美資公司就職,對美國人的開放、活潑,他早有耳聞。他的老板是個50歲開外的美國老頭,非常幽默,平時總愛和下屬打打鬧鬧,開開玩笑,大家都習以為常了。不過,有一次,小王著實被他這位過度活躍的老板嚇了一跳。那天中午,小王和同事們照例去辦公樓外的小食店吃桂林米粉。吃完后,大家心滿意足地回到辦公室。這時遠遠看到老板向他們走來,大家都做好打招呼的準備。誰知,老板徑直走到小王跟前,放在背后的手,突然變出一頂牛仔帽,翻手帶在頭上,隨即模仿西部牛仔的樣子,又是“騎馬”,又是“打槍”?!皠幼髌毖萃曛?,緊接著一段熱舞。老板扭動著他不算靈活的腰肢,火辣、奔放的“桑巴”熱舞又上演了。
這邊老板跳得分外起勁,這邊員工看得目瞪口呆。小王看著眼前的老板,真不知道他要干嗎?終于,老板停下了舞步,氣喘吁吁地對小王說了句“Happy Birthday!”這時,愣在一邊的員工和小王才明白,老板這是祝賀他生日。一時沒反應過來的小王,只會對著老板傻笑,連“Thank you”都忘了說。機靈的同事鼓起了掌,向老板致意,這才打破了尷尬的場面。
事后,小王對老板的此舉很是感動。他怎么也沒想到,這么忙的老板居然還記得他的生日,連他自己都快忘了。不過,提到老板“奇特”的祝賀方式——那段“熱舞”和“牛仔”表演,小王和同事們都連連搖頭,感嘆“吃不消,吃不消”。
點評:
老美的開放是眾所周知的。當街擁抱、熱吻,對周遭的人幾乎視而不見,我行我素。中國人卻素來以中規(guī)中矩出名,這“引人注目”的事,能不做就不做。老板對著員工扮牛仔、跳熱舞,這真是超乎中國員工的想象。面對這種場面,目瞪口呆也在所難免。美國老板若是換一種方式,更加大眾化,更加中庸一些,或許效果會比跳段“桑巴”來得好,對中國員工而言,也更容易接受。
他的臉是辦公室的晴雨表
很多德國公司的中國員工,往往呆不了幾天就跳槽,原因是德國公司的氣氛太壓抑。導致氣氛壓抑的直接原因就是“可怕”的德國老板。
赫敦咨詢管理有限公司的Phoe be,雖然年輕,但已經(jīng)是位有好幾年經(jīng)驗的人力資源經(jīng)理了。大學剛畢業(yè)那會兒,我進入一家外資銀行,行長就是德國人。Phoebe有幸在90年代初就領略到德國人“古板”、“嚴謹”的工作作風。我回憶,那個時候,所有人對德國行長都怕得不得了,連香港員工也不例外。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會主動和行長說話,對他都是敬而遠之。老板臉一沉,辦公室一片死寂;老板心情好,大家統(tǒng)一微笑;老板的臉就是辦公室的晴雨表。
對于老板的命令,員工只有服從的份,更別說商量了。Phoebe清楚地記得,我剛到銀行不久,行長的秘書休產(chǎn)假去了。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指派暫時接替行長秘書的工作。一次,行長讓我找出“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兩個文件,他開會要用。Phoebe聽了半天,還是不知道這“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到底是什么東西,也不知老板要的文件是關(guān)于什么的。行長沒有考慮到我是頂替的,對文件不熟悉,沒有任何解釋和提示。Phoebe也根本不敢問,毫無頭緒地對著一大堆文件,不知從何下手。
第二天,不見文件的老板給我下了最后通牒,明天早餐會前必須把文件放在他桌上。德國行長壓根不關(guān)心為什么Phoebe沒能找到文件,而我更不敢解釋。Phoebe一度曾想請假,不去上班,避免見到德國行長??墒嵌愕眠^初一,躲不過十五,只好硬著頭皮上。終于,找到了“Mercedes-Benz”和“Daimler Chrysler-Benz”這兩個文件,才發(fā)現(xiàn)原來就是奔馳車呀!
點評:
兩個小小的文件,就給Phoebe帶來了這么大的麻煩,原因何在?大概就在這德國老板身上。嚴謹、敬業(yè)的工作作風,嚴厲、苛刻的對人態(tài)度,讓員工對他敬若神明。在屬下心中有如此高不可攀的地位,自然無法平等、對等地交流。本來就因為文化差異而交流不暢,再這么缺少溝通,工作起來當然就更難了。難怪連找文件都找得膽戰(zhàn)心驚。
員工不是幼兒園小朋友
康尼曾經(jīng)在法國制藥公司擔任人力資源部經(jīng)理。法國老板對前臺Rose小姐老是遲到頗有微詞。他找到康尼,告訴我想辦法“懲治”Rose一下,讓我不要再遲到。接受指令的康尼馬上開始行動。
我制定了詳細的有關(guān)上下班時間的規(guī)章制度。遲到5分鐘,有什么樣的處罰;遲到10分鐘,又有怎么樣的處罰;連續(xù)遲到3天,會有什么樣的處罰;累計遲到5次,又會給予怎樣的處罰。一條一點都非常清楚、明白、詳細,康尼自己非常滿意。
可是,當我把這份制度交到老板手里時,這個法國人居然連連擺手:“不行!不行!這怎么行?這是管理幼兒園小朋友的東西,對員工怎么能用這種方法管理?”
康尼對老板的反應非常奇怪,我爭辯道:“既然要管遲到這事,就要一視同仁。一視同仁就需要統(tǒng)一的標準,需要成文的規(guī)定。否則,沒有標準、制度,如何判斷、管理、處罰?你的助手Kevin遲到可比Rose厲害多了。沒有制度,難道我對別人遲到5分鐘掄起大棒,對有的人遲到則視而不見?這樣叫我怎么服人?”法國老板回答得非常干脆:“Kevin你不能碰,他是我的得力助手。不能碰!”
法國老板的態(tài)度,使得有關(guān)上下班時間的規(guī)定根本無法實行。康尼的那份詳細的規(guī)章也一直靜靜地躺在抽屜里。關(guān)于整治遲到的事,也就不了了之,沒有下文。
點評:
中國人一向信奉“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詳細的規(guī)章制度,如何對員工進行管理?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覺性、紀律性就會自動增加。所以,在法國人看來是管理幼兒園小朋友的那一套規(guī)定,在中國,放在員工身上很有效。相反,以浪漫出名的法國人,則是歐洲文化與傳統(tǒng)中自由、隨意的代表者。他們不習慣條條框框的束縛,也不喜歡一視同仁??纯捶▏屠璧乃囆g(shù)家們,看看他們那些常人難以欣賞的“出格”藝術(shù),也不難理解康尼老板對待制度的態(tài)度。
他不愿融入中國公司的文化
上海盛業(yè)實業(yè)有限公司是滬上一家民營企業(yè),老板吳軍手下有不少日本人。吳軍在日本工作、學習、生活了6年,對日本的民族特征、日本人的文化都很熟悉。但是,老板單方面的熟悉并不代表合作與溝通就毫無問題。從日本招來的一名設計師,就因為不適應而離開了公司。
吳軍的日語非常流利,和日本人交流不成問題,但是他的其他員工大部分都不會日語。而且,企業(yè)所處的是中國這個大環(huán)境,他很自然地要求他的日本員工學習中文。半年后,那個日本設計師卻連企業(yè)的中文名字都不會說,吳軍很不滿意,認為設計師沒有自覺、主動地融入中國社會的意識。設計師卻覺得,反正有翻譯,沒關(guān)系。
一次,吳軍把一個工程交給日本設計師負責。偶爾,他到工地查看,卻發(fā)現(xiàn)設計師用完全日本的一套方法管理工人,效果很差。他當場指出設計師的工作方法不當。事后,設計師心里很不舒服。當吳軍再次提出要去工地時,本意是去探望,對大家的辛苦工作進行慰問,卻被日本設計師理解為不放心他的工作,是去督工。日本設計師婉言拒絕老板去工地探視,認為這是對他的極度不信任,“既然把工程交給我,你就不該多管?!?/p>
最后,吳軍辭退了這個與企業(yè)文化和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日本設計師。設計師走的時候,公司為他開了歡送會。吳軍語重心長地告誡他,既然選擇來到中國,就必須適應中國的文化,中國企業(yè)的風格,不能總是要求別人來遷就他。想到公司對自己的各種特別照顧,對比自己的做事方法和態(tài)度,設計師忍不住淚如泉涌。如今,這名設計師又回到了中國,在華東師大學習中文??磥?,他是下決心要真正融入中國社會了。
點評:
日本人到中國打工,如果還是端著自視先進的架子,不適應中國的文化,那么他注定要失敗。吳軍作為老板,有過長時間的日本生活經(jīng)歷,他對日本文化的特質(zhì)、日本人的作風都非常熟悉,所以在工作中他能體諒日本員工。體諒不等于遷就,吳軍在辦企業(yè)中可以吸收日本的經(jīng)驗,把好的東西學習應用,但不可能完全照搬日本的一套方法。日本設計師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最終被迫離開。
視點 掃除障礙的基本技巧
1.互相了解對方的文化、歷史背景,熟悉對方的風俗習慣,相互體諒。不論是中國員工還是外國員工,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都應該主動了解對方的文化,這樣才能較好地溝通和交流。相互的了解是溝通的基礎。
2.要注意溝通技巧。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注意溝通方式、方法,會減少摩擦。例如,老板正在氣頭上,你就不必當面和他爭執(zhí),可以發(fā)E-mail解釋等等。
3.歐洲企業(yè)非常人性化,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分得非常清楚。不論公司有什么事,哪怕是天塌下來也好,只要是在非工作時間,都不允許工作打擾員工的私人生活。假如你的老板是歐洲人,那么下班后、休息日都不要因為工作問題而找他;假如你的下屬是歐洲人,那么也不要在非工作時間指派他們干什么活。否則,你會自討沒趣,碰一鼻子灰。
4.美國人同樣也是公私分明,但是他們的公私分明和歐洲人完全不同。美國人絕對不會在工作時間內(nèi)、在公司里,向一個同事說有關(guān)個人的事情。假如,你與美國人共事,那么收起你的好奇心,不要打探他們的私事;也不必關(guān)心他們的家人、家事,否則關(guān)心換來的是敵意。
5.德國人工作作風嚴謹。在工作場合,開玩笑、打打鬧鬧的事千萬別做。老板的命令,必須服從。
6.在日本企業(yè),壓抑的工作氛圍較之德國企業(yè),有過之而無不及。你最好不要高聲喧嘩、放聲大笑。連兩個人對話的聲音,都必須控制在不影響第三個人工作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