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丑就不能工作嗎?
天津女孩張靜,因相貌不佳,10年內求職千次,均遭拒絕。此事曝光后,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紛紛捐錢捐物,更有多家醫療整形機構表示愿免費幫助張靜變美。當張靜幾經猶豫,決定接受整形手術后,更引發了一場有關道德與法律的大討論,進而使就業歧視這一話題再次浮出水面,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就業歧視引發惡性事件天津女孩張靜因為相貌不佳,求職屢遭失敗,10年間被上千個單位拒之門外,無奈中求助媒體,在社會上引起轟動。
無獨有偶,在湖南省益陽市組織的公務員招聘考試中,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高才生樊四平因為身高1.595米,比標準身高差了0.005米而被淘汰出局。同出一轍,因為身高只有1.48米,品學兼優的浙江溫州女生何健被西南政法大學拒之門外。
近一段時間以來,因為身體、外貌等原因,在求職、求學中遭受歧視的新聞頻繁見諸報端,因為遭受歧視而導致的惡性案件更令人扼腕痛惜。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學生周一超今年4月參加區政府公務員考試,筆試排名第三卻未收到錄取通知書,到區勞動局詢問經辦人干某后得知自己未被錄取的原因是體檢結果為“小三陽”,爭吵中遂用水果刀將干某刺成重傷,并在激憤中將干某同辦公室的張某刺死。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周一超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判決結束后,周一超當庭將判決書撕爛拋棄,拖著腳鐐踉蹌而去,給這次宣判留下了意味深長的一幕。
據悉,周一超案發生后,有乙肝病毒攜帶者表示,已代表中國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全國人大法工委提交了建議書,要求對公務員招考中的限制規定進行違憲審查,以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使就業歧視問題浮出水面,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
事實上,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在招聘過程中,對應聘者“嚴格把關”已司空見慣,這些“關口”包括年齡、性別、身高、戶籍、健康和婚姻狀況,甚至血型、生育狀況等等。
用人單位提出的這些要求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會侵犯求職者的合法權益?社會各界說法不一。
優勝劣汰、就業歧視,還是侵權?
在北京最近舉辦的一次人才招聘會上,招聘會的一位組織者對就業歧視的提法不能認同。他說,就以這次招聘會為例,90%以上的用人單位都對應聘者提出了關于身體、外形等方面的限制規定。法律規定,用人單位有用人自主權,用人單位提出的條件是根據自身工作需要來決定的。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不能算是歧視。
中法網網友、河南洛陽某律師事務所的王從智則認為,樊四平因為身高的原因在公務員考試中被淘汰,絕不僅僅是一種歧視,而是侵權,侵犯了公民就業的權利,憲法規定公民有勞動權、對國家事務的管理權。
中國人才交流協會副會長、北京人才交流協會會長、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韓光耀在第二屆中國人力資源發展高峰會上指出,“周一超案件”是疾病歧視誘發的癌變。并不是招聘的時候一概不能設立硬性條件,只是這些條件應該嚴格限制在實際職業資格的要求之內。就業歧視極大地浪費了寶貴的人才資源,也違背了市場的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韓光耀認為這已經超出了單位用人自主權的范圍,涉及到社會公正的問題了。
據悉,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就業歧視是被法律明令禁止的。如美國1967年頒布的《雇傭年齡歧視法》,就把歧視40—65歲的雇員或求職者算作違法行為;1973年頒布的《職業恢復法》則對包括艾滋病在內的疾病患者和殘疾人實施保護,拒絕雇傭HIV陽性的人被視為違法。立法能否解決問題中國社科院《2002—2003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2001至2005年,每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將達到2300萬人左右。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健康有序的就業市場成為一種更為迫切的需要。
人民網網友李旭紅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歧視是一種妨礙效率與社會公平的主觀偏見,這種公然的歧視將會增加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社會總體福利水平。社會學理論則認為,對某些人群就業上的歧視會增加貧窮、犯罪、高稅收、城市病態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韓光耀認為,就業歧視現象更多情況下產生于用人單位的觀念和用人單位的偏見,從根本上說是由于缺乏公平就業的法律保障。他呼吁有關部門應該盡快研究制定公平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使得求職、用人有法可依,依法保護公平就業、公平競爭,保護公民就業的權利。
據悉,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法規草案的研究工作,該法規對于特殊群體,如婦女、殘疾人的就業權利將給予保護。
勞動爭議網程向陽則認為,從積極的一面考慮,法規出臺以后,對于推動公平、公正、平等就業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希望借助法律的力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前景卻并不樂觀。因為,法律條款并不是萬能的。比如,美丑、高矮這些生理特征根本無法界定,因此很難立法,被歧視的個人也很難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