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族企業能做大嗎
民營企業發展到今天,已淡化了初創時的狂熱,正趨于理性的成熟。人們在大街小巷,已很少見到鼓樂喧天、鞭炮齊鳴、氣球高懸的開張場面,新聞媒體上也聽不到一天超常規發展幾十家企業的報道。
管理學專家對此提出民營企業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的概念。
他們認為:在民營企業發展短短的二十年中,前十年屬創業階段,自1993年開始,民營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已走向第二次創業。面臨國內外激烈競爭的巨大壓力,民營企業迫切需要產品上檔次,企業規模擴大,科技含量增加,人力結構優化,產權重組,走出家族型、經驗型的模式,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重塑企業形象……但要超越自我何其難?
據專家對沿海一家開放城市二百多家民營企業的會診,得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病灶乃血緣家族式管理模式。由于在爭當“萬元戶”、辦公司熱潮中發展起來的大批早期民營企業,涉足的都是餐飲、服裝、百貨、食品、運輸、修理等低科技含量領域,大多是從“夫妻店”、“兄弟伙”、“姐妹幫”做起的。能發展到“十幾個人來七八條槍”,已算“鳥槍換炮”了。自己人,不是父子、兄弟,便是母子、姐妹,再加上親戚三姑六姨來幫忙,一張以血緣家族為紐帶的網便形成了。在最初的創業階段,“親不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尚能一致對外、悉心經營,創造出一些效益。但迫于競爭的壓力,作坊式經營不得不擴大規模時,家族管理模式就不適應了。因為自己人,畢竟不是個個都善經營、會管理,“能人”畢竟很少。即使“能人”能管好過去的小作坊,也不一定勝任管好上百萬、千萬、億元產值的企業。何況,自己人也“十個指頭不一樣齊”,各人的素質相差很大,又牽扯到十分敏感的經濟效益,矛盾糾紛自然會越來越多。對此,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維持現狀,等待淘汰;一是長疼不如短疼,必須迅速消除病毒。但凡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血緣家族,困擾中國人幾千年了,僅僅只生長了二十年的民營企業又如何能與之真正決裂呢?
老邱,原為師范學院高材生,畢業后當了一年教師,便忍受不了清苦,辭職干起了服裝生意。開始,老邱負責從外地進貨,農村出身的妻子晚上在家裁剪,白天去租的商場柜臺賣衣服。辛勤加上細心,一年下來,不僅還清了結婚時欠的舊賬,還在花園小區買了一套商品房。春節時,兩口打心底里樂。但下一步如何發展?老邱與妻子的分歧產生了。老邱主張“做大”.自己單獨開一家服裝公司,創自己服裝的牌子,雇一批服裝加工、銷售人員,而妻子不同意,她堅持“守小”,不能雇外人,外人不放心,特別是雇的年輕女人不放心,怕勾引也算小老板的老邱……如此,一年過去了,又一年過去了,眼睜睜看著比自己起步晚的服裝老板一個個“做大”,老邱干急沒辦法。因為他在家里,只是小腿,他妻子才是大腿,他這個小腿總擰不過人家大腿。何況,妻子與他是患難夫妻,他不愿為此而傷和氣。至于錢嗎?老邱自我安慰說:夠用就行了,掙多掙少還不都花了。
汪經理與段經理倆人原在一家藥廠打工,因是好姐妹,便一起白手起家,辦起了自己的公司。最初,靠包銷山區縣產的滯銷藥而完成了原始積累,近幾年慢慢“做大”了,不只有了自己的產品,還租了一幢辦公樓。昔日騎自行車上班的打工妹,如今每人一輛高檔轎車。下一步如何發展?倆人的意見一直無法統一。汪經理受過正規高等教育,有創新和開拓意識,她提出要向名企業發展,產品要更新換代,要招聘一流的人才。而段經理不同意,她堅持守攤,招聘高級管理人才,因為僅有初中文化的她,首先面臨著被淘汰的嚴峻挑戰……如何擺脫血緣親情的束縛,北方一家全國著名的醫藥企業的林老板下了決心,他竟把企業的真正創始人、自己的老父親免職。他感到老父親是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特別是老父親那套行政機關的管理模式。父親氣病了,他跪在床前,仍得不到原諒,而自以為是企業“皇太后”的母親,提出必須把自己的小兒子任命為副總經理,這下,林老板不得不妥協了,盡管小弟僅有小學文化程度,只是廚師出身……由此可見,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的模式要改變是多么艱難!
誰都知道,治療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藥方是讓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但家族式管理模式已經定型,極不利于真正懂管理者加盟。一位在食品公司當總經理的博士嘆息道:“我名義上是總經理,實際上只是個工頭,什么權力也沒有不說,再小的事也要向主人請示。連辦公用品購買,也要請主人簽字。”
民營企業換“官”快,是用人的普遍現象。有家公司一年換了六位總經理,有位辦公室主任上任兩天就下臺。“別把這里的官當官!”這是民營企業的“官”們的共同感受,因為有責無權,有責無利,民營企業的“官”其實只充當著老板的傳話筒和“跑腿的”。但如果出了什么問題,往往要他們負責。
土財主,這是時下社會對一些民營企業家的評價。雖然如此說法不一定準確,但一些民營企業家的確是滿腦子財主夢。袁老板雖被評為優秀企業家,實際上只能算一個莊園主。他生在祖輩貧窮的黃土高坡,從小目睹了村上財主劉二家的富有。
文革時,他正在省城上大學。造反,為他創造了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他率領“造反隊”回鄉,親自去財主劉二家挖“變天帳”時,挖出了幾大罐銀元。有生以來,他第一次見這么多的”袁大頭”,便以上繳為名,給自己留了一罐。看著財主劉二和他的女兒驚恐的神態,他開心極了。同時,他率領“造反隊”殺向省報社奪權,實現了自己當記者的愿望。但好景不長,才當了幾年的主任便被戲劇般地劃為“內控的人”而削官為民了。辦公司熱興起時,他便開始倒賣那時很多人還咐—分陌生的電腦。不想,由此撈了一大筆錢。腰包鼓脹起來后,袁老板便開始圓財主夢。他借開發區熱在家鄉縣城的郊區圈占了幾百畝地。除蓋起了別墅外,其余地全栽上了當時行情看好的營養佳品——獼猴桃。原以為過幾年就會只往兜里收錢,不想,獼猴桃市場銷路越來越不好。正當幾百畝全掛果時,正遇上價格大跌。袁老板無暇顧及在省城和莊園內包養的“小妾”,只望著拍賣莊園的合同發神經……
有的民營企業老板,雖未建財主式的莊園,但一切已經財主化了。在企業初創時,尚敬業、奮進、求實,但等達到一定規模時,便產生了滿足感。自以為手中的錢,自己一輩子也花不完,為兒子孫子都攢下了,用不著再吃苦受累了。于是,便躺在并不算多的鈔票上開始享樂了。吃飯要不斷吃出檔次,娛樂要不斷玩出花樣,不許明媒正娶三妻四妾便暗地里包“二奶”養“小蜜”,過把財主癮。有的還大修祖墳,炫耀富裕于鄉里,以證明自己“脈氣”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