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捉賊
【原文】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按】捉賊而必關門者,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復追,恐其誘也。賊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勞我者也。《吳子》曰:“今使一死賊,伏于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弊焚\者,賊有脫逃之機,勢必死斗;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三十六計》)
【譯文大意】對弱小的敵人,要包圍起來殲滅。零散小股敵人,雖然勢單力薄,但行動自由,詭詐難防,因而不利于急迫遠趕。
【按語】捉賊之所以必須關閉大門,不僅怕他逃走,而且還怕他逃走后被別人利用。況且,對于逃走的賊不可再去追趕,是怕中賊
的誘兵之計。賊性狡猾,善于奇襲,神出鬼沒,專門引我疲于奔命!
《吳子》上說:“現在讓一個亡命之徒.隱藏到廣闊的原野,盡管是讓干百人去追捕他,也會成為盲目而左顧右盼。這是為什么呢?是怕’他突然跳出來傷害著自己。所以,只要有一個人不怕死,就足可以使一千人膽怯。”追擊盜賊,只要留有盜賊脫逃的機會,他就必然為了逃出而拼死格斗;如果截斷他任何脫逃之路,盜賊就會必然被捉住。所以,對付小股敵人,必須包圍殲滅他!如果辦不到,就暫時放走不追。
【闡釋】賊進家盜竊財物,把門關上才能捉住他。在軍事上,就是對小股敵人采取圍殲的一種計謀。
東漢末年,封建割據勢力互相火并。建安四年,冀州袁紹包圍幽州的公孫瓚。公孫瓚派兒子到黑山求救;待援兵到后,里應外合,消滅袁紹。時過多閂.袁紹圍急,公孫瓚又派人給求救援兵的兒子送信,請援兵盡快按期到來,并在信上約以舉火為策應的暗號。不料,袁紹的前哨人員獲得了公孫瓚的信,袁紹看過信以后,來了個將計就計,按信中所說的時間舉火,公孫瓚以為援兵到了,遂出兵作戰。袁紹事先埋伏好伏兵,誘使瓚軍進入擺設好的“口袋”里,進行四面包圍進攻。公孫瓚寡不敵眾,慘遭失敗,退回城里。袁紹軍又緊緊圍城,并挖地道,毀壞其城樓并接近公孫瓚的住處。一切準備就緒之后,突然發起包抄進攻,致使公孫瓚在重重包圍之中全軍覆滅。
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下東都洛陽,唐僖宗帶著唐王朝的大臣們溜出長安向興元(今陜西漢中市東)逃跑,起義軍進入長安。黃巢入京后做了大齊皇帝,大享宮廷快樂.完全忘記了唐僖宗還存在,唐的舊臣勢力還存在,沒有及時追擊僖宗。僖宗逃到成都,召集舊臣商量反撲。他們訓練士卒,調集軍隊,積極準備反攻。又暗中收買黃巢手下的將領與唐朝降將。唆使他們叛離。這一切,黃巢都未充分重視;大齊金統二年,唐軍的軍事部署已完成,形成了對長安義軍的包圍圈,接著,唐軍在鳳翔(陜西)一戰中大獲全勝。唐軍一勝,便急欲奪功。于是尾追逃兵而來。黃巢與諸將分析了唐軍的陣容之后,即定下了以退為進,“關門捉賊’伯勺策略。黃巢突然于五月初六向東退出長安,露宿于壩上。唐軍將領率軍殺進城去。入城的官軍,看到城內早巳沒有一個義軍了,就松弛下來,大肆搶劫財物,強奸婦女,把個長安城鬧得烏煙瘴氣。義軍迅速回師,直趨長安城,義軍人人爭先,奮勇沖殺.而官軍士卒,金銀財物滿袋,包袱沉重,哪顧得上打仗。義軍到處,只殺得唐軍尸橫遍地。長安城又回到黃巢義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