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 石地
- 1450字
- 2021-11-26 16:06:40
金蟬脫殼
【原文】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三十六計》)
【譯文大意】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mào)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隱蔽地轉(zhuǎn)移主力。
【闡釋】金蟬脫殼的意思并不是為一走了事,它是分身的法術(shù)。是在對敵作戰(zhàn)時,為了抽調(diào)精銳的主力去襲擊別處敵人的奇謀。
下面講的例子,見《史記·韓世家》:
戰(zhàn)國時期,秦國出兵韓國,韓宣惠王十分驚慌,召集眾大臣商議。韓相國公仲侈獻計道:“現(xiàn)在盟國不可靠,—如我們與楚國有盟約,但楚國就不一定肯出兵幫助我們攻打秦國。秦國現(xiàn)在日益強盛,早有攻楚之心,我看不如和秦國講和,送一個城市和一些兵器給秦國,讓秦國去攻打楚國,把戰(zhàn)禍轉(zhuǎn)嫁于楚,我國之急就可迎刃,而解了。”韓宣王認為只好如此,就請公仲侈立即行動。公仲侈領(lǐng)著韓宣惠王的旨意去跟秦國議和,尚未成行,楚國已得知這一消息。楚懷王想,秦韓二國如和好,矛頭就會指向楚國,于是召游說之士陳軫來商量對策。陳軫說:“秦想攻打楚,已不是一朝一夕了。現(xiàn)在韓國表示愿意聯(lián)秦攻楚,這正是秦國夢寐以求的事。現(xiàn)在我有這樣一個計策:請大王告示全國,說楚、韓曾參加合縱之約,聯(lián)合抗秦,本是盟國,現(xiàn)在韓國受秦國攻擊,楚國自應援救。同時調(diào)兵遣將,把軍隊開到去韓國的大路上,使人人知道,楚在興師救韓;同時派一使臣,攜帶貴重禮物和糧食、牛羊,去慰問韓國軍隊,使韓國相信楚國是來幫助它的,使他感激,就不會再與秦國聯(lián)合攻打我們,即使出兵也一定躊躇不前,敷衍了事。這樣,楚國受到的威脅也就不大了。而秦國則必然仇恨韓國,秦、韓合兵不成,恐怕還會互相對打呢!”楚懷王聽了陳軫的分析連說“妙!妙!”于是告示全國,揚言救韓。這消息自然會傳到秦國去。
楚的使臣到了韓國,叩見韓宣惠王說:“我們楚國雖不強大,卻動用了全國的物力、財力和兵力來援韓。望貴國不要有什么顧慮去對付秦國,楚國決心冒滅亡之危險,全力以赴,援助貴國。”韓宣惠王非常高興,又看到如此多的禮物,相信楚國的誠意。叫公仲侈不要去秦國議和了。公仲侈見宣王改變了和秦的主張,知道韓國危在旦夕,就對韓宣惠王說:“目前要攻打我韓國的是秦國,楚國現(xiàn)出兵要救我,顯然是虛情假意,不會真的與我抗秦。今大王輕信楚的謊言,而輕易與已經(jīng)重兵壓境的強秦絕交,天下識時物者必笑大王不明事理。況楚韓并不是兄弟之國,沒有預先商量好共同對付秦國,楚國派使者來游說,是為形勢所逼迫,這一定是個陰謀,我們不要上當。再說,我們已派人告訴秦國要議和,至今又不行動,秦國一定會感到我們是在欺弄他們。一旦把強大的案國得罪了,后果不堪設(shè)想,到那時,大王后悔也來不及了;”盡管公仲侈分析得十分入理,韓宣惠王還是,聽不進去,終于拒絕了與秦議和。
再說秦國本來要向韓都進兵,因韓求和,并表示愿意與秦配合攻打楚國,才暫時收兵,專等韓使來議和。但等了好幾個月,不見韓使來到,卻聽說韓宣惠王已決定不與秦和談,而要聯(lián)楚抗秦。秦惠文王大怒,揮師向韓國而來。韓宣惠王聞報,一方面派人向楚救援,一方面親自調(diào)兵點將,準備迎擊秦軍。他以為有楚國的幫助,是完全有把握戰(zhàn)勝強秦的。可是他上當了,楚國根本不派兵前來與韓聯(lián)合抗秦。韓宣惠王這時才知道公仲侈有先見之明,后悔沒有聽他的話,才鑄成大錯,落得今天這個“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的境地。于是孤注一擲,鋌而走險,動員全國一切人力、物力,奮起抗秦。這次秦、韓大戰(zhàn),一直打了三年。韓國打得很苦,直到韓宣惠王十九年,韓國才不得不向秦求和,與秦訂下了城下之盟,并送太子倉去秦做人質(zhì),戰(zhàn)爭才告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