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縱
【原文】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三十六計》)
【譯文大意】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以減削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時,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闡釋】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一種計謀。這里講的“縱”,并不是同敵方完全脫離關乎的放任自流,而是在緊緊跟隨情況下的任敵施展。且看諸葛亮七縱七擒降孟獲的故事:三國時代,蜀建興三年,正當諸葛亮準備北伐時,西南夷中酋長孟獲率領部眾侵犯蜀漢邊境。諸葛亮知道南方不平,必然造成北伐的后顧之憂,孟獲多次進犯,不降服他,后方就無安寧的日子。于是親率大軍平定孟獲。
諸葛亮出師西南時,一再囑咐士卒不可對南方各族妄加殺戮,以收服其心為主。他先派部下據守隘口,以小股人引誘孟獲,待引至山谷中,才一齊殺出。孟獲被擒后大嚷:“這算什么戰斗?有本事放我回去,我們再戰。”諸葛亮真的放了他,這是第一次擒孟獲又縱孟獲。
諸葛亮放了孟獲,蜀漢諸將都想不通,議論紛紛:“俗話說:‘放虎歸山,后患無窮。’今孟獲已被擒,丞相為何反而放了他?”諸葛亮說:“我們捉到的這孟獲號稱‘蠻王’,正是一只猛虎,困獸猶斗,其勢不衰,生活于南夷中的這只猛虎尚未降服,怎么能平南夷諸部?只有把‘蠻王’的心也擒獲了,才能除掉后患!”
孟獲回去后果然又聚部眾,據守于瀘水南岸,以對抗蜀漢軍隊。孟獲在指揮中驕橫無比,動輒處治,將士中大多數人是被諸葛亮放回來的,就趁孟獲不防將他捆綁了來投蜀漢。諸葛亮問他服不服,孟獲說:“不服,只有在戰場上拼斗才算數。”。于是諸葛亮第二次放他回去。
孟獲回去后派人用慰勞漢軍的辦法,深入漢軍軍帳,想趁其不備刺殺其將領。諸葛亮將計就汁,把“蠻兵”灌醉,又命漢兵扮成“蠻兵”回報孟獲,引他入帳。結果孟獲第三次被擒。孟獲說這是中計被擒的,不算本事。諸葛亮第三次放了孟獲。孟獲回到西洱河邊,借來兵馬,又向漢營挑戰。諸葛亮卻派兵占了他的本寨,孟獲回救時跌入陷井。諸葛亮問:“你還有什么好講的?”孟獲說:“又是中計,如放了我,我一定戰勝你們。”諸葛亮第四次放了他。南蠻部眾多次為漢軍俘虜過,對孟獲多次抗拒蜀漢已生厭惡,再次捉住他獻給諸葛亮,由于不是戰場上俘虜的,孟獲以此借口不降,被第五次放回去。
孟獲帶百余人置酒備肉送到漢營,卻身藏利刃進帳,又被諸葛亮識破。但孟獲說這是我自己送上門的,戰場上方能心服。諸葛亮想了想,還是把他們全放走了,這已是六擒六縱孟獲了。
孟獲自慚,如再不取勝,真沒臉見人了。他想到烏戈國有藤甲兵,刀砍不進,就去借得藤甲兵三萬,手持鋼叉再戰。漢軍不知底細,死傷很多,只好收兵。原來藤甲為浸了油的老藤所造;故刀砍不入。諸葛亮聽了哈哈大笑,親自選好一山谷,派人用石頭堵住出口。第二天,漢軍將藤甲兵引入山谷,山谷兩邊扔下火球來,火球遇滕”甲后立即燃燒,一個個喊爹叫娘。這邊諸葛亮差人傳出消息藤甲兵大勝,請他收繳輜重。孟獲信以為真,來到山谷即被擒。這一次諸葛亮有意不見,派小卒告訴孟獲說:“丞相不好意思見你,你自己吃了飯回去吧。”孟獲感激諸葛丞相七次不殺的恩典,終于真正心悅誠服了。對諸葛亮說:“你的威風,真象蒼天那么偉大呵!我們南方各族不再反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