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
【原文】疑以叩實,察而后動;復者,陰之媒也。
【按】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云:“軍旁有險阻、蔣潢并生蘆葦,山森翳薈,必謹索之,此伏奸之所藏處也?!?/p>
(《三十六計》)
【譯文大意】情況可疑要察實,精確辨別敵情之后,再投入行動;反復探索敵情,是發現敵人設下圈套的主要手段。
【按語】敵方的兵力仍不暴露,行動詭秘意向不明,切不可輕敵向其冒險發動進攻。應當立刻確實弄清其主力所在與突擊目標在何處。
兵書說:“進軍的路上,遇有險要關隘,沼澤水洼并有蘆葦以及林深草密的地方,必須慎重地反復搜索,因為這些都是敵人可能設伏的處所?!?/p>
【闡釋】打草驚蛇的意思是:雖然打的是草,卻使草里的蛇受驚了。此為對于受困之敵,通過偵察手段,察明情況,攻擊一點,使全局震動,然后將敵人圍殲的一種計謀。
此計出自段成式《酉陽雜俎》亦見于《開元遺事》?!队详栯s俎》記載:唐朝有個當涂縣的縣令王魯,手下的人貪污受賄,并與他本人有直接牽連。一次百姓來縣衙告狀,列舉各條罪責,說他的主簿(管文書簿籍的官)貪贓枉法。王魯看了狀子,十分驚恐,生怕自己的貪污行徑也被人揭露出來,竟不由自主地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焙髞砣藗兙桶堰@句話簡化為“打草驚蛇”這個成語。
打草驚蛇的另一種情況是:敵情已明,而我方為了不暴露我之作戰意圖,以免驚動敵人,發生變化,給全殲敵人帶來不利。則采取相反的態度,為了不驚動蛇而不打草。舉例來說:1948年年底和1949年年初進行了平津戰役,當時蔣介石的軍隊雖已成了驚弓之鳥,但仍然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毛澤東同志在給當時野戰軍的電報中,提出了一概包圍的戰略。從張家口起,中間包括新保安、南口、北平、懷柔、順義、通縣、豐臺、唐山、開平、天津、直到塘沽的整片地區。所有城鎮一概包圍,如同關門打狗一樣。這一作戰意圖的實現,就是先殲塘沽之敵,從而控制???,只要塘沽、新保安兩點攻克,就全局皆活。為了實現這一作戰方案,防止敵人從海上潰逃,毛主席在電報中提出兩點措施:一是提出為了完成上述戰略布署,必須在兩個星期內對張家口、新保安等圍而不打,而對北平、天津、通縣則是隔而不圍,只有這樣,才不會使敵人迅速決策從海上狂逃。第二是為了不讓蔣介石迅速決策從海上運走平津諸敵南下,同時進行另一個更大的淮海戰役的戰場準備,在殲滅黃維兵團之后,對于已被殲滅半數左右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諸兵團的余部,在兩星期內暫不作最后殲滅之部署,并在電報里強調說,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怕敵人從海上逃跑。這種戰略,總的說來,就是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影響全殲敵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