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和父母,子女長大成為父母后和自己的子女,是每個人誰也回避不開的關系;即便沒有(或暫時沒有)子女,文明社會也有一個關愛“人之老”“人之幼”的民生保障重任。于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出了“孝”的理念,由此不僅產生了倫理經典《孝經》,并把它具化為孝德、孝道、孝義、孝悌、孝行、孝心、孝友、孝敬、忠孝、慈孝等一系列倫理規范,以及關于這些規范的普及讀本“二十四孝”故事,這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西方文明中雖有“泛愛”“拯救”“普世”等觀念,但遠沒有東方孝文化來得這樣博大、豐滿、充實,來得這樣震撼并溫暖著社會每個成員的心。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孝文化分會,應時而進,緊跟時代,注重創新,承擔起收集、研究、整理、弘揚中華孝文化與孝文明的重任,將以系列叢書的形式,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挖掘孝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宣傳踐行孝道的先進典型,研究探索和弘揚孝文化的行為規范。本人的《〈孝經〉與孝行故事》作為孝文化分會主持“慈孝文化叢書”的第一冊,對傳統儒家經典《孝經》做了重新解讀,并重新組合、梳理出一組具有時代感的二十四孝故事,既適合青少年朋友的閱讀思考,也適于其他各年齡段的朋友閱讀和關注。編委會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出版及發行,加強讀者對新時代所要求孝道、孝德、孝行的理性理解,建立起對優秀傳統孝文化的自信,自覺在社會、家庭和個人行為中,作一個踐行孝道的模范者。
慈孝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