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硬通貨,立大功才賞兩壺
現代生活中,我們幾乎在所有的超市都能看到葡萄酒的身影,因此品嘗葡萄酒對于現代人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不過,葡萄和葡萄酒并不是我國原有的產物,它們都是從國外進口而來的。
葡萄酒千年前已傳到中國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葡萄酒就已經出現了。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大宛)左右以蒲陶(即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十萬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可見,早在漢朝,人們就已經開始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了。
到了元朝,葡萄酒在達官顯貴中已經成為常見的飲品。據悉,成吉思汗建國后,中亞畏兀兒首領亦都護主動歸附。畏兀兒就是現在新疆維吾爾族的祖先,當時他們生活的哈剌和州就是現在的吐魯番地區,他們生活的別失八里就是現在的新疆吉木薩爾地區。這兩個地區都盛產葡萄,這樣說來,元朝人能夠喝到葡萄酒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河中(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今屬烏茲別克斯坦)等地也是葡萄的產地之一。蒙古征服中亞大片地區后,隨從西征的耶律楚材在河中等地經常都能喝到葡萄酒。如“花開杷欖芙渠淡,酒泛葡萄琥珀濃”“葡萄架底葡萄酒,杷欖花前把欖仁”“寂寞河中府,連甍及萬家。葡萄親釀酒,杷欖看開花”等詩句都是葡萄酒在元朝的證明。
當時的元朝宮廷中已經有來自中亞的葡萄酒,史料中很多人都品嘗過宮廷的酒。如歐洲傳教士魯不魯乞游歷中國時,就曾經在蒙哥汗的宮廷中看到過葡萄酒;定宗元年(1246),葡萄牙人加賓尼出使蒙古時,曾在定宗貴由的金帳中喝過葡萄酒;南宋使臣前往大草原時,也曾記述,“又兩次金帳中送葡萄酒,盛以玻璃瓶,一瓶可得十余小盞,其色如南方柿漆,味甚甜。聞多飲亦醉,但無緣多飲耳。回回國貢來”。
葡萄酒的盛行
不過,那時雖然有葡萄酒,但是在中原地區還不常見。直到忽必烈率大軍入主中原,在北京建立大都后,葡萄酒才慢慢在中原盛行。據《元典章》所載:“大都酒使司于葡萄酒三十分取一,至元十年抽分酒戶,白英十分取一。”由此可以看出,那時的北京已經開始大量生產葡萄酒了。
當時的元朝宮廷主要用酒就是葡萄酒和馬奶酒。忽必烈款待貴賓,嘉獎功臣等活動時,都會用葡萄酒招待相關人等。

南宋 陳居中(款) 《胡人飲酒圖》 鏡心
如南宋小皇帝到大都時,忽必烈就用葡萄酒款待小皇帝。很多古詩都曾描述過上都大宴會的場景:“第四排宴在廣寒,葡萄酒釅色如丹。”(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增訂湖山類稿》卷二);“諸王舞蹈千官賀,高捧蒲萄壽兩宮。”(薩都剌《上京雜詠》,《雁門集》卷六);“諸王駙馬咸稱壽,滿酌葡萄飲玉鐘。”(朱有《元宮詞》,《遼金元宮詞》)。
至元十一年(1274),塔出攻打宋朝有功,忽必烈便“賜蒲萄酒二壺”給塔出。左丞相史天澤在攻打宋朝的途中生病,忽必烈也曾“遣侍臣賜以葡萄酒”。
正是由于忽必烈屢屢用葡萄酒招待客人,賞賜大臣,宮廷對葡萄酒的需求不斷增大。而一旦需求變大,葡萄產業必定隨之快速發展。
史料曾記載,元朝初期,我國內地的葡萄產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種植范圍也不斷增加。大都的家園囿、江蘇的私家園林、鎮江路、內蒙古宣寧等地不僅都種植著葡萄,而且還有專業戶專門負責種植葡萄。更甚之,在平陽、宣寧等地,種植葡萄已經成為當地百姓的重要產業。
再后來,葡萄酒逐漸在民間流傳起來,并開始在民間公開發售。《元典章》曾記載,大都地區“自戊午年(1258)至至元五年(1268),每葡萄酒一十斤數勾抽分一斤”;“乃至六年、七年,定立課額,葡萄酒漿止是三十分取一。”
葡萄酒走進千家萬戶之后,元朝家家戶戶都把葡萄酒當作設宴聚會、迎賓饋禮以及日常品飲中不可或缺的飲品。
如元代詩人王冕有詩句:“十里長亭正花柳,綠波翻動蒲萄酒。玉笙吹切蓬萊云,西去青山如馬走。”程端禮《代諸生壽王豈巖》詩云:“千觥酒馨葡萄綠,萬朵燈敷菡萏紅。”薩都拉《傷思曲哀燕將軍》詩云:“宮棉袍,氈帳高,將軍夜酌涼葡萄。葡萄力重醉不醒,美人猶在珊瑚枕。”這些詩句無一不體現著元人喜飲葡萄酒的情景。
直到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宴會、家庭聚會、朋友約會等各種場合飲用葡萄酒。看來,葡萄酒無論是對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